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闐玉 玉友聚會}高雄 夢時代 2012/12月30日星期日 1:30~4:30 8F 莫凡彼咖啡館 咖啡區 免費參加 




因應格友 熱情邀約 年底 大家來聚聚.

 

歡迎 新手 拿收藏玉器 大家探討.

 

更歡迎 老手 拿壓箱玉器 共同分享.

 

學無止盡 .



 


高雄 2012 12月 30日 星期日


下午 1:30 ~4:30


地點 高雄 夢時代 8F


 8F 莫凡彼咖啡館


請先連絡 電話 :0938707938 春秋玉閣先生


無論 你是 新手 還是 收藏家 都歡迎你.   (限10名左右)



 . 高雄捷運 夢時代站 有提供接駁車.到夢時代.


參加條件: 無論是 收藏家 或是 對 和闐玉 有興趣者 都歡迎.


費用 : 完全免費 (除 咖啡茶水費自付.)//無商業推銷.



無論你對{和闐玉}有了解.無了解.只要有興趣.歡迎你.


學習和闐玉器 最怕{閉門造車}{方向錯誤}.若你手上有玉器也歡迎你 互相切磋研究.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鄭板橋,名燮,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之一


</< font></< font></< font></< font>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精通詩、書、畫,號稱三絕。


 


他雖然做了12年的七品芝麻官,但鄭板橋為官清廉剛正,最後為百姓罷官歸隱田園,其品格為後人所讚歎。   


 


江南青山綠水,風景秀麗,且出產名茶,生長於此的鄭板橋能詩會畫,既喜品茗、又懂茶趣,在一生中寫過許多茶詩茶聯,所謂青山美景,名茶佳水,都可入詩入聯。在他考舉人之前,曾經在鎮江焦山別峰庵讀書,焦山位於長江之中,山水天成,滿山蒼翠,在這一片宜人風光之中讀書、品茗、作畫,鄭板橋不禁寫下:「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和「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等茶聯,一抒胸臆。


 


鄭板橋一生愛茶,


 


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品嚐當地的好茶,也為其寫下茶聯、茶文,多題於茶亭樓閣,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為佳茗添香增色不少。在四川青城山天師洞,有鄭板橋所作的一副楹聯::「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字句樸素自然,抒寫的是清貧而自尊的生活。在他40多歲時,渡江來到儀征江村故地重遊,在家書中,鄭板橋寫到:「此時坐水閣上,烹龍鳳茶,燒夾剪香,令友人吹笛,作《梅花落》一弄,真是人間仙境也。」足見其品茗的風雅。


 


鄭板橋生性豁達,落拓不羈,不追求功名利祿,只求:「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白菜青鹽粘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以及「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在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中與翠竹、香茗、書畫和摯友相伴,已是人生至樂。


 


</<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同時這也是他「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人生哲學的寫照。


 


 難得糊塗:鄭板橋


</<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難得糊塗」四個字,正是為官清正廉潔,為人疏密灑脫的鄭板橋人格寫照。


 


</< font>這幅匾額是板橋在山東濰縣所題最膾炙人口的一幅。


據說,有一次板橋遊覽萊州的雪峰山,山上有很多歷代石刻,板橋獨鍾春秋戰國的「鄭文公」碑,因盤桓至晚,不得已借宿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儒雅老翁,自命「糊塗老人」,出語不俗。主人室中陳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真是稀世珍奇,令板橋眼界大開,讚嘆不已。


</<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老人請板橋題字,以便鐫刻於硯背之上,他細思老人必有來歷,便題「難得糊塗」四個字,蓋上「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方印。


 


</< font></< font></< font></< font>因硯台過大,尚有餘地,板橋就請老人作一跋語,老人也十分興致,提筆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之盧,不入富貴之門也。」也用一方印,字為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板橋見了大驚,方知老人是一位退隱的高官。


 


</< font></< font></< font></< font>由於感慨「糊塗老人」的命名,當下見尚有空隙,板橋又提筆補寫了一段:「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以上的故事是筆者對「難得糊塗」四字來由最初的認知。九十五年八月適逢到桂林一遊,在碑林中赫然驚見「難得糊塗」四字,刻在碑洞壁上,又勾起了心中存疑許久的問號。雖知板橋的書法是自己所創非隸非楷的「六分半書」,又知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自然下筆有其怪處,但卻不知其所蘊涵的深義。


 


 


 


</< font></< font></< font></< font>「難淂糊塗」的「難」字有「艸」,


意在退隱山林;其中的「古」乃效法「古人」;「夫」則為當農夫養雞、種田、捕魚。至於「淂、糊、塗」拆字,各取「淂」的「水」與糊的「胡」而為「湖」。余與「魚」同音,故意為「湖中有魚」、「土中有米」,意即效法古人隱居山林、自耕、種田、捕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再由生活中去體會、領悟而「見寸心」。小字中的聰明的「明」多一點,「塗」字少一點,即謂聰明多一點,糊塗少一點,不但點出板橋做人的原則,也深刻地道出板橋內心中對當時政治複雜、官場的昏闇,充滿著無奈與感慨。


