古玉上有三色沁色 絕美 可值千金


四螭龍鏤空璧 不只三色


{ 紅 橘 黑 黃 白} 全器厚包漿.


如此厚包漿要盤玩10~20年 才會透.潤.


敬佩以前古人的(盤功)扎實.


當初只留皮巧雕.


後又入土 加了沁色.


出土後 傳世相當久 除了盤出(珠光寶氣)外.


還多了風化表裡.


是我愛不釋手的珍藏.


 






珠沙沁 珠沙 紅


虎皮 橘


水銀沁  黑點


皮蛋沁  黑墨帶


白化


秋葵黃化


 


 














 



它本質是白玉  重從上圖右邊最早開窗 可得知.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股票 3% 活著.


//  


 玩金融業(期貨),.1000人玩 只有3人活著.


 


(其中1人還只是打平.1人小賺.1人大賺.)


 


玩明清件 就像玩{股票}.玉市逛一天.玉攤販上 挑100件只有三件可能是{明清件}.


 


玩戰國.兩漢件 就像玩期貨.(千萬要小心.千萬別衝動.千萬別相信賣家).


 


 


挑1000件只有3件可能是出土件


 


(其中一件還是明朝仿戰國.


件宋朝仿戰國.


若幸運的話 真的戰國件1件.)


 


但這戰國件 卻不會讓你賺大錢.


只讓你心中      滿滿中華文化.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R10和闐白玉 宋代 和闐白玉玉環 袈裟環


材料 和闐白玉.


有明顯沁色.


環體 有玉沁包漿


用途:袈裟環


 



白玉多怕比 .和一級白玉翎管 放一起.


好像就相形失色....


但出土 袈裟環 有那一層包漿.


出土玉件 就是有內函深度.


個中感覺.愛過的才知道.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窮小子變骨董大亨 返鄉蓋博物館




作者: 呂妍庭╱嘉義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1月10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呂妍庭╱嘉義報導】


骨董店員一句輕蔑話語「你做三代也賠不起」,讓自稱「負二代」的窮酸小子邱長井奮發圖強,花了三十年時間,將打拚來的心血,投入骨董藝品買賣、鑽研,至今收藏品多達二、三千件,眼看故宮南院遲遲完未工,他搶先在故鄉布袋鎮,斥資蓋千坪博物館,要與大家分享他的寶貝收藏。


四十多年前,十二歲的邱長井念完國小五年級,就離鄉背井到外地討生活、當學徒。十七歲那年,跟著工班到一家骨董店做裝潢,手不小心揮到一只花瓶,招來店員大聲斥責,「花瓶值廿萬,你做三代也賠不起。」


當時廿萬元在鄉下可以買廿甲地,讓身無分文的邱長井嚇了一大跳,當下立下志向,有朝一日一定要搞懂骨董。結婚後,邱長井靠著變賣太太陪嫁金飾,買進第一只骨董,從此夫妻倆一頭栽入骨董世界,只要身邊有錢,就拿去買古物,除了建築本業,也藉由古物買賣,逐漸累積財富。


「我無師自通,初期也吃了不少悶虧。」邱長井曾標會買了一只六萬元茶壺,經行家鑑定才知道被騙,經過多年鑽研,走遍世界各地,買賣數以千計的骨董、藝品,蛻變成古物通。


長年旅居高雄的邱長井,一回和朋友閒聊,聊到故宮南院講了這麼多年還沒蓋成,友人建議他不如自己蓋個博物館,讓大家看看他私藏的珍奇。


眼看大陸這幾年吹起骨董收藏熱,一心只想把好東西留在台灣的邱長井心想,「蓋博物館有教育意義,也可讓大家欣賞古物」,決定舉家遷回布袋,因緣際會找到一間荒廢十多年的千坪透天厝,花了一年半時間重新整修、裝潢,昨上午正式宣告「國宮博物館」成立。


邱長井自嘲是個憨人,沒有國家資源,也不是大財團、企業家,卻選擇回鄉克難蓋博物館,「絕對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分對家鄉的情感。」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玉歷代紀年表:

   


     中國玉器歷代紀年表


 




















































































































































































































































































































































