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真古玉的特征
如今的書籍文章實在是太多,把人們搞糊塗了。專家高手的認識方法也不相同,有人側重工、有人側重沁、有人側重紋飾、很多的都是憑感覺(看得多了自然有一種自我判斷,但是要說具體的又說不上來)、最高的境界就是神態(新手就更認為虛渺了)。能不能用幾個簡單的方法來鑒別呢?
1、古玉必須有老舊感,發自玉質肌理內部的老舊,而不是表面的一層。
原因很簡單,長期埋在地下的玉器,玉質的內部受沁開始變化,老舊感是由內而外的。作假的玉質很新很嫩,表面做舊看上去似乎很舊,被蒙騙上當。
2、包漿;真正的包漿是整體布滿的
包漿就是玉質長時間受空氣氧化,自然形成的皮殼(只要露在空氣中都會被氧化)尤其是在沁的表面也有包漿,這點很重要,表面有一層玻璃光。作假的一定會破壞玉質表面,使表面失去光澤,沁上也沒有包漿(時間短與空氣氧化不充分)
3、沁;有內沁和外沁
內沁更重要,一定是發自玉質內部的受沁狀態,沁色濃重過度自然,自然的暈散狀態,不論是塊狀,絲狀都顯得那麼天然。對於受土沁的天然蝕孔(放大鏡下特征是外口小內堂大,並伴有結晶體)一定是真古玉,無法作假。外沁是活的,經過盤玩會變淺或者沒有了,一旦入水後又會浮出表面。
4、自然的開裂鈍化
在裂縫部位用放大鏡就可以看到像久旱的土地的裂縫一樣,縫隙表面呈V字形鈍化、自然。看見這個特征真古玉無疑。新的作假的裂縫都是閉合緊密的。
5、古玉的自我修復粘合狀玉漿
古玉有自我的修復功能,在裂縫處經常會看見一種粘合狀玉漿,這種狀況比較神秘,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形成的。
6、先工後沁
古玉是先完成做工,入土後在受沁,工在下沁在上。沁的自然狀態是連續的,如果是沁被工切斷了,就有後添工的可能,需要加以提防。
7、磕碰處、斷開處一定是與整體的包漿一致
古玉使用過程中難免出現磕碰,或者斷開缺失了一部分,那麼他的斷開面大多是圓滑的(經常撫摸)包漿與其他部分一致。
8、做工;一定是與生產工具聯系在一起的
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電動工具。工具的使用代表這生產力的發展,做工由粗到細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可以把工具做得更精細。不管是手工磋磨還是陀具的使用和電動工具一定反映他的時代背景,特征也完全不同。也有不少這方面的文章,我會在下面各個時代特征中嘗試著加以說明。
9、神態;是代表著人們世界觀的認識
神玉階段(古拙的信息撲面而來)、皇玉階段(霸氣十足)、民玉階段(世俗與美好的寓意)反應的不同階段的人們的審美和思想意識,一件藝術品首先它是美的,能讀懂他的含義就是對神態的理解。再結合沁、工、紋飾等的綜合考量,隔著很遠你就能接收到它的信息。
第二部分;各個時期古玉的鑒別要點
一、史前文化的紅山古玉
鑒別要點;
1、一定給你一種古拙的美感,很神秘,朦朧的,抽像的,因為人們把它當做與天溝通的神物,及其的崇拜。
2、給人一種圓潤的感覺,即便是陽線,凸起的弦紋是一種寬淺的直線紋或帶狀紋,粗而淺的陰刻網狀紋(網格較大,呈平行四邊型)。
3、、獸的眼部形狀有圓環型、水滴型等多種,有的用陰線深刻,有的用極淺的凹線隱約刻出。線寬而淺,兩側似有坡
4、圖紋線條均用單條陰線和粗細不等的較粗的凹槽表現,與其他時期有別。若用放大鏡看,其中較粗的凹槽制作是先用大小不等的寬邊陀具沿陰線的凹槽的橫向琢磨後,再用粗細不等的條棒帶動解玉砂順著陰線凹槽方向來拉動摩擦。因此其上的陰線凹槽仍能看到先後兩種方法加工留下的痕跡。
