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上有三色沁色 絕美 可值千金
這四螭龍鏤空璧 不只三色
{ 紅 橘 黑 黃 白} 全器厚包漿.
如此厚包漿要盤玩10~20年 才會透.潤.
敬佩以前古人的(盤功)扎實.
當初只留皮巧雕.
後又入土 加了沁色.
出土後 傳世相當久 除了盤出(珠光寶氣)外.
還多了風化表裡.
是我愛不釋手的珍藏.
珠沙沁 珠沙 紅
虎皮 橘
水銀沁 黑點
皮蛋沁 黑墨帶
白化
秋葵黃化
它本質是白玉 重從上圖右邊最早開窗 可得知.
古玉上有三色沁色 絕美 可值千金
這四螭龍鏤空璧 不只三色
{ 紅 橘 黑 黃 白} 全器厚包漿.
如此厚包漿要盤玩10~20年 才會透.潤.
敬佩以前古人的(盤功)扎實.
當初只留皮巧雕.
後又入土 加了沁色.
出土後 傳世相當久 除了盤出(珠光寶氣)外.
還多了風化表裡.
是我愛不釋手的珍藏.
珠沙沁 珠沙 紅
虎皮 橘
水銀沁 黑點
皮蛋沁 黑墨帶
白化
秋葵黃化
它本質是白玉 重從上圖右邊最早開窗 可得知.
玩股票 3% 活著.
//
玩金融業(期貨),.1000人玩 只有3人活著.
(其中1人還只是打平.1人小賺.1人大賺.)
玩明清件 就像玩{股票}.玉市逛一天.玉攤販上 挑100件只有三件可能是{明清件}.
玩戰國.兩漢件 就像玩期貨.(千萬要小心.千萬別衝動.千萬別相信賣家).
挑1000件只有3件可能是出土件
(其中一件還是明朝仿戰國.
一件宋朝仿戰國.
若幸運的話 真的戰國件1件.)
但這戰國件 卻不會讓你賺大錢.
只讓你心中 滿滿中華文化.
R10和闐白玉 宋代 和闐白玉玉環 袈裟環
材料 和闐白玉.
有明顯沁色.
環體 有玉沁包漿
用途:袈裟環
白玉多怕比 .和一級白玉翎管 放一起.
好像就相形失色....
但出土 袈裟環 有那一層包漿.
出土玉件 就是有內函深度.
個中感覺.愛過的才知道.
中國時報【呂妍庭╱嘉義報導】
骨董店員一句輕蔑話語「你做三代也賠不起」,讓自稱「負二代」的窮酸小子邱長井奮發圖強,花了三十年時間,將打拚來的心血,投入骨董藝品買賣、鑽研,至今收藏品多達二、三千件,眼看故宮南院遲遲完未工,他搶先在故鄉布袋鎮,斥資蓋千坪博物館,要與大家分享他的寶貝收藏。
四十多年前,十二歲的邱長井念完國小五年級,就離鄉背井到外地討生活、當學徒。十七歲那年,跟著工班到一家骨董店做裝潢,手不小心揮到一只花瓶,招來店員大聲斥責,「花瓶值廿萬,你做三代也賠不起。」
當時廿萬元在鄉下可以買廿甲地,讓身無分文的邱長井嚇了一大跳,當下立下志向,有朝一日一定要搞懂骨董。結婚後,邱長井靠著變賣太太陪嫁金飾,買進第一只骨董,從此夫妻倆一頭栽入骨董世界,只要身邊有錢,就拿去買古物,除了建築本業,也藉由古物買賣,逐漸累積財富。
「我無師自通,初期也吃了不少悶虧。」邱長井曾標會買了一只六萬元茶壺,經行家鑑定才知道被騙,經過多年鑽研,走遍世界各地,買賣數以千計的骨董、藝品,蛻變成古物通。
長年旅居高雄的邱長井,一回和朋友閒聊,聊到故宮南院講了這麼多年還沒蓋成,友人建議他不如自己蓋個博物館,讓大家看看他私藏的珍奇。
眼看大陸這幾年吹起骨董收藏熱,一心只想把好東西留在台灣的邱長井心想,「蓋博物館有教育意義,也可讓大家欣賞古物」,決定舉家遷回布袋,因緣際會找到一間荒廢十多年的千坪透天厝,花了一年半時間重新整修、裝潢,昨上午正式宣告「國宮博物館」成立。
邱長井自嘲是個憨人,沒有國家資源,也不是大財團、企業家,卻選擇回鄉克難蓋博物館,「絕對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分對家鄉的情感。」
古玉歷代紀年表:
中國玉器歷代紀年表
年代名稱 | 所屬文化、帝號 | 公元前/公元 | |
新石器時代 | 興隆窪文化 | 公元前 6000~5000 | |
查海文化 | 公元前 6000~5000 | ||
裴李崗文化 | 公元前 5500~4900 | ||
磁山文化 | 公元前 5400~5100 | ||
新樂文化 | 公元前 5300~4800 | ||
河姆渡文化 | 公元前 5000~3300 | ||
仰韶文化 | 公元前 5000~3000 | ||
大溪文化 | 公元前 4400~3300 | ||
北陰陽營文化 | 公元前 4300~3200 | ||
大汶口文化 | 公元前 4300~2500 | ||
馬家濱文化 | 公元前 4000~3000 | ||
崧澤文化 | 公元前 3900~3300 | ||
紅山文化 | 公元前3500~3000 | ||
良渚文化 | 公元前 3300~2200 | ||
卡若文化 | 公元前 3300~2100 | ||
馬家文化 | 公元前 3300~2050 | ||
卑南文化 | 公元前 3300~300 | ||
薛家崗文化 | 公元前 3200~3000 | ||
屈家嶺文化 | 公元前 3150~2080 | ||
含山文化 | 公元前 3000~2300 | ||
石峽文化 | 公元前 2900~2700 | ||
龍山文化 | 公元前 2900~2000 | ||
石家河文化 | 公元前 2700~2400 | ||
二里頭文化 | 公元前 2100~1700 | ||
齊家文化 | 公元前 2000~1500 | ||
黃帝 | 軒轅氏 | 公元前 2697~2599 | |
少昊 | 金天氏 | 公元前 2598~2515 | |
顓頊 | 高陽氏 | 公元前 2514~2437 | |
帝嚳 | 高辛氏 | 公元前 2436~2367 | |
帝摯 | 高辛氏 | 公元前 2366~2358 | |
唐堯 | 唐堯 | 公元前 2357~2258 | |
虞舜 | 虞舜 | 公元前 2257~2208 | |
夏 | — | 公元前 2207~1766 | |
商 | — | 公元前 1765~1122 | |
周 | 西周 | — | 公元前 1121~771 |