年代名稱



所屬文化、帝號



公元前/公元


新石器時代興隆窪文化公元前 6000~5000
查海文化 公元前 6000~5000
裴李崗文化公元前 5500~4900
磁山文化公元前 5400~5100
新樂文化公元前 5300~4800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 5000~3300
仰韶文化公元前 5000~3000
大溪文化公元前 4400~3300
北陰陽營文化公元前 4300~3200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 4300~2500
馬家濱文化公元前 4000~3000
崧澤文化公元前 3900~3300
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3000
良渚文化公元前 3300~2200
卡若文化公元前 3300~2100
馬家文化公元前 3300~2050
卑南文化公元前 3300~300
薛家崗文化公元前 3200~3000
屈家嶺文化公元前 3150~2080
含山文化公元前 3000~2300
石峽文化公元前 2900~2700
龍山文化公元前 2900~2000
石家河文化公元前 2700~2400
二里頭文化公元前 2100~1700
齊家文化公元前 2000~1500
黃帝軒轅氏公元前 2697~2599
少昊金天氏公元前 2598~2515
顓頊高陽氏公元前 2514~2437
帝嚳高辛氏公元前 2436~2367
帝摯高辛氏公元前 2366~2358
唐堯唐堯公元前 2357~2258
虞舜虞舜公元前 2257~2208


公元前 2207~1766


公元前 1765~1122
西周


公元前 1121~771
東周


公元前 770~249
春秋時期


公元前 770~475
戰國時期


公元前 475~221


公元前 248~206
始皇帝羸公元前 221~210
二世胡亥公元前 210~207
秦王子嬰公元前 206
西漢


公元前 206~公元 8
新莽


公元 9~23
始帝


公元 23~25
東漢


公元 25~220
三國


公元 220~265


公元 222~263


公元 222~280
西晉


公元 265~316
東晉


公元 317~420
五胡十六國


公元 304~436
南北朝


公元 420~577 
隋朝


公元 581~618
唐朝


公元 618~907
五代十國


公元 907~979


公元 907~1125
宋朝


公元 960~1127


公元 1127~1279


公元 1115~1234
元朝


公元 1206~1368
明朝洪武太祖﹐朱元璋公元 1368~1398
建文惠帝﹐朱允炆公元 1399~1402
永樂成祖﹐朱棣公元 1403~1424
洪熙仁宗﹐朱高熾公元 1425
宣德宣宗﹐朱瞻基公元 1426~1435
正統英宗﹐朱祁鎮公元 1436~1449
景泰景帝﹐朱祁鈺公元 1450~1456
天順英宗﹐朱祁鎮公元 1457~1464
成化憲宗﹐朱見深公元 1465~1487
弘治孝宗﹐朱祐樘公元 1488~1505
正德武宗﹐朱厚照公元 1506~1521
嘉靖世宗﹐朱厚熜公元 1522~1566
隆慶穆宗﹐朱栽垢公元 1567~1572
萬歷神宗﹐朱翊鈞公元 1573~1620
泰昌光宗﹐朱常洛公元 1620
文啟嘉宗﹐朱由校公元 1621~1627
崇禎思宗﹐朱由檢公元 1628~1644
清朝順治

世祖﹐福臨


公元 1644~1661
康熙

聖祖﹐玄燁


公元 1662~1722
雍正

世宗﹐胤禛


公元 1723~1735
乾隆

高宗﹐弘曆


公元 1736~1795
嘉慶

仁宗﹐順埮


公元 1796~1820
道光

宣宗﹐旻寧


公元 1821~1850
咸豐

文宗﹐奕濘


公元 1851~1861
同治

穆宗﹐載淳


公元 1862~1874
光緒

德宗﹐載湉


公元 1875~1908
宣統

溥儀


公元 1909~1911

分(文化期)(老三代: 夏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隋唐)(宋元)(明清) 中間的斷層是 (戰爭).外族亂華


 


康熙.雍正.乾隆.又稱清三代 .為玉器造詣 另一高峰.可比(戰國.兩漢)


 


民國100年   .


文物100年以上就可以稱古董.


可惜60幾年都在戰亂.再加上機器工和人工合成玉.


應該一點文化含意都沒有.


//////////////////////////玉~美石矣/////////////////////////////////////


只要是(美石)就叫(玉)


文化期 玉 用料幾乎是 地方玉.硬度低.玉器都用於祭祀.


(老三代 夏商周)開始 玉器用於禮器 .


玉料越廣.


春秋戰國.兩漢.上等玉料 已經有和闐玉大量使用.


明清 因絲路貿易.和闐玉大量輸入.