5、打孔;紅山玉器都有孔,一個或數個不等,有一部分是兩面斜穿相通,有些是兩面對面相通。孔內多留有來福線的穿孔痕,且打孔時對接不正,呈喇叭型或馬蹄形。
6、玉器的邊緣,由於制作的最後一道工序是用動物皮摩擦拋光,至今5-6千年之久,其表面仍光澤瑩潤和呈鈍刃感(邊緣不僅薄還有刃),用棉布一擦,包漿立現,包漿油潤肥厚。
7、皮色;在紅山文化做玉者眼中,原玉料的皮色是一種毛病,瑕疵在制玉前,把它幾乎全部去掉。原有的玉料的皮色與入土受沁的沁色一定要區別開來,兩者識別的根本之處是其上的包漿或熟舊感的有無。凡留有於玉料的原皮色者幾乎可以斷定為偽品。
8、鑒別中如能注意紋圖底部及切口處與表面的新舊包漿情況的變化及其形體神韻和工藝細微處是否有紅山文化的玉器特點。往往會得出正確結論。
9、拋光,手工獸皮拋光力度小,表面有短小的弧線劃痕。長而直的拋光痕跡有可能就是機械痕跡。
10、通透的紅沁是長期侵蝕的結果,作假是無法達到的。
11、一般都是埋葬在1.5米的深度,北方的凍土,大多沁色較輕,也有沁成雞骨白,但沁上有明顯的玻璃光。
二、商代玉器
鑒定要點
1、 凹型邊齒;凹型凸齒裝飾(以下凹的方式顯示凸齒),這是商代玉器獨有的裝飾,頁是識別玉器時代的標志。
2、獸角;有三種一是龍角,下部如粗柱,頂端有一圓錘,似未開的蘑菇。二是牛角,較短下端較寬,上端極銳,彎度大,兩側為弧形,角上飾成排的雙連弧紋。三是,羊角,一端粗另一端銳。
3、片狀玉獸之嘴,鏤空呈多角形,或為一鑽孔
4、片狀玉獸之足,極有特色,外形為方形,其上有數條陰刻直線或折線
5、鳥獸之眼,臣字眼(眼角略呈弧狀),平行四邊形眼,圓形切線眼(圓形,四周減地,留下切割痕)
6、玉器表面的裝飾紋樣多為直線紋或折線紋(到了西周多為弧線,也是判斷商周的不同做工方法,因為西周使用的陀具用了改進的梯型陀,轉彎自如。商代還是直陀轉彎處生硬,需要對接。),也有弧線紋,線條有單陰刻線,勾撤法雕出的一面坡陰刻線,凸線及線條兩側凹雕面留出的凸線(擠壓線條法)。
7、商代的雕刻可分為三種類型;單陰線、雙溝陰線和陽線。單陰線的刻劃方法分為兩種;其一,用小型勾陀勾劃處寬窄深淺均整的陰線,其線條或致密或疏松,而線形剛直有力。其二用堅硬的尖銳玉石片形刀具,以手工推琢刻劃而成的陰線,細如毫發。雙溝陰線比較普遍,是用小型勾陀旋刻而成的兩條勻細平行的陰線組成,給人一種起陽的感覺。陽線較少,減地起陽。
8、管鑽;管鑽鑽孔已經廣泛使用,其特點是孔壁垂直、光滑,兩面孔徑大小差別極不顯著。兩面對鑽的台痕已不見,證明管鑽技巧嫻熟。
9、戈的中部有一條陰起的脊線,脊線兩側微凹,尖部刃與邊部刃之間有一凸起的小隔線。
10、商代動物雕的特征;表現單一動物造型(而西周多為幾種動物組合)一是高度的寫實性,各種動物造型准確,有整體的動物形態,無任何附設的結構,形體與造型合二為一。二是;概括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在很多動物形像中不追求形體的細部刻畫,而強調其具有代表性的某部位的形像美,如玉龍的大頭,玉鳳的高冠長尾等。其三;強調動物的某一器官,表現其習性特征,如虎張口舉尾表現其凶猛姿態,魚躬身表現其躍出水面的瞬間美姿。其五;雕動物多飾勾雲紋,其寓意動物視為可以升天,具有神的精靈,這是商代神玉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三、西周玉器的鑒定、
鑒定要點
1、 西周玉器以片型為主,圓雕著很少。
2、 紋飾主要以雙陰線中的一條陰線(外側)琢成一面坡,陰線又常表現為較長的弧線,線條的轉彎處也是呈弧線。表面弧線多,方折線少。
3、 眼部為臣字眼或方環形眼。