東周 | — | 公元前 770~249 | |
春秋時期 | — | 公元前 770~475 | |
戰國時期 | — | 公元前 475~221 | |
秦 | — | 公元前 248~206 | |
始皇帝羸 | 公元前 221~210 | ||
二世胡亥 | 公元前 210~207 | ||
秦王子嬰 | 公元前 206 | ||
漢 | 西漢 | — | 公元前 206~公元 8 |
新莽 | — | 公元 9~23 | |
始帝 | — | 公元 23~25 | |
東漢 | — | 公元 25~220 | |
三國 | 魏 | — | 公元 220~265 |
蜀 | — | 公元 222~263 | |
吳 | — | 公元 222~280 | |
晉 | 西晉 | — | 公元 265~316 |
東晉 | — | 公元 317~420 | |
五胡十六國 | — | 公元 304~436 | |
南北朝 | — | 公元 420~577 | |
隋朝 | — | 公元 581~618 | |
唐朝 | — | 公元 618~907 | |
五代十國 | — | 公元 907~979 | |
遼 | — | 公元 907~1125 | |
宋朝 | 北 | — | 公元 960~1127 |
南 | — | 公元 1127~1279 | |
金 | — | 公元 1115~1234 | |
元朝 | — | 公元 1206~1368 | |
明朝 | 洪武 | 太祖﹐朱元璋 | 公元 1368~1398 |
建文 | 惠帝﹐朱允炆 | 公元 1399~1402 | |
永樂 | 成祖﹐朱棣 | 公元 1403~1424 | |
洪熙 | 仁宗﹐朱高熾 | 公元 1425 | |
宣德 | 宣宗﹐朱瞻基 | 公元 1426~1435 | |
正統 | 英宗﹐朱祁鎮 | 公元 1436~1449 | |
景泰 | 景帝﹐朱祁鈺 | 公元 1450~1456 | |
天順 | 英宗﹐朱祁鎮 | 公元 1457~1464 | |
成化 | 憲宗﹐朱見深 | 公元 1465~1487 | |
弘治 | 孝宗﹐朱祐樘 | 公元 1488~1505 | |
正德 | 武宗﹐朱厚照 | 公元 1506~1521 | |
嘉靖 | 世宗﹐朱厚熜 | 公元 1522~1566 | |
隆慶 | 穆宗﹐朱栽垢 | 公元 1567~1572 | |
萬歷 | 神宗﹐朱翊鈞 | 公元 1573~1620 | |
泰昌 | 光宗﹐朱常洛 | 公元 1620 | |
文啟 | 嘉宗﹐朱由校 | 公元 1621~1627 | |
崇禎 | 思宗﹐朱由檢 | 公元 1628~1644 | |
清朝 | 順治 | 世祖﹐福臨 | 公元 1644~1661 |
康熙 | 聖祖﹐玄燁 | 公元 1662~1722 | |
雍正 | 世宗﹐胤禛 | 公元 1723~1735 | |
乾隆 | 高宗﹐弘曆 | 公元 1736~1795 | |
嘉慶 | 仁宗﹐順埮 | 公元 1796~1820 | |
道光 | 宣宗﹐旻寧 | 公元 1821~1850 | |
咸豐 | 文宗﹐奕濘 | 公元 1851~1861 | |
同治 | 穆宗﹐載淳 | 公元 1862~1874 | |
光緒 | 德宗﹐載湉 | 公元 1875~1908 | |
宣統 | 溥儀 | 公元 1909~1911 |
分(文化期)(老三代: 夏商周)(春秋.戰國)(兩漢)(隋唐)(宋元)(明清) 中間的斷層是 (戰爭).外族亂華
康熙.雍正.乾隆.又稱清三代 .為玉器造詣 另一高峰.可比(戰國.兩漢)
民國100年 .
文物100年以上就可以稱古董.
可惜60幾年都在戰亂.再加上機器工和人工合成玉.
應該一點文化含意都沒有.
//////////////////////////玉~美石矣/////////////////////////////////////
只要是(美石)就叫(玉)
文化期 玉 用料幾乎是 地方玉.硬度低.玉器都用於祭祀.
(老三代 夏商周)開始 玉器用於禮器 .
玉料越廣.
春秋戰國.兩漢.上等玉料 已經有和闐玉大量使用.
明清 因絲路貿易.和闐玉大量輸入.
一般百姓也可買賣配戴玉器.
專書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96.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古玉全集》,上海,科學出版社,2005.1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
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科學出版社,2004
吳棠海,《認識古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4
趙永魁,《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趙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2。
許曉東著,《遼代玉器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3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中下)》,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黃宣佩主編,《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南陽古玉擷英》,文物出版社,2005