一般百姓也可買賣配戴玉器.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參考文獻


專書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96.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古玉全集》,上海,科學出版社,2005.1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


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科學出版社,2004


吳棠海,《認識古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4


趙永魁,《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趙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2


許曉東著,《遼代玉器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3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中下)》,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黃宣佩主編,《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南陽古玉擷英》,文物出版社,2005


楊伯達主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200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淩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


張明華著,《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上海博物館,2002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傳熹年著,《古玉綴英》,香港中華書局,1995


天津市藝博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兩木、文物出版社,1993


震旦美術館,《古玉選粹1-震旦藝術博物館》,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


林 巳奈夫 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藝術圖書,1997


薑濤.王龍正.喬斌著,《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眾志出版社,2002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


鄧淑蘋著,《群玉別藏》,故宮博物院,1995


鄧淑蘋 著,《群玉別藏續集》故宮博物院1999


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鑒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


張廣文,《玉器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古玉考》,徐氏藝術基金會,1992年。


吳棠海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四》,199510月。


劉良佑,《古玉精萃》,尚美出版社,1992


論文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紫禁城出版社,2002


楊伯達主編,《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P)》,紫禁城出版社,2001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編》,紫禁城出版社,2004


楊建芳著,《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


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1983


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


吳棠海,《揭開古人論玉的神秘感》《中華文物學會》1991年刊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


吳棠海,《古玉的製作工藝與鑒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05月。


殷志強,〈中國古代四種特殊的琢玉技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2001


蔡慶良:〈試論製作工藝在玉器研究中的應用〉,《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3


吳棠海,《中國文物學會1991年刊》,中華文物學會,1991


鄧淑蘋,〈百年來古玉的回顧與展望〉,《考古與歷史文化》,正中書局,1989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求知雅集、兩木出版社,1991


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鑒》,臺北,地球出版社,1998


錢憲和客座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第3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


.中文論文:


隆堯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隆堯縣出土刻花貼金玉片>,《文物》,第4期,1992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楊建芳,<戰國兩漢的越式璧>,《故宮文物》,臺北,第9卷第7期,1991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8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考古與文物》,第1期,1988


Handy, Julia L. and Gaines, Alan M.,《Alteration of Chinese Tomb Jade :A Minerralogical Study,U.S.A Geological Society , Miami Meeting, 1974Nature, Vol. 253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些書籍要到大間圖書館才能找到


 


參考文獻


專書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96.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古玉全集》,上海,科學出版社,2005.1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


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科學出版社,2004


吳棠海,《認識古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4


趙永魁,《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趙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2


許曉東著,《遼代玉器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3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中下)》,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黃宣佩主編,《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南陽古玉擷英》,文物出版社,2005


楊伯達主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200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淩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


張明華著,《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上海博物館,2002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傳熹年著,《古玉綴英》,香港中華書局,1995


天津市藝博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兩木、文物出版社,1993


震旦美術館,《古玉選粹1-震旦藝術博物館》,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


林 巳奈夫 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藝術圖書,1997


薑濤.王龍正.喬斌著,《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眾志出版社,2002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


鄧淑蘋著,《群玉別藏》,故宮博物院,1995


鄧淑蘋 著,《群玉別藏續集》故宮博物院1999


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鑒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


張廣文,《玉器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古玉考》,徐氏藝術基金會,1992年。


吳棠海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四》,199510月。


劉良佑,《古玉精萃》,尚美出版社,1992


論文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紫禁城出版社,2002


楊伯達主編,《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P)》,紫禁城出版社,2001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編》,紫禁城出版社,2004


楊建芳著,《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


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1983


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


吳棠海,《揭開古人論玉的神秘感》《中華文物學會》1991年刊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


吳棠海,《古玉的製作工藝與鑒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05月。


殷志強,〈中國古代四種特殊的琢玉技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2001


蔡慶良:〈試論製作工藝在玉器研究中的應用〉,《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3


吳棠海,《中國文物學會1991年刊》,中華文物學會,1991


鄧淑蘋,〈百年來古玉的回顧與展望〉,《考古與歷史文化》,正中書局,1989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求知雅集、兩木出版社,1991


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鑒》,臺北,地球出版社,1998


錢憲和客座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第3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


.中文論文:


隆堯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隆堯縣出土刻花貼金玉片>,《文物》,第4期,1992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楊建芳,<戰國兩漢的越式璧>,《故宮文物》,臺北,第9卷第7期,1991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8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考古與文物》,第1期,1988


Handy, Julia L. and Gaines, Alan M.,《Alteration of Chinese Tomb Jade :A Minerralogical Study,U.S.A Geological Society , Miami Meeting, 1974Nature, Vol. 253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白化有相同現象,鐵沁也是容易發生在玉器的邊緣地帶;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玉璧(40)、安徽長豐縣出土的戰國玉璧(41)、太原晉卿趙氏墓出土春秋玉璧(42);這也是玉石接近玉璞的部分,因此,在結構較疏鬆的材質處,鐵沁也是比較容易發生。               
圖40
圖41
圖42