</<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其實,板橋也曾有豪氣萬丈「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理想奮鬥,但十二年的縣官生涯,親身接觸到社會黑暗與民間疾苦,於是漸漸意識到「縣門一尺情猶隔」,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夠「得志加之於民」,人情的杌隉,既然迫使他無法為經世濟民而努力,他只得退而以漁夫、農夫度日。但他那種欲造福國計民生的意志,卻始終縈繞心懷,未曾一日或忘,這種出世與入世的衝突,充滿「仕」與「隱」的矛盾,我們可以在《鄭板橋全集》


 


中去感受。


也許基於自己曾立下豪邁的理想;也許是悲天憫人的心性,


當板橋在山東濰縣任縣官遇到災荒時,他據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還責令富戶輪流捨粥供饑民糊口,甚至自己帶頭捐出俸祿,並刻圖章乙枚以明心志:「恨不得填滿普天飢債。」在災情嚴重時,更冒著受上級懲處的危險,在未得上級批准時,他擅自打開官倉,為的是不忍百姓無糧餓死,由於他的果斷,救活了許多人;到了秋後,如果遇上災年百姓無法歸還糧食,板橋乾脆請人把債券燒了。但這樣愛民的清官,卻在乾隆十七年濰縣發生大災害,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上司,結果被罷官。


 


</< font></< font></< font></< font></< font>他用「擲去」二字,充分寫出了他在難中如願退出的瀟灑,他為去官卸任,曾在心中作過無數次掙扎,如今總算好不容易退下,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於是,他又恢復他那機智風趣的本來面目,他形容自己是「囊橐蕭蕭兩袖寒」,是一句非常感慨的揶揄,因為有人中傷他的去官是因為在賬災時冒領、浮濫,中飽私囊,對一生廉潔的他是何等打擊,但在「難得糊塗」下他都「捨出去」,也「忍下去」了。 


 


 


於是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前邊領路,一頭行李。這位清廉的父母官,從此返鄉畫竹為生,度過他貧寒有氣節的一生。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時田家苦樂歌            鄭板橋  

 


()春季


細雨輕雷,驚蟄後,和風動土。正父老催人早作,東畬南圃。


 


夜月荷鋤村吠犬,晨星叱犢山沉霧。到五更驚起是荒雞,田家苦。  


 


疏籬外,桃花灼;池塘上,楊絲弱。漸茅簷日暖,小姑衣薄。


 


春韭滿園隨意翦,臘醅半甕邀人酌。喜白頭人醉白頭扶,田家樂。


 


注釋:


畬:音ㄩˊ,已經開墾兩年的田。


 


語譯:


    濛濛的細雨下著,輕輕的雷聲響著,正是驚蟄過後,溫暖的和風已把泥土吹鬆了。老年的人催著大家趁早去工作,在東邊的田間或是南邊的園裡。農夫在月光下,荷著鋤頭歸來,村裡的狗兒正對著他們吠;牧童在晨光還沒消失之前,又大聲的喝著牛出去,這時春山正沉浸在朝霧裡。到了五更,不按時的荒雞啼了,大家都驚醒起來,農家真是苦呵!  


    疏疏的籬笆外邊,正開著鮮豔的桃花;池塘的上面,不時搖曳著柔嫩的柳條。太陽晒到茅屋的簷邊,天氣已漸漸的暖起來了,小姑娘們已改穿單薄的衣裳。滿園子裡的韭菜,可以隨意剪下,剩下半甕的年酒,邀約朋友來對飲。白頭的人喝醉了,白頭的人笑哈哈的扶著走,農家真是快樂呵!


 


 


()夏季


麥浪翻風,又早是,秧針半吐。看壟上鳴槔滑滑,傾銀潑乳。


 


脫笠雨梳頭頂髮,耘苗汗滴禾根土。更養蠶忙殺採桑娘,田家苦。  


 


風盪盪,搖新箬;聲淅淅,飄新籜。正青蒲水面,紅榴屋角。


 


原上摘瓜童子笑,池邊濯足斜陽落。晚風前個個說荒唐,田家樂。


 


注釋:


槔:音ㄍㄠ,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


箬:音ㄖㄨㄛˋ,竹名,葉長又寬,可供編織和包粽子之用。


 


 


語譯:


    麥子被風吹動,好像水浪般的起伏,又時節還早,秧苗剛剛吐出一半嫩芽。看那田岸上,水車正在滑滑地響著,既像倒出的銀子,又像潑出的牛乳一樣雪白。雨淋在脫笠的頭頂上,好像梳理了亂髮一般,在耘田的時候,汗珠一直流到禾根的泥土上。養蠶的姑娘們,因為採取桑葉,更是忙極了,農家真是苦呵!  


    盪盪的風,吹動了新長出的細竹子,淅淅的聲音,把新的筍殼吹落了。水面上剛露出青青的菖蒲草,屋角上正開著火紅的石榴花。孩子們在原野上,笑嘻嘻地摘著瓜回來,太陽要下山了,坐在池塘的旁邊洗著腳。黃昏時在風前乘涼,大家說著荒謬無根據的故事,農家真是快樂呵!