楊伯達主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200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淩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
張明華著,《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上海博物館,2002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傳熹年著,《古玉綴英》,香港中華書局,1995
天津市藝博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兩木、文物出版社,1993
震旦美術館,《古玉選粹1-震旦藝術博物館》,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
林 巳奈夫 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藝術圖書,1997
薑濤.王龍正.喬斌著,《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眾志出版社,2002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
鄧淑蘋著,《群玉別藏》,故宮博物院,1995
鄧淑蘋 著,《群玉別藏續集》,故宮博物院,1999
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鑒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
張廣文,《玉器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古玉考》,徐氏藝術基金會,1992年。
吳棠海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四》,1995年10月。
劉良佑,《古玉精萃》,尚美出版社,1992
論文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紫禁城出版社,2002
楊伯達主編,《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P)》,紫禁城出版社,2001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編》,紫禁城出版社,2004
楊建芳著,《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
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1983年
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年
吳棠海,《揭開古人論玉的神秘感》《中華文物學會》1991年刊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期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
吳棠海,《古玉的製作工藝與鑒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0年5月。
殷志強,〈中國古代四種特殊的琢玉技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2001
蔡慶良:〈試論製作工藝在玉器研究中的應用〉,《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3年
吳棠海,《中國文物學會1991年刊》,中華文物學會,1991
鄧淑蘋,〈百年來古玉的回顧與展望〉,《考古與歷史文化》,正中書局,1989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求知雅集、兩木出版社,1991。
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鑒》,臺北,地球出版社,1998。
錢憲和客座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Ⅰ》,第3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
六.中文論文:
隆堯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隆堯縣出土刻花貼金玉片>,《文物》,第4期,1992。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楊建芳,<戰國兩漢的越式璧>,《故宮文物》,臺北,第9卷第7期,1991。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8。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考古與文物》,第1期,1988。
Handy, Julia L. and Gaines, Alan M.,《Alteration of Chinese Tomb Jade :A Minerralogical Study》,U.S.A Geological Society , Miami Meeting, 1974,Nature, Vol. 253。
專書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96.