玉器色變成綠色的成因,與變褐色一樣,近年考古資料的大量增加,也已經不是秘密;例如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43),在墓葬中,與銅質弩機、銅質劍簇等銅器放在一起(44),銅綠不僅附著在玉角杯的表面上,也沁入了玉質內部,使玉角杯局部玉質變為綠色,所以,這種現象俗稱「銅沁」。
圖43


圖44


玉器常與銅器鑲嵌在一起,銅綠也會沁入玉質中,而產生綠色色變。例如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援銅內戈(45),援與內交接處的玉質轉變成綠色,即是銅沁。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46)與河北滿城陵山一號墓出土的鑲玉銅枕(47),銅與玉交接處的玉質皆呈現綠色,皆為銅沁。    


圖45


圖46
圖47


以上的說明,探討了出土古玉色變的現象與成因,但是,墓葬環境的變異太大,並非僅只以上所列的狀況而已,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48)就因被絲織品綁附而影響了色變,四川金沙文化出土玉器特殊的呈色現象(如圖49的玉錛形器),目前尚難有科學性的解答。


圖48


圖49


而且,還有許多可能的成因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比如說:地殼數十億年的碳酸鈣現象,對白化也應有明顯影響的;以及土壤內含鐵量高,也應是鐵沁的來源;以及,玉質中原有的礦物質會不會產生氧化而形成了色變呢?


追求科學化、有根據的答案當然是努力的方向,這種種複雜的成因,尚待更多相關領域的專家來進一步研究了。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土玉器色變的成因

什麼因素讓古玉變了顏色呢?這一直是一個神秘的疑問。清人劉大同的《古玉辨》就說:「受沁之原,不易深究。」
       


而玉器於墓葬的環境變數實在太多了,


與玉器接觸的物體有可能是泥土、銅器、鐵器、漆器等,墓葬環境有可能潮濕、乾燥


或是水浸、冷熱,所以,探討玉器色變的原因,


的確有困難所在;不過,近年來考古發掘的資料不斷增加,文史、考古專家及自然科學如礦物學家的投入,


使得玉器色變的成因已顯出輪廓;這對於還原器物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器物成形的工藝研究,有相當的意義。


出土古玉顏色變白,最常被討論;清人陳性在《玉紀》中就說:


「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裏,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有色之物,皆隨之浸入於中」


可是,1974年美國學者Handy and Gaines 提出了古玉受沁而變色,原因是處於強鹼的環境造成


,而非是埋藏墓中的時間長短或墓中的乾濕狀態 ( Handy, Julia L. and Gaines, Alan M.,《Alteration of Chinese Tomb Jade : A Minerralogical Study,U.S.A Geological Society , Miami Meeting, 1974Nature, Vol. 253, pp.433-434, 1975)


1983年,鄭建認為雞骨白的成因是火燒造成的(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他是經過200低溫及1000高溫的對比實驗,結果發現1000時樣品由綠色褪色而成白色,而認為火燒玉的可能;1991年聞廣也經過實驗,認同此看法:「加熱至600以上,玉塊表層變為棕黑色,及至900以上褪色發白且半透明度明顯降低」。


1991年吳棠海根據南越王墓的出土資料(30),及高足玉杯(31)的色變現象,推論:「白化成因並非外來沁染,而是發自玉質內部的質變色(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


圖30圖31




1992年劉良佑認為白化乃至雞骨白的現象,是因為碳酸氣與玉器中的鈣結合形成碳酸鈣而析出,發生「脫鈣」現象堆積於玉表而發生白化(劉良佑,《古玉新鑑》台北,尚亞美術出版社,1991,頁264)


1994年聞廣透過室溫紅外吸收光譜,認為受沁過程中並非同時而是先後發生的,而且:「閃石受沁後其礦物未變,並沒有鈣的增加,古玉受沁後的顯著變化是顯微結構變鬆


由此導致了其半透明度的喪失及褪色變白,其原理和同為水(H2O)的固體狀態的冰與雪的差異相似,即冰因是緻密的故具透明度。」並認為流傳的古玉「鈣化」說,與事實不符,此術語不應繼續使用(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期,頁92)
   
1997年楊伯達針對良渚玉器雞骨白的成因,提出:「土壤中氫氟酸含量較高,對良渚文化由表及裏的滲蝕就較為嚴重,均變為雞骨白」(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


但是,1998年錢憲和認為火燒白與風化造成的雞骨白飾不同的,


 


火燒白表面無光而天然風化的表面有玻璃光,自然風化是因為晶間空隙的發生,


不僅硬度變得較低且當光線進入時產生折射、亂射形成白化的現象,


並認為在濕的環境中玉器容易白化,細緻的玉質不易白化(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p.230)