 


 


()秋季


雲淡風高,送鴻雁,一聲淒楚。最怕是打場天氣,秋陰秋雨。


 


霜穗未儲終歲食,縣符已索逃租戶。更爪牙常例急於官,田家苦。  


 


紫蟹熟,紅菱剝;桄桔響,村歌作。聽喧填社鼓,漫山動郭。


 


挾瑟靈巫傳吉兆,扶藜老子持康爵。祝年年多似此豐穰,田家樂。


 


注釋:


桄桔:音ㄍㄨㄤ  ㄐㄧㄝˊ,脫稻子的農具。


 


語譯:


    雲淡淡的,天高高的,送走了鴻雁,叫著淒涼的聲音。最擔心是在晒榖時候的天氣,一陣陰天,一陣下雨。收下的稻子還沒有儲足一年的糧食,可是縣府的公文已下來追索逃租的糧戶。那些差人,照例比官家追得更緊,農家真是苦呵!  


    紫色的螃蟹已成熟了,紅色的菱角也能夠剝著來吃了;脫稻子的桄桔在響,大家又唱起村歌來。聽呀,那熱鬧的社鼓社戲,充塞著滿山,震動了城廓。帶著樂器的巫者來報告吉祥的預兆,扶著手杖的老頭兒,手裡提著酒壺。祝禱年年都像這樣的豐收,農家真是快樂呵!


 


 


()冬季


老樹槎枒,撼四壁,寒聲正怒。掃不盡牛溲滿地,糞渣當戶。


 


茅舍日斜雲釀雪,長隄路斷風和雨。儘村舂夜火到天明,田家苦。  


 


草為榻,蘆為幕;土為銼,瓢為杓。砍松枝帶雪,烹葵煮藿。


 


秫酒釀成歡里舍,官租完了離城郭。笑山妻塗粉過新年,田家樂。


 


注釋:


槎枒:音ㄔㄚˊ  ㄧㄚˊ,形容老樹的枝幹,斜出分開的樣子。


溲:音ㄙㄡ,大小便。


銼:音ㄘㄨㄛˋ,大口的釡。


藿:音ㄏㄨㄛˋ,豆葉,粗的食物。


秫:音ㄕㄨˊ,富有黏性的高梁,可以釀酒。


 


 


語譯:


    參差不齊的老樹,禿枝伸出空中,寒冷的風正在呼呼地作響,搖動了四壁。掃不盡滿地的牛糞,那糞渣堆滿了門口。太陽斜斜的照著茅房,那天邊的雲正在釀造雪的樣子,長隄的道路上,因為颳風下雨,行人斷絕了。村裡的人儘量的舂米,一直到天亮,農家真是苦呵!  


    用草做床席,用蘆草做棚蓋,用黏土做小鍋,用葫蘆做舀水杓子。把帶雪的松枝砍下來,炒著葵子和煮著蔬菜。米酒做好了,來歡宴鄰人們,錢糧納完了,就離開城廓回家去。自笑妻子塗脂抹粉來過新年,農家真是快樂呵!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清朝


鄭燮﹝Zheng Xie﹞﹝1693 ~ 1765

說明:
  鄭燮,號板橋,揚州府屬興化縣人。鄭板橋善畫蘭,竹,石,尤精墨竹,學徐渭,石濤,八大的畫法,擅長水墨寫意。在創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階段論。鄭板橋特別強調要表現「真性情」、「真意氣」。他筆下的竹,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勁弧直,具有一種弧傲、剛正之氣。在藝術手法上,鄭板橋主張「意在筆先」,用墨幹淡並兼,筆法疲勁挺拔,佈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他還重視詩、書、畫三者的結合,用詩文點題,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尤其是將書法融於繪畫之中,畫竹是「以書之關紐透入於畫」,畫蘭葉是「借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進一步發展了文人畫的特點。

【作品選粹】




























作   品

基  本  資  料

解 說


墨竹圖


1753年


條屏‧紙本‧水墨‧幅各


179.5 x 64.5 公分、179.5 x 68 公分、179.5 x 68 公分、179.5 x 64.5 公分


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紐澤西,美國




竹石圖



紙本‧墨筆‧ 217.4 x 120.6 公分


上海博物館,上海,中國






蘭竹石圖


紙本‧ 墨筆‧ 178 x 102 公分


揚州博物館,江蘇,中國






懸崖蘭竹圖


紙本‧立軸‧墨筆‧127.8 x 57.7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蘭竹菊圖


紙本‧ 墨筆‧ 尺寸不詳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姓名:鄭燮

  又名:號板橋 字克柔

  性別:

  生卒年:西元1693年—西元1765年

  所屬朝代:清代

  所屬文學時期:清代文學

  代表作品:偶然作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作家生平

  鄭燮

  清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人。康熙年間秀才、雍正年間舉人、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進士。


曾任山東範縣知縣,又調知濰縣。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濰縣,遇大飢荒,即開倉賑貸;乾隆十八年,因請賑觸忤大吏而辭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並立生祠。



鄭燮《行書金農詩橫幅》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鄭燮題畫 竹



  鄭燮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擅畫竹、蘭、石。又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他的詩、書、畫,人稱為『三絕』。生平狂放不羈,多憤世嫉俗的言論與行動,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