4、 線條剛勁,形像生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善於誇大局部特征來概括全貌的藝術手法
5、 圖案往往飾於長方形、條形、弧形的玉片上,玉片的邊緣多隨圖案變化,沒有邊緣的刻意輪廓,也有不隨圖案變化的。
6、 人形多為臉較平、似為瓦面(猴臉)、寬鼻。玉鹿做片狀,或仰首前視或回首顧盼或奔跑或站立,鹿角變化多端自然生動。
7、 最突出的是人獸復合型或其他復合型(兩種以上動物復合在一件器物上)也是此時期最大的特點
8、轉交處相接,采取隔開的對角相接,線條流暢,不同的角度視覺感覺不同。
四、春秋鑒定要點
1、 陰線首龍紋最常見,谷紋、蟠螭紋,蟠虺紋為新創紋飾,還使用了極細的金屬管鑽,創造了一種新的工藝方法--掏雕工藝,玉璧的直徑與孔徑之間要有明顯的倍數關系,肉倍好謂之壁,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2、 勾連紋是由獸面紋演化而來,似乎是有許多小的側面獸頭組成,是以弧線為主的簡化龍形紋
五、戰國玉器的鑒定
鑒定要點;
1、裝飾以片狀為主,厚度均勻邊緣犀利,龍首帶鉤、耳杯、鏡架、玉劍佩、大型掛飾、都為首創。
2、除了保持原來的創卷雲紋、谷紋、蟠螭紋、勾雲紋,創新紋飾有陰線連鎖乳釘卷雲紋、蒲紋、列星紋、獸面紋、束絲紋及谷紋和蒲紋的組合。紋飾特點是滿而密,器物表面雕滿紋飾,不留空白。
3、制玉工藝有較大發展,穿孔和雕谷紋已經利用金屬薄壁管鑽、鑲嵌工藝。邊緣犀利規整,做工精細,拋光技術精湛,是戰國玉器工藝的一大特色。拋光度達到璀然生輝,光彩照人的藝術效果
4、戰國禮器中的壁、琮、玉璋等傳統的禮器仍大量使用,但有的充當配飾的角色,體積較小,甚至成為組佩的組件。
5、谷紋壁;壁表面排列的谷紋有幾種(1)較高的旋形谷紋,凸起的谷紋較堅硬,壁的內外邊緣有一周凸起的邊棱,似螺旋狀上升,有扎手的感覺。(2)、谷紋為較低的隱起,有一周陰線的旋形紋,壁的內外邊緣較平。(3)、谷粒為凸起的小乳釘,一般凸起的較高,乳丁上部渾圓。
6、蒲紋壁;有三種方向的等距離平行線,按照60度角交叉組成網格紋(如席子編織的六邊形紋),平行線較粗的陰線呈槽狀。
7、小勾雲紋壁;表面布滿隱起的凸丘,用陰線琢出勾雲,體都呈折角或弧線形,雲紋的陰線主干為直線折角90度,每一個雲紋都是有直線的多次轉折而成。
8、異型獸,嘴大(張開如我們現在見到的蛇在咬人的神態)、頭上有角、長尾、身體豐滿,臀部豐滿。
9、輪廓之外飾有鳥紋的壁,多見於壁的兩側,頭小尾低,頸背部與壁相連。
10、玉圭;多為素面不加紋飾,頂部有凸起的尖角
11、三才環;截面呈三角形,頂角處被磨平
12、絲束環;表面飾絲線,線如長弧狀,細密排列,每一絲截面呈尖鋒狀,用手摸時無圓滑感(不是用陰線)表面有凸起,如繩子的表面。
13、卷雲紋璜,用陰線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在璜上飾卷雲紋,紋飾有單獨組成,也有連鎖形的,立體感極強。
14、玉觽;一種為片狀。上部為鳥獸或獸首圖案,其下有陰線鳥身紋、獸身紋,身側往往帶有測出的鉤形鳥物或獸足。另一種是瑪瑙的器身呈S較細,下端有較長的尖芒。
15、長形扁擔帶鉤;鉤身較長,截面呈扁方,微上凸,似扁擔,鉤頭較細,琢做獸頭型,耳鼻眼嘴刻畫細致。背面有一長方形紐。
16、玉組佩;戰國時期仍盛行玉組佩,以玉璜為主題。春秋晚期開始出現了龍形佩,並逐步取代了玉璜的位置,此時的佩戴方式也發生了改變,自春秋晚期起玉組佩不再套於頸部,而是系在腰間的革帶上,長度較短組合方式相對自由、簡單。