當實際觀察玉器時,可以發現白化容易發生在玉器的邊緣地帶,如河北平山中山國六號墓出土的戰國玉璧(32)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新石器時代玉璧(33);這應該是玉石接近玉璞的部分,此處玉石結構較為疏鬆,所以較容易白化,符合聞廣與錢憲和的看法;而且,當比對成形對開的玉佩時,更可發現白化發生的部位非常對稱,如震旦博物館藏的戰國鳳形玉佩(34),圖35震旦博物館的戰國龍形玉佩合併起來時,很明顯看出白化部位完全吻合,可以看出玉的質地鬆緊與否,影響了白化的發生。


圖32
圖33
圖34圖35

因此,白化的形成與質地的疏密有很大的關聯性,也就是白化是結構變松造成的可能最高,但是,怎樣的因素可以讓玉質變松了呢?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東漢包金握豬(36),包金的部分脫落後,可以見到包金的部位幾乎完好如初,而未包金的部位白化非常明顯,由此來推測墓葬環境,黃金是隔離了酸堿的侵蝕、還是調和了冷熱變化?這還需相關領域的專家進一步作研究了。



圖36


出土玉器為何變成紅褐色的成因,因為有明確的考古資料可供參考,通常認為是鄰近玉器的鐵器的鐵離子沁入玉中,而呈現紅褐色,也就是俗稱的「鐵沁」。


與鐵器鑲嵌在一起的玉器,往往具有紅褐色的色變,正是鐵沁的典型特徵;如揚州市甘泉姚莊102號西漢墓出土的玉劍格(37)及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劍格(38)、玉多節帶勾(39),玉器因鐵芯生銹而脹裂,褐色沁斑由內而外,顯然是受了鐵劍的沁蝕。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觀點:{玉器白化 若是(玉本質)外一層.那應該是墓坑地下水所致.}


 


{若是(玉本質白化)那就要1000~2000年 地火 慢慢一些微.一些微的質變.


 


還有跟是那種硬度的玉材料而異.)


戰國.兩漢出土件有可能收藏到半玉.半雞骨白的玉器.


火化玉器 墓葬習俗.也有可能會造成.白化現象.


 


現在 因雞骨白玉器 相當容易仿造.拜科技發達.新手太容易上當.故不建議花大錢繳學費


.


 


///////////////////////以下文章內容/////////////////////////////////////////////




















由考古已見的出土古玉,可以歸納幾種最常見到的色變現象:


<!--[if !supportLists]-->一、變白色:<!--[endif]-->


這也是俗稱的「白化」、「鈣化」、「石灰沁」,白化嚴重者稱「雞骨白」,顧名思義也就是玉器的顏色變白了,這也是軟玉色變最普遍的現象。


無論軟玉原有的顏色為淺黃綠、淺綠,都有呈現白化的現象,甚至,有些白化嚴重者,連軟玉原有的透明度都失去了,變成了不透明。所以,白化的意義應是:玉質失透了,而且失透的部位變成了白色。


有的器物整體都變白了(21:春秋,雲南曲靖市八塔臺4號墓)有的在局部(22,明代,雲南昆明市荷葉山),有的出現在表面、有的在裏層甚至深度白化,並無一定的規律。


而且,白化的嚴重與否,似乎與年代的關係並不絕對,因為,有的軟玉雖然年代久遠,可是只有局部白化(23,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4號墓),而清代的出土軟玉,就有不少的全器深度白化(24,清,雲南昆明市荷葉山;圖25三,雲南省昆明市劉家山)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二、變褐色:<!--[endif]-->


玉石的自然呈色會出現白、黃、青、碧、灰、黑等顏色,玉石自然呈色出現褐色只有籽料的玉皮(籽料的皮色可說是河床所造成的色變),可是出土古玉呈現褐色的機率非常高;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6號墓出土之「月牙形玉飾」(26),玉料由黃綠變成局部褐色,雲南呈貢縣天子廟41號墓出土的戰國「有領玉璧」(27),顏色灰綠中呈現褐色;對於這些自然沁色現象,楊伯達說:「天然沁色或浮於表面,或滲入深層,深淺不等,自然生動,幾無定律可循。」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頁13)
圖26
圖27
圖28



<!--[if !supportLists]-->三、變綠色:<!--[endif]-->


玉器的色變以變白最為常見,變為褐色也常見,其次就是出現變為綠色;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13號墓出土之「有領玉璧」(28)及「玉環」(29),器表都呈現與玉色不同的灰綠色,這應該是玉器入土而產生的色變。雲南省博物館的考古紀錄說:「有銅銹沁染斑」(古芳,《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2.雲南、貴州、西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64.65)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