終老揚州。鄭燮所作詩,如《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惡》、《逃荒行》、《還家行》、《孤兒行》、《姑惡》等篇反映社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現實意義。《悍吏》、《私刑惡》、《逃荒行》、《姑惡》尤其寫得深刻生動,令人觸目驚心。


《悍吏》中寫道:『豺狼到處無虛過,不斷人喉抉人目。』


《私刑惡》寫道:『一絲一粒盡搜索,但憑皮骨當嚴威。』其他如《揚州》、《紹興》、《燕京雜詩》(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見。


 


表現真率性情,大量題畫詩都有寄托。他詩歌的特點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暢,通俗易懂。
  鄭燮的詞多寫景狀物以及酬贈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滿江紅·田家四時苦樂歌》、《瑞鶴仙·漁家》、《瑞鶴仙·田家》等,多寫及百姓疾苦,語言風格接近于他的詩。其散文風格,真率自然,富有風趣,《家書》傳誦尤廣。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蟬冠菩薩像命運坎坷:曾斷為三截流落英日十四載



2012年09月03日 08:58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肖貴田


字號:T|T

0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




蟬冠菩薩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在山東省博物館,有這樣一尊曆盡了千回百轉才得以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珍貴的鎮館之寶——東魏蟬冠菩薩像。


2011年3月山東博物館舉行10件“鎮館之寶”評選,同時評選出現場觀眾最喜愛獎、最具故事情節獎、最具視覺衝擊力獎、最具聽覺衝擊力獎四件特別獎藏品,蟬冠菩薩像榮獲“最具故事情節獎”。


蟬冠菩薩像出土于山東博興縣著名的龍華寺遺址,通高120.5釐米,是山東博物館于2008年1月收藏的佛教文物珍品。


精美的藝術造型


菩薩像外形精美,頭後有巨大圓形頭光,戴高冠,嘴角微翹,面含笑意;上身穿袒右衣,雙肩覆搭披帛,帛帶于胸前打結後分向兩側,下垂至小腿側再向上折,最後各自繞兩手肘下垂,兩肘外側下垂的帛帶已殘缺;下身穿著長裙,裙袂處分佈密集皺褶。菩薩身軀修長,衣服稍薄而貼體,衣褶密而不厚,整個形體已顯輕靈之意,而無北魏時期厚重之感,是一尊典型的東魏時期作品。


菩薩身上裝飾品十分華麗,兩肩各立一圓形飾件,胸前懸挂兩層項鍊,鏈下墜一寶珠;繁縟的瓔珞自兩肩下垂,于腹部交叉後分向兩側,再折向身後,腹前交叉處裝飾一顆碩大的寶珠。最為引人注意的是菩薩寶冠正中裝飾的蟬紋,“蟬冠菩薩像”也由此得名,至今在山東境內已發現兩例蟬冠菩薩石像,這種佛教蟬冠,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十分罕見,因此彌足珍貴。


因冠上有蟬紋裝飾,故稱蟬冠。蟬冠最早為漢代時侍從官所佩戴,侍從官經常陪伴在皇帝的左右,為皇帝的顧問,可以出入宮廷,後來地位逐漸提高,有的甚至代表皇帝與朝臣論政,權力蓋過宰相。後代常常以“蟬冠”比喻顯貴、高官。


但蟬冠裝飾在菩薩像上又是何意呢?這還得從蟬的生理和人類賦予蟬的喻意說起。蟬的幼蟲長期蟄居地下,若干年後出土、脫殼、升樹、高鳴,蟬的生命就是這樣迴圈往復,象徵著生命的復活和事物的迴圈。早期道教更是以“蟬蛻”來比喻人類羽化成仙,蟬也成為仙界的靈物、不死的象徵。中國早期佛教接受了本土民間神仙思想和道教觀念,常常把佛和菩薩視為神仙,因此菩薩冠上裝飾蟬紋也就不奇怪了,這也是佛教造像中國化的一個例證。同時禪的生死迴圈,亦表達了佛教的輪迴觀念。


體現觀世音信仰


據粗略統計,山東北朝時期單體菩薩像數量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局部地區可達到60%以上,山東北朝時期菩薩信仰十分流行,觀世音在菩薩信仰體系中佔據絕對主導的地位。為何山東民間流行觀世音信仰?這與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有關。


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對峙,山東正好處於南、北邊緣要地,成為雙方爭奪的對象,山東大部分時間歸屬北方,同時山東歸南方王朝管轄也幾近60年;山東戰事較為頻繁,人民渴望和平、平安,現實往往不可得,只好寄託神通廣大的佛教。特別是觀世音,極受百姓歡迎,因為信仰觀世音非常容易,佛經明確說:“若有無量百萬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只要喊觀世音的名號,觀世音聽到聲音就會來解決苦惱。而且觀世音還有諸多“靈驗”的傳說,如,山東豪強出身的王玄謨曾為南朝劉宋大將,北伐中屢建奇功,後又因吃了敗仗被判死刑入獄,夢中有人告訴他“誦觀音經千遍,可免”,王玄謨夢醒後依夢中人所言不停念觀音經,果然在即將行刑的前一天傳來免除他死刑的喜訊。