古方主編,《中國出土古玉全集》,上海,科學出版社,2005.1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
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科學出版社,2004
吳棠海,《認識古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4
趙永魁,《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趙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2。
許曉東著,《遼代玉器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3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中下)》,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黃宣佩主編,《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南陽古玉擷英》,文物出版社,2005
楊伯達主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200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淩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
張明華著,《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上海博物館,2002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傳熹年著,《古玉綴英》,香港中華書局,1995
天津市藝博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兩木、文物出版社,1993
震旦美術館,《古玉選粹1-震旦藝術博物館》,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
林 巳奈夫 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藝術圖書,1997
薑濤.王龍正.喬斌著,《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眾志出版社,2002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
鄧淑蘋著,《群玉別藏》,故宮博物院,1995
鄧淑蘋 著,《群玉別藏續集》,故宮博物院,1999
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鑒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
張廣文,《玉器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古玉考》,徐氏藝術基金會,1992年。
吳棠海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四》,1995年10月。
劉良佑,《古玉精萃》,尚美出版社,1992
論文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紫禁城出版社,2002
楊伯達主編,《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P)》,紫禁城出版社,2001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編》,紫禁城出版社,2004
楊建芳著,《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
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1983年
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年
吳棠海,《揭開古人論玉的神秘感》《中華文物學會》1991年刊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期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
吳棠海,《古玉的製作工藝與鑒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0年5月。
殷志強,〈中國古代四種特殊的琢玉技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2001
蔡慶良:〈試論製作工藝在玉器研究中的應用〉,《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3年
吳棠海,《中國文物學會1991年刊》,中華文物學會,1991
鄧淑蘋,〈百年來古玉的回顧與展望〉,《考古與歷史文化》,正中書局,1989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求知雅集、兩木出版社,1991。
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鑒》,臺北,地球出版社,1998。
錢憲和客座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Ⅰ》,第3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
六.中文論文:
隆堯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隆堯縣出土刻花貼金玉片>,《文物》,第4期,1992。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楊建芳,<戰國兩漢的越式璧>,《故宮文物》,臺北,第9卷第7期,1991。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8。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盧兆蔭,<南越王墓玉器與滿城漢墓玉器比較研究>,《考古與文物》,第1期,1988。
Handy, Julia L. and Gaines, Alan M.,《Alteration of Chinese Tomb Jade :A Minerralogical Study》,U.S.A Geological Society , Miami Meeting, 1974,Nature, Vol. 253。
與白化有相同現象,鐵沁也是容易發生在玉器的邊緣地帶;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玉璧(圖40)、安徽長豐縣出土的戰國玉璧(圖41)、太原晉卿趙氏墓出土春秋玉璧(圖42);這也是玉石接近玉璞的部分,因此,在結構較疏鬆的材質處,鐵沁也是比較容易發生。
圖40
圖41
圖42
玉器色變成綠色的成因,與變褐色一樣,近年考古資料的大量增加,也已經不是秘密;例如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圖43),在墓葬中,與銅質弩機、銅質劍簇等銅器放在一起(圖44),銅綠不僅附著在玉角杯的表面上,也沁入了玉質內部,使玉角杯局部玉質變為綠色,所以,這種現象俗稱「銅沁」。
圖43
玉器常與銅器鑲嵌在一起,銅綠也會沁入玉質中,而產生綠色色變。例如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援銅內戈(圖45),援與內交接處的玉質轉變成綠色,即是銅沁。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圖46)與河北滿城陵山一號墓出土的鑲玉銅枕(圖47),銅與玉交接處的玉質皆呈現綠色,皆為銅沁。
以上的說明,探討了出土古玉色變的現象與成因,但是,墓葬環境的變異太大,並非僅只以上所列的狀況而已,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圖48)就因被絲織品綁附而影響了色變,四川金沙文化出土玉器特殊的呈色現象(如圖49的玉錛形器),目前尚難有科學性的解答。
而且,還有許多可能的成因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比如說:地殼數十億年的碳酸鈣現象,對白化也應有明顯影響的;以及土壤內含鐵量高,也應是鐵沁的來源;以及,玉質中原有的礦物質會不會產生氧化而形成了色變呢?
