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究竟在何處? "七十二疑塚"神乎其神


 


七十二疑 塚之說——曹操臨死前害怕墳墓遭到盜掘,吩咐死後將72座棺木從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鄴城,埋葬在漳河旁72個不同的方位 ,布下迷局.



相關專題: 考古研究
時間:2008-12-24 18:38 來源: 中華收藏網

  關於曹操陵墓,在歷史上有太多的傳說。特別是"七十二疑塚"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們的胃口。曹操在生前並沒有稱帝,在死後被其子孫追封為魏武帝。從這一角度來講,他的陵墓不能稱為皇陵,但曹操的一生所為是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帝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我們完全有理由把曹操墓也當做是一座皇陵。


  "七十二疑塚"的傳說神乎其神


  這是一個在《聊齋志異》中叫作"曹操塚"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在鄴城外有一條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邊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時有人到河裡洗澡消暑,忽然從水裡傳來敲擊刀斧的聲音,下水的人就斷為兩截浮上水面;後來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結果和第一個人一樣遭到腰斬。這種現象在百姓中流傳,引起百姓驚恐奇怪。當地的地方官聽說了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斷河流,讓水流枯竭。於是人們發現岩崖之下有個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個轉輪,輪上安裝著鋒刃如霜的利刃。人們拆除了轉輪進入洞穴,發現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體是漢朝的篆書。仔細閱讀這些文章,得知原來這就是曹操的墓穴。於是人們打開曹操的棺材,拋散曹操的骨骸,把給他陪葬的金銀珠寶全都拿走了。


  作者蒲松齡最後總結說:"‘盡掘七十二個假墓,肯定有一個墓裡葬著曹操的屍體,可怎麼知道曹操的屍體竟然在七十二個墓之內呢?’曹操奸詐啊!然而千餘年後腐朽的骨頭不保,使這些詐術又有什麼用呢?欸!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


  小說家之言雖然近於荒誕,但曹操生性多疑卻是史實。有一個傳說這樣說道,曹操為了防止後人挖掘他的墳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殯的那一天,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於是,後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墳,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塚。


  這就是"七十二疑塚"的來歷,而這些傳說都是那個叫羅貫中的在《三國演義》中捏造出來的。倘若要相信這樣的鬼話,那真是太小看曹操了。


  這是另一個傳說,據說,在曹操設置"七十二疑塚"的幾十年後,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的天下。朝中對曹操有宿怨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四處尋找曹操的真墳,想把他的屍體找出來打碎掉,以謝天下。可這些人挖遍了七十二座曹公墓,也沒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屍體,最後萬般無奈之下,這些人發布公告稱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墳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職。


  佈告貼出去一個多月,仍沒有人來應召。就在這些人幾乎喪失信心時,一個白髮老頭揭了榜文來到京城洛陽,說自己有辦法找到曹操的真墓。官員們一聽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著老頭沿京城不遠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頭左看右看,終於在一個地方停下來,指著一處土丘說,就在這裡。


  士兵們開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屍體。老頭所指的地方位於洛陽以西,是從堤旁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們進入墓室,將金銀財寶一掃而空;又把曹操的屍體搬出,剁成碎塊,甩入河中餵了烏龜。最後,官員們吩咐請出白頭老人,準備給他官做,可是老頭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樣無影無蹤。


  官員們後來經過多方打探,才知道老頭之所以曉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為他是黃巾起義張角三兄弟的後人。


  曹操是以鎮壓黃巾起義發的家,當年,張角在廣宗病死,黃巾起義失敗。參加黃巾起義的將領們,為了保護自己領袖的屍骨,在鄰近的縣埋了許多假墓碑,欺騙官軍。官兵們找遍了方圓三百里地面,挖遍了幾十座立有"大賢良師"的張角墳,也沒有找到張角的屍體。


  只有曹操不肯善罷甘休,他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從叛徒的口中得知了張角真墓的秘密。於是,親自帶領兵馬開赴張角的老家巨鹿郡內,在老漳河邊鑿穴探墓,終於在深深的河床下找到了張角的墓室。他吩咐把張角的腦袋割下來,帶著人頭回京城報功。曹操由此深受啟發。他生前秘密派人在洛河水下秘造墓室,又把參與修墓的人全部殺掉,想躲過後人的懲罰。可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張角兄弟的後人就猜透了曹操的詭計,為自己的祖宗報了仇。