經過對現有題刻銘文的造像文物的統計,山東北朝時期造彌勒像最多,造觀世音像第二,可見,觀世音信仰在山東確實十分流行,儘管大多數菩薩像沒有題刻銘文,但很多可歸為觀世音造像。蟬冠菩薩像雖然沒有明顯觀世音像的特徵,但這種單體的立式圓雕菩薩像尚無為其他菩薩造像的先例,鋻於山東觀世音信仰的熱度,暫將其歸為觀世音造像的行列也未尚不可。


曲折的再世經歷


1976年3月,博興縣陳戶鎮張官村一位村民挖土墊房基時,無意挖出了一堆佛像,這些佛像主要是石質的,雖然都殘破不堪,但在土坑中擺放比較整齊。可惜,當博興縣文物部門聞訊前來勘察時,現場早已破壞,大部分石像也早已被附近村民當做石料運走。


後經當地文物幹部不懈的努力,幾年間找到幾百件殘塊,經粘接修復,合計收回佛像、佛像座等殘缺個體73件,現藏于山東博物館的蟬冠菩薩像就是其中被收回的最為珍貴的一件。蟬冠菩薩像發現之時就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幹部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從1976年出土到1982年完整歸藏當地文物管理所,蟬冠菩薩曲折的再世似乎註定了它出土之前和出土之後必然的苦難經歷。


博興縣張官村村民所挖的土坑實際上是一座古代埋藏佛像的窖藏坑。為何要埋一坑佛像?為何佛像都殘破不堪?這得從千年前佛像經歷的災難說起。


由於皇室和朝廷的大力扶持,北朝時期是中國佛教興盛的第一個高潮時期,同時,又是在皇帝和朝臣的操縱下,在北朝短短的200年間就出現兩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佛像和寺院均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屬於北齊管轄的山東地區經歷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滅佛運動,即西元577年,北周攻滅北齊,在山東延續了北周武帝的毀佛政策。博興縣張官村窖藏坑內佛像均係東魏至北齊時期遺物,人們推測它們就是這次運動的受害者。


佛教認為佛涅槃後,會經過正法、像法、末法三個發展階段。所謂末法,即指佛法滅絕。這種思想源自古印度,佛教宣揚末法思想,是要求佛教徒應有憂患意識,努力使佛法久留,造福眾生。所以,經過北朝的滅佛運動後,佛教信眾並未就此悲觀下去,反而對末法觀點深信不疑。大規模的佛教劫難之餘,佛教信眾也逐漸形成了埋藏佛像的習俗,他們將成堆的殘破佛像收集起來,像埋葬佛教舍利一樣挖坑埋藏起來。這就是博興縣張官村窖藏坑的來歷。


流落英日十四載


曆盡千辛萬苦拼成的蟬冠菩薩像歸藏縣文物管理所後,卻又經歷了另一段坎坷的經歷,流落至海外14年。


1994年7月初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蟬冠菩薩像不翼而飛,此後幾年間杳無音信,直至1999年12月,兩封信函幾乎同時揭示了蟬冠菩薩像的迷蹤。一封是託名北京大學中國著名學者宿白先生書寫的寄送給中國社科院楊泓先生的神秘信件,另一封是來自米西奈斯古代藝術基金會主席瑪利奧•羅伯特先生的信件。


原來蟬冠菩薩像被盜後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花費鉅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在國際諸方友人的協助下,中、日雙方經過了多回合的談判,終於在2001年4月達成協定,並正式簽署備忘錄,確定2007年底在美秀博物館創立10周紀年之際日方將這尊稀世珍寶無償捐還中國山東。2008年1月,在外流浪長達14年的蟬冠菩薩像終於回到故鄉,入藏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也因此與美秀博物館結下了良緣,按照先前鑒定的贈還協議,蟬冠菩薩像此後每五年到美秀博物館展覽一次。


如今,蟬冠菩薩像作為一件珍品文物,靜靜矗立在山東博物館精緻的展覽大廳裏,盡情展示著1500年前的余輝,接受著世人的欣賞和瞻仰。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靖侯龐統祠後龐統(字士元)之墓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備是一個亂世之君,為了防止盜墓,劉備出殯時是四路同時進行,目的是迷惑那些企圖盜墓的人。


有更多照片在 百度


劉備墓求助編輯


 


百科名片劉備墓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


史稱惠陵。史載,公元223年舊歷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在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占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查看精彩圖冊目錄 簡介結構布局神秘面紗史料佐證《夔州府志》記載《彭山縣志》記載《三國志》記載有關研討引發爭論劉備墓位於成都市葬於奉節葬於四川彭山的蓮花壩開發現狀投資預算擬引進資金建設條件經濟效益分析展開簡介 結構布局 神秘面紗 史料佐證 《夔州府志》記載 《彭山縣志》記載 《三國志》記載有關研討 引發爭論 劉備墓位於成都市 葬於奉節 葬於四川彭山的蓮花壩開發現狀 投資預算 擬引進資金 建設條件 經濟效益分析展開編輯本段簡介武侯祠內劉備墓(20張) 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史稱惠陵。


 


史載,章武三年(2 傳說劉備墓遺址沉江底 23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占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劉備攻打吳國失敗後,退到了白帝城。於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8月下葬。人們根據史料的記載,認為劉備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


 