追求科學化、有根據的答案當然是努力的方向,這種種複雜的成因,尚待更多相關領域的專家來進一步研究了。
我的觀點:{玉器白化 若是(玉本質)外一層.那應該是墓坑地下水所致.}
{若是(玉本質白化)那就要1000~2000年 地火 慢慢一些微.一些微的質變.
還有跟是那種硬度的玉材料而異.)
戰國.兩漢出土件有可能收藏到半玉.半雞骨白的玉器.
火化玉器 墓葬習俗.也有可能會造成.白化現象.
現在 因雞骨白玉器 相當容易仿造.拜科技發達.新手太容易上當.故不建議花大錢繳學費
.
///////////////////////以下文章內容/////////////////////////////////////////////
由考古已見的出土古玉,可以歸納幾種最常見到的色變現象:
<!--[if !supportLists]-->一、變白色:<!--[endif]-->
這也是俗稱的「白化」、「鈣化」、「石灰沁」,白化嚴重者稱「雞骨白」,顧名思義也就是玉器的顏色變白了,這也是軟玉色變最普遍的現象。
無論軟玉原有的顏色為淺黃綠、淺綠,都有呈現白化的現象,甚至,有些白化嚴重者,連軟玉原有的透明度都失去了,變成了不透明。所以,白化的意義應是:玉質失透了,而且失透的部位變成了白色。
有的器物整體都變白了(圖21:春秋,雲南曲靖市八塔臺4號墓)、有的在局部(圖22,明代,雲南昆明市荷葉山),有的出現在表面、有的在裏層甚至深度白化,並無一定的規律。
而且,白化的嚴重與否,似乎與年代的關係並不絕對,因為,有的軟玉雖然年代久遠,可是只有局部白化(圖23,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4號墓),而清代的出土軟玉,就有不少的全器深度白化(圖24,清,雲南昆明市荷葉山;圖25三,雲南省昆明市劉家山)。
圖23
圖24
圖25
二、變褐色:<!--[endif]-->
玉石的自然呈色會出現白、黃、青、碧、灰、黑等顏色,玉石自然呈色出現褐色只有籽料的玉皮(籽料的皮色可說是河床所造成的色變),可是出土古玉呈現褐色的機率非常高;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6號墓出土之「月牙形玉飾」(圖26),玉料由黃綠變成局部褐色,雲南呈貢縣天子廟41號墓出土的戰國「有領玉璧」(圖27),顏色灰綠中呈現褐色;對於這些自然沁色現象,楊伯達說:「天然沁色或浮於表面,或滲入深層,深淺不等,自然生動,幾無定律可循。」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頁13。)。圖26
圖27
圖28
<!--[if !supportLists]-->三、變綠色:<!--[endif]-->
玉器的色變以變白最為常見,變為褐色也常見,其次就是出現變為綠色;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13號墓出土之「有領玉璧」(圖28)及「玉環」(圖29),器表都呈現與玉色不同的灰綠色,這應該是玉器入土而產生的色變。雲南省博物館的考古紀錄說:「有銅銹沁染斑」(古芳,《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2.雲南、貴州、西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