  首倡薄葬,兩處墓地,撲朔難辨


  毋庸置疑,曹操的節儉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


  曹操在其死前兩年就下過一道命令,命人為他在西門豹祠西邊高原上的貧瘠之地建造一座陵墓,並特別囑咐說,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同年二月葬於高陵。後人猜測,所謂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門豹祠西原上所建造的陵墓。


  但是,仍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對曹操的遺囑進行了歪曲,《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說,曹操在臨死前叫人于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座,不讓後人知道自己的遺體葬在什麼地方,生怕有人去發掘。


  也正是他的信口胡言,使後人對曹操墓址所在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個就是西門豹祠西原上,號稱高陵;第二個則是彰德府講武城外,有疑塚七十二座。


  如今,誰也不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裡,我們先看第一個位置,西門豹祠附近。


  西門豹是個偉大的治理專家,他用了兩年時間就把鄴城治理得井井有條,因為他給鄴城一帶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所以今天臨漳一帶,也包括今天的安陽市一帶,有許多西門豹祠。那麼,按照第一種說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座西門豹祠?至今還無人知曉,因為那是一座沒有任何記號也沒有墳頭的陵墓,想要找到它比登天還難。


  但是,疑問也就在這裡。後人無法找到的地方難道時人就能找到嗎?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時候難道不會留下點記號以便將來祭奠?如果曹丕真的不留任何記號,那簡直不符合中國的倫理綱常,更不近人情。


  曹操真是英明至極,將自己死後的歸宿化成一道謎題,等待著後人來解。按照羅貫中的答案,曹操在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置了"七十二疑塚"。


  而在今天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里處,確實有個地方叫講武城,有人認為那可能就是羅貫中所說的彰德府講武城。從那裡向西一直到磁縣,也就是今天安陽市北郊的豐樂鎮一帶,的確有許多像小山頭那樣的大土堆,當地有人叫它們"曹操墳"。這些可能就是傳說中所謂的"七十二疑塚"。


  傳說永遠是老百姓的最愛,早在清朝同治年間,對"七十二疑塚"的傳說就已經成型了。


  據說,彰德府附近有一個叫朱伢兒的少年在講武城東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時候這裡曾是一個人工湖泊,曹操將其命名為玄武池,專門在這裡操練水兵。後來因長年不疏浚,加上中原一帶連年乾旱,池水枯竭,玄武池便漸漸淤塞,長滿蘆葦,變為陸地。


  這個叫朱伢兒的少年在打柴時見到在一人多高的蒿草叢中有一座大塚,大塚墓磚已顯露,墓前倒臥一塊石碑。由於他不識字,就回到村子找來一位識字的。識字的人在他的帶領下來到大塚旁,將石碑上的字一讀,才知道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於是村人立即將這件事報告到磁州縣衙門。


  縣令得知後,馬上坐轎趕到彭村,可是再撥開蒿草叢看,那座大塚竟無影無蹤,連石碑也找不到了。縣令十分生氣想打朱伢兒的屁股,但這少年卻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樣,從此再無消息。


  曹操遺令徹底否定"七十二疑塚"


  傳說畢竟還是傳說,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裡,還是要從他臨終時的遺令談起。這份遺令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陸機於無意中在宮內秘閣發現的。全文如下: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製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不做記號不做高丘"的曹操的臨終遺言。在遺令的最後,曹操還提到了銅雀台,他吩咐他的妻妾們,在銅雀台的公堂上安放一張六尺大床,掛上靈帳,並供上乾果祭品,逢到每月的初一、十五的上午,向靈帳奏樂歌舞。同時,遺令還囑咐他的群臣,"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後人便依據這篇遺令裡所說的內容,以銅雀台為中心,尋找曹操的陵墓,但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未果。


  這封遺令雖然不能幫人找到真的曹操墓,但卻解決了一件事:徹底否定了"七十二疑塚"的存在。在這篇遺令中,曹操明確規定他的壽陵需要建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也就是說,陵墓必須建在地勢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種樹,沒有任何標記。這樣看來,臨漳、磁縣境內的"七十二疑塚",卻是人工封土堆積而成的,這些墓塚小的高數丈,大者則高數十丈,遠遠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其中一座叫申莊鄉的天子塚,其封土長九十米,寬八十米,高四十米。這顯然不符合曹操所規定的形製。


  否定"七十二疑塚"最堅定的當然還是盜墓者,民國初,有人盜掘了諸多疑塚,疑塚內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齊時代王公要人墓。有一座是齊王陵,還有的是齊獻武帝第十一子高陽王浞墓。一碑額題曰:"墓主為齊王四叔。"


  諸多考古學家都證實了曹操疑塚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並指出其確切數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來,七十二只是個概數,非實指,因此"七十二疑塚"僅舉大數而言,說明曹操疑塚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確不在這"七十二疑塚"裡。


  曹操墓居然緊鄰甄后陵,可能有隱情?