因為上述的史料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是蜀漢的觀閣令史(從事文獻檔案管理工作),在蜀漢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劉備的葬處。   劉備死後,屍體由奉節運回成都,後與吳夫人合葬於惠陵(今武侯祠內)。在今天的武侯祠內確實還有劉備墓的建築。武侯祠博物館的人在一次植樹時,意外地在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這從側面證明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惠陵與劉備墓在成都的記載的可靠性。


編輯本段結構布局  


 


劉備墓史稱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 (劉備殿)西側。史載,章武三 成都-武侯祠-劉備墓. 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占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綠草茵茵,墓邊古柏森森。四周圍牆環繞,萬竿修竹,枝葉婆婆,寂靜清幽。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排列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自成一體: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上刻環繞雙龍戲珠,與四角石雕蝙蝠相映成趣。柵欄門寬12米,進深7米,三開間,正中懸掛“漢昭烈陵”匾額。神道兩旁翠柏綠樹參差錯落。   寢殿面闊11米,進深8米,建於高0.4米之台基上。左右兩壁嵌有石碑3塊,是後人為惠陵留下的題記。  


 


 殿內正中置明代鑄造的三足大鐵鼎一個,造型古樸,鼓腹雙耳,紋飾繁復,口徑0.7米,高1.24米。成都武侯祠(13張)  寢殿之後,矗立著闕坊建築(清康熙七年1668年建)。闕坊正中鑲嵌墓碑一通,弧形碑帽上雕刻雙龍搶寶彩繪浮雕圖案。碑身正中陰刻楷體“漢昭烈皇帝之陵”七大字,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  


 


 闕坊後面是千年古塚劉備墓。編輯本段神秘面紗  公元223年,劉備攻打東吳時遭到城亭大敗,退回白帝城後一命歸天。劉備死 劉備墓址後葬身何處?到現在是一個未解之謎。   史書記載劉備攻打吳國失敗後,退到了白帝城。於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諸葛亮扶靈樞回成都。8月下葬。人們根據史料的記載,認為劉備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


 


 


因為上述的史料來源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是蜀漢的觀閣令史(從事文獻檔案管理工作),在蜀漢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劉備的葬處。劉備死後,屍體由奉節運回成都,後與吳夫人合葬於惠陵(今武侯祠內)。在今天的武侯祠內確實還有劉備墓的建築。過去雜草叢生的墓地被泥土夯築得更高了墓上種滿了小小的翠柏,墓地周圍也被青石條圍護了I米多高.顯得尊貴,有皇家氣派。武侯祠博物館的人在一次植樹時,意外地在劉備墓的封土邊緣挖掘的樹坑中發現了許多蜀漢時期的磚。這些磚位於劉備基的土封土邊緣約30百釐米的深處。磚的顏色與泥土近似,但質地很堅硬,磚的一側長邊上鏤刻著花紋,與成都平原常見的東漢磚非常近似,是當時專為修建墓室燒制的。這些也都從側面證明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中關於惠陵與劉備墓在成都的記載的可靠性。  


 


 認為劉備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持這種觀點的人首先駁斥了<三國志》等歷史文獻關於劉備屍體運回成都的記載。劉備死於農歷的四月,對於四川來說,這是烈口炎炎、氣溫極高的夏天。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從白帝城(今天奉節)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嶇的山路,僅單行也得需要30多天時間。如果花這麼長的時間把劉備的屍體運到成都.按當時的屍體保持技術,要使屍體不會腐爛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在中國古代,根本沒有很好的屍體保鮮技術。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在山東向關中運送的過程中.僅僅經過十幾天,屍體便開始腐爛。


 


為了掩蓋屍體散發的臭氣,承相李斯派人買來大量的死魚放在車上,用腥氣和臭氣相混.來達到欺騙隨行人的目的。中國古代有一種用石灰、泥炭包裹屍體的方法,其作用是吸收屍體內的水份,再用塗料把屍體密封。而科學證明用這種土辦法根本不能保證屍體不腐爛。


在古埃及,人們在制作木乃伊的時候.會在死者的腹部開一個小口,取出胃、肝、腸等內髒,防止細菌繁殖,以達到屍體不腐配的目的。而在中國古代根本不可能采取這種方法。中國古人認為,皮膚頭發都取自於父母,在三國時期,連削發也被視為是刑罰。


 


更何況是作為一代帝王的劉備,人們不可能取出他的內髒。因此專家們一致認為,死在夏天的劉備,他的屍體最多也不能30天不腐爛,也就是說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著臭氣熏天的劉備屍體,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跋涉,把劉備安葬在成都。基於上述分析,有的專家認為地處牧馬山、彭山腳下的蓮花村才是劉備的葬身之地,而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劉備的“衣冠塚


 


”。牧馬山、彭山依山傍水,是書人墓葬的最佳選擇之地,這裡有5000多座漢代崖墓。盡管如此,這些墓葬的地理位置也不能與蓮花村的皇墳相比。牧馬鄉的蓮花村自古就有皇墳的傳說,這裡的皇墳有100多畝,附近的農民說,他們村裡有 80%的人家都姓劉,且一代傳一代,都說皇墳裡躺著的是劉備。皇墳被周圍9座間距不遠的小山丘盡收眼底。