17、戰國時期的龍形佩非常注重頭部的表現,龍身無鱗,呈幾何形體。最常見的有;一、龍首條形佩,一端為片狀龍首不出鰭。略呈S形,飾有於繩紋、紋勾雲或其他紋飾。二龍身折呈弓字形,片狀,龍身轉折處歧出小鰭。多飾谷紋,谷紋較高,陰線渦狀紋。三是雙龍佩;多為鏤雕,中部似璜,兩側為龍首或帶有龍的前身,有些兩只整身龍相背而連成龍身相互交叉。
18、玉虎;戰國玉虎作品形像寫實,多為片狀、臥姿、邊緣用弧線背脊三弧相連,虎上唇似鉞,與春秋時期的方折上卷的虎唇不同。水滴型眼,虎身飾雲紋谷紋,虎尾粗且上卷。
19、玉龍;躬身玉龍或稱S龍,龍身較寬曲成弓形,身體轉角處帶有數個小鰭,龍頭較小,上唇長而上卷近於方型,下唇較短,唇端為直一線,下頜呈弧線狀,身體邊緣凸起有刃,身飾凸起的螺旋紋。龍尾有三種一是雕成鳥頭型,二是雕成魚尾狀,其上有條紋,尾部分岔。三是尾較長分叉向兩側回卷。躬身龍的身體轉折處一般都很硬,近似直角也有的彎成橢圓弧狀。
春秋於戰國玉器的對比
1、 工藝
春秋玉器無論是造型線條還是輾磨,均顯得較為渾圓。
戰國玉器側棱角剛勁明確,線條清晰利落,同時鏤空技法的使用較春秋更加普遍,且技藝格外精湛細致,就連鏤空之外的內壁也琢磨得光潔明亮,一絲不苟。
2、 裝飾
春秋玉器善用眾多的抽像變形、肢解整體的龍紋充填器物畫面,從而顯得紋飾繁密,不透氣。粗看似乎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模糊感。
戰國玉器裝飾圖案較為稀疏,線條舒展而流暢,工藝精細入微。
3、 造型
春秋玉器構圖顯得神氣不足,平靜而呆板
戰國玉器卻設計得當,通體皆靈,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和餑餑生機。
4、 種類
戰國玉器種類比春秋玉器豐富,其中裝飾品尤為流行,產量較多。另外喪葬用玉的種類也增加了不少
六、漢代玉器鑒定
鑒定要點;
1、漢人琢磨,妙哉雙鉤,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游絲白描,毫無滯跡。
2、漢代玉器的紋飾較統一;第一、渦紋外形如環,順著環的邊緣向內勾卷小螺旋紋。第二柿蒂紋;如柿子下部之蒂,四瓣或五瓣。這種紋飾一般見於戰國玉器。但漢代玉劍首上也常見。第三谷紋;為圓形突起的小谷粒,各別的為螺旋旋轉狀。第四勾雲紋或為陰線刻小勾雲,或減低凸起的勾雲,勾雲正反相連排列密實,後方的排列疏散勾雲較大。第五山形紋;形如T字,兩端稍下卷正反勾連。第六獸面紋;眼部比較靠下、眉粗、水平狀、端部上折,眉與鼻相接,鼻粗且直,無嘴面頰有小勾雲紋,眼較大眼球凸起。第七螭紋,頭部結構簡單嘴部較方,眼為朝上看,而不是超前看,耳為幾形下疊耳或凹面小耳,或有角或無角。
3、漢代玉器上的幾何紋以渦紋、谷紋和蒲紋最常見,渦紋和卷雲紋有的可能是由蟠螭紋發展而來的,器物上的動物紋飾雖然繼承了戰國圖案化的風格,但也采用寫實的手法。
2、已經廣泛使用鐵質工具,鑽孔工具是很細的杆鑽和管鑽。拋光延續了戰國的拋光技術但光澤度稍遜,高浮雕和圓雕數量較多,裝飾玉和禮器大多為片雕,日用器和動物形器多數為圓雕,絕大多數玉器有紋飾紋飾結構細密布滿,風格典雅柔秀。裝飾品多飾鏤雕技法,器形玲瓏精美,鑲嵌工藝發達。
4、禮器中六種瑞玉,只有壁和圭繼續作為禮儀使用,璜和虎都只作為佩飾之用,琮和璋漢代似乎已不再制作。
5、谷紋壁,戰國玉器上的谷紋,谷粒似漩渦,撫摸時有扎手的感覺而且排列緊密。漢代的谷紋則不同,谷粒小而圓、為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受楚文化的影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