  那麼,銅雀台之地呢?成書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彰德府志》,在一幅描繪詳細的臨漳縣圖上,在位於銅雀台正南五公里的靈芝村處,清清楚楚地標著一座"魏武帝陵"。讓人驚詫的是,這座"魏武帝陵"的南面,居然緊鄰甄後朝陽陵!


  甄後是什麼人?據史料記載,乃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文昭,也就是曹操的兒媳。這就更讓人不得其解了,公公和兒媳婦的墓居然在一起!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哪裡去了?曹操玩得再瘋,也不至於向這一諱莫如深的傳統道德挑戰吧!


  那些編撰《彰德府志》的老學究們,則公開認為曹操與甄氏公媳之間有曖昧隱私之事,所以在繪製縣圖時,把公媳兩人的陵墓畫在一起了。這可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假設,假設曹操的墓就在這位女子附近。這種假設承認了曹操的私情,也承認了曹丕對父親給自己戴綠帽子的認可。


  可是,假設終究不能成立,因為曹操墓是否在那裡,沒有人拿得出證據證實。


  任何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這天沒有到來之前,就只有猜測了,無論是哪一種猜測,都有道理。蒲松齡的《曹操塚》一文也該在此行列。其實,自從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塚"不斷被人盜掘,"疑塚"之說也就不攻自破了。當時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寢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論據為,曹丕廢漢稱帝之後,曾寫過一份詔書,其中有"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句。


  一位考古學家說:"過去漳河河道在丘陵區以下到冀南、豫北平原,經常滾動。據明代修撰的《邯鄲縣志》(我在四十年前看的),漳河到邯鄲一分為二,冀南平原到處是老漳河(即漳河古道)。說曹丕要祭先王,‘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似乎是找不到曹操墳。有無可能由於漳河滾動,而把曹塚淹沒了?!因為北齊時,鄴都規模宏大,城中還築有大湖、仙島、樓閣供帝王玩樂,以後被淹沒;銅雀台也是被漳河衝垮的;河北巨鹿縣城地下就是巨鹿老城。所以說,曹操塚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麼,如何打破曹操塚疑案,也恐怕只有將漳河兩岸都發掘了才能打破。如前人所謂的"盡發疑塚七十二,必有一塚藏君屍"了。


  跟蒲松齡的《曹操塚》相似的一個故事是在清人沈松的《全健筆錄》一書中,引《堅瓠續集》裡敘述了發生在漳河河底的一段逸聞:清朝順治年間,有捕魚人曾在河床底下發現過曹操陵墓,墓內還有許多隨殉的宮女。


  可我們從黃初三年(222年)曹丕所頒的詔書中卻看到了另外一個版本:先帝(指曹操)一生躬履節儉,他老人家遺詔天下,要求以省約為原則,作為人子,我應該遵守孝道,聽從父訓。他的陵墓上的殿屋皆予以拆毀,車馬還給軍庫,所藏的衣服也送到府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算是遵從和繼承先帝儉樸的美德。


  這篇詔書告訴我們,曹操陵墓原有地面建築,且規模很大,除設有祭殿、配殿外,還有車馬坊等。據《歷代陵寢備考》引《述異記》雲:"魏武帝陵下銅駝、石犬各二。古詩雲:‘石犬不可吠,銅駝徒爾為。’又俗說,魏武帝陵中有泉,謂之香水。"


  那麼,曹操墓在河底的猜測就又被否定了。


  關於曹操陵墓的形製,有人從《資治通鑑》中查到了端倪。這一端倪講述了曹丕使於禁謁高陵這一史實。益壽亭侯於禁,是曹操麾下的一員大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與蜀將關羽拒于樊城,於禁率軍增援,時漢水暴漲,所部七軍皆沒,遂投降。孫權奪取荊州,於禁被遣還魏。途中,曹丕恨其英雄氣短,便帶他趕赴鄴城,拜謁高陵。高陵,就是曹操陵名,於禁見陵寢壁畫上有自己被俘乞降之狀,遂羞慚撞壁而死。


  這段史料告訴我們,曹操陵墓前曾建有寢殿。可是,這樣一個地方無論是河底還是在"七十二疑塚"中都不會出現。


  曹操生前用機智詐謀使得他的對手咬牙切齒,他死後,也讓對手對其念念不忘。中國歷史上因為有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多了許多傳奇色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