 


古代風水先生還把這一帶叫做“九龍回頭望”。如此好的風水寶地除蓮花村以外,在我國還有北京的十三陵,這種“九龍回頭望”只有封建時期的帝王才能享用。而且牧馬山又是劉備的養馬場,劉備手下的文武百官中有四名心腹都是彭山人。  


 


 現在的皇墳上,長滿了各類雜草和茶樹,被村民挖出來的墓磚四處散落,隨處可見。墓頂側,有幾個六、七米的盜洞,這些可能都是盜墓賊“光顧”後的痕跡。沿著洞口往下觀察,全是一層三合土 一層黃泥土夯築起來的,靠近皇墳的地方還曾發現一塊數10 噸重的灌縣石。這座皇墳總面積達100多畝,全是由石灰、黃泥和這種灌縣石等混合物夯築而成,由於墓建築中混合有石灰,所以在皇墳的半山腰以上,竟然看不到螞蟻蚊蟲之類的東西。


劉備雖然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皇室後裔,但他出身貧寒,父親早亡,靠賣鞋為生。盡管如此,劉備還是不能擺脫兩漢時期厚葬之風的影響。按制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用於修築帝王的陵墓。劉備在位3年,盡管與魏、吳兩國戰爭不斷,但仍有足夠的時間去修建墳墓。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哪來那麼多本地沒有的黃泥?那麼巨大的石頭又是怎樣從數百裡之外的地方運到蓮花村的?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因為沒有很好的屍體保護技術,劉備的屍體不能運到成都安葬,而彭山牧馬鄉蓮花村離成都騎馬也就半天的時間,難道劉備的屍體運到蓮花村就不會腐爛嗎?這個無法解答的疑問又使人們想到了傳說中劉備埋葬奉節的說法。劉備是一個亂世之君,為了防止盜墓,劉備出殯時是四路同時進行,目的是迷惑那些企圖盜墓的人。  


 


 劉備到底身葬何處?只有通過考古發掘才能證實,所以這個問題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謎。


 


[1]編輯本段史料佐證《夔州府志》記載  史料也為劉備墓在奉節提供了佐證,目前有4種版本的劉氏家譜均記載劉備葬 劉備墓於夔州府後花園,即現在的奉節舊縣城縣委縣府附近的夔州賓館內。明代《夔州府志》也曾這樣記載:“昭烈之陵依依,甘後之墓匿匿。”劉備和甘夫人感情甚篤,應該合葬。而今,甘夫人墓在老城原夔州賓館地下似乎已無爭議。   


 


彭山牧馬鄉蓮花村又“冒出”一座“劉備墓” ,無獨有偶,在奉節人認為“劉備墓在奉節”並得到一部分學者的支持時


,四川彭山牧馬鄉蓮花村也“冒出”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墓,當地人稱之為皇墳,於是有專家便認為,劉備葬在彭山牧馬鄉蓮花村的可能性也極大


。因為劉備是一名亂世之皇,為了防止盜墓,他出殯時是數路同時進行,以迷惑他人。


其次,成都到彭山僅需半天時間,水路交通十分發達,加之牧馬山又是劉備的養馬場,劉備手下的文武百官中有四名心腹是彭山人。因此劉備很可能就葬在距成都“半日馬步”的蓮花村。


 


《彭山縣志》記載  另據《彭山縣志》記載:“治北四十裡蓮花壩有皇陵,並傳蓮花壩有皇莊。墓依山勢,封土呈覆鬥形,傳此為劉備墳。”


,面對“挑戰”,武侯祠也拿出了自己的證據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有關負責人面對彭山方面的“發難”,稱他們手上有大量的文獻史料可以證明劉備是葬於武侯祠的。武侯祠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兆成提供了四大本由他們博物館自己編纂的內部雜志《諸葛亮與三國文化》 。


《三國志》記載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死後,遺體由奉節運回成都,後與吳夫人合葬於惠陵(今武侯祠內)。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蜀漢的觀閣令史(從事文獻檔案管理工作),在蜀漢生活了30多年,他的記載應該有權威性。編輯本段有關研討  1995年前後,針對奉節、成都、彭山等地“爭搶”劉備墓這一狀況,


 


成都武侯  


 


 


  武侯祠祠博物館曾召集了四川省內一些專家,召開了一個“劉備墓在成都”的研討會,這個會否定了劉備葬於奉節和彭山之說。


但是,有關專家一致認為,要完全確定武侯祠內的墓葬就是劉備墓,只有憑發掘後得出的實物來證實。


但是,目前成都武侯祠劉備墓並無發掘計劃。在無發掘實物證實的情況下,劉備墓到底在哪裡?仍然是個懸念。 打開劉備墓,才能揭開這個千古之謎,劉備病死奉節,根據大量的史料證明已沒有爭議了,學術界也達成了共識,但死後是否就地下葬或者運往成都?


目前都沒有確切的實物證明。有關學者認為,就當時的情形看,要將劉備埋在奉節,丞相諸葛亮和後主劉禪都不可能作這個決定。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劉備自己下遺詔。分析家認為,甘夫人是劉備最鐘愛的女人,甘夫人早逝,死時才22歲,初葬於南郡(今湖北江陵縣北)。公元222年,追謚“皇思夫人”,遷葬於奉節,後被追謚為“昭烈皇后”


。劉備和甘夫人感情甚篤,從劉備的性格和當時的心境來看,他極有可能留下和甘夫人合葬的遺詔。但這,僅僅只是猜測而已,要使這個學術界和旅游界爭論多年的懸念雲開霧散,唯一的辦法就是發掘,打開劉備墓,才能揭開這個千古之謎。  


 


 挖不挖“劉備墓”,現在還很難定論,根據奉節縣政府對老城177米水位以下建築物的清拆要求,今年底和明年初必須拆除清理完畢,預計明年7月接受重慶市政府初驗,9月接受國家終驗。也就是說即使發掘,最早也要今年底文物考古隊才能進場,但問題的關鍵是現在發不發掘?怎樣發掘?  


 


 從奉節文物部門獲得的信息來看,發掘是肯定的。消息傳出後,在圈內外引起不小的震動,人們爭相談論這一話題。然而,當地文物部門對此卻相當低調。據了解,目前奉節縣文物部門已向上級部門報告了發掘方案,規劃在老城原夔州賓館和縣委縣府大樓一帶近1萬平米的範圍內進行發掘。  


 


 要找到真正的劉備墓,應該是件很困難的事,從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佐證看,我們還不能肯定就葬在奉節,即使葬在奉節,也不一定就是目前准備發掘的地方


有一位自稱劉備後裔的老人曾經明確地說過劉備墓不在老城夔州賓館下面,而在臨近奉節縣城的某一座山上。編輯本段引發爭論  


 


劉備於公元223年死於四川奉節永安宮,他最後身葬何處主要有三種 劉備墓中的神秘現像---- 陪葬品說法。


劉備墓位於成都市 


 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史稱惠陵。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逝。5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8月下葬。陳壽是蜀漢的觀閣令史(從事文獻檔案管理工作),在蜀漢生活了30多年,他必定知道劉備的葬處。


葬於奉節 


 


 郭沫若1961年在奉節考察時認為:劉備死在氣溫極高的夏天,當時交通很不方便,從奉節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也要30多天時間,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屍體肯定會腐壞。因此他認為,劉備墓在奉節的可能性比較大。


南宋學士任淵所作《重修先主廟記》中也說,成都惠陵只是弓劍墓,不是真墓


 


葬於四川彭山的蓮花壩  


 


彭山牧馬鄉的蓮花村自古就有皇墳的傳說,這裡的皇墳被周圍9座小山丘環抱著,當地人稱為蓮花的9片花瓣,而皇墳正處在中心,被稱為“蓮心”。站在皇墳頂端,9座間距不遠的小山丘盡收眼底。古代風水先生還把這一帶叫做“九龍回頭望”。


這種“九龍回頭望”只有封建時期的帝王才能享用。靠近皇墳的地方還曾發現一塊數十噸重的灌縣石。這座皇墳總面積達100多畝,全是由石灰、黃泥和這種灌縣石等混合物夯築而成。由於墓建築中混合有石灰,所以在皇墳的半山腰以上,竟然看不到螞蟻蚊蟲之類的東西。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哪來那麼多本地沒有的黃泥?那麼巨大的石頭又是怎樣從數百裡之外的地方運到蓮花村的?劉備的屍體運到蓮花村就不會腐爛嗎?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2]編輯本段開發現狀投資預算 


 5000萬擬引進資金  5000萬建設條件  供水能力(噸/日)城市供水良好,自備水源良好,供電能力(千伏安)城市供電良好,自備水源良好,供氣能力(m3/日)城區供氣良好交通運輸條件,距機場35公裡,距火車站12公裡,距高速公路12公裡通信條件,通訊便捷,無線通訊無盲區。開發建設現狀 蓮花壩劉備墓地地勢奇特,周圍群山環抱,恰似一朵蓮花綻放,墓區周邊發現大量漢代石磚、石瓦等文物,墓周邊還發現幾座漢代官宦之墓,是研究、開發漢代文化的理想之地。可與成都聯手打造“三國文化游”,修建成為成都市民的後花園,有較好的客源優勢。


市場效益分析:蓮花壩劉備墓具有極高文物開發價值,對研究漢代文化將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提供寶貴研究素材。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襄樊魏晋墓葬 出土铜马重约2吨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8年11月06日 12:51








 


出土的青铜熏炉


 



 


考古人员正在发掘、清理青铜马。


 


    近日,考古人员在襄樊市长虹路一建设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一大型魏晋早期墓葬,并从该墓葬后室中发掘出玉璧、水晶珠、青铜熏炉等数十件珍贵器物。专家们从出土的文物分析,该墓应是魏晋早期的夫妻合葬墓,墓主人的身份相当于大将军级别。随后,考古人员在发掘、清理前堂文物时,又发现了一匹与真马体形接近的青铜马。到昨天,整个铜马已露出泥土80厘米高。据初步分析,铜马高度为1.8米左右,重约2吨。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紫禁城}


介紹 北京故宮博物院


和 台北 故宮博物院 書畫收藏.


//


{探索頻道}


介紹  萬曆皇帝 定陵//秦始皇 皇陵探勘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