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代玉器工藝技術製作過程》/////截錄和玉友 初學者必看.



 


        清朝末年一個叫唐榮祚的人寫過一本《玉說》


書中的「玉作圖」--清光緒十七年(A.D.1891) 李澄淵繪


把清朝皇家製玉的過程詳細地描繪了下來......


 


        以下即帶領各位讀者穿越時空,探索古代玉器工藝技術製作過程~~


 


一、搗沙、研漿



以石攻玉,也就是對玉真正起切割琢磨作用的主體,利用硬度高於七度的礦物,例如石英、柘榴石、剛玉、金剛石等等,研搗為砂粒狀成所謂解玉砂。取得解玉砂步驟如下:


1.搗砂,將礦石敲碎成砂。

2.研漿,漂洗雜質、篩選細砂,取得顆粒大小均勻的解玉砂。

 


二、開玉




開玉,便是去除圍岩、切割玉料的工序:懸吊的壺中盛裝解玉砂及水,壺底穿孔,解玉砂順水滴於玉璞(仍包裹著圍岩的玉料,稱為玉璞),輔助工具條鋸帶動砂粒往返來回,琢磨玉料。

 


三、扎碢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塊或方條,經過設計、畫樣後,大片裁去多餘玉料使玉器粗具雛形。


 



四、沖碢




沖碢,利用寬緣的碢具衝去玉料的直邊稜角。


 


五、磨碢



磨碢,利用碢具初步打磨玉器,使器表光滑利於紋飾的處理。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部。


首先,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稱作「玉」。


此時就得由最富經驗的老師傅振鎚取出玉梃,因為如果力道不對,不是玉梃取不出來;便是整件玉器碎裂。


接著,再以彎形的扁狀的錐頭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內堂。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軋碢,又稱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紋。


不同的軋碢形式會留下不同的線條。例如,中厚緣銳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線條,往往端較窄淺,中段較寬深。


 



八、打鑽





打鑽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桿,軋桿底端鑲有金鋼鑽。


首先,將玉器抵在軋桿下再拉動彎弓,彎弓帶動軋桿來回轉動,逐漸在玉器鑽出圓洞。


 


. 透花




透花,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


首先將待透花的玉器打鑽接著解開搜弓一端的弓弦,穿過鑽孔再綁回弓上,最後順著紋樣來回拉弓,以弦帶動解玉砂透空花紋。


 


十、打眼



打眼,過程類似打鑽。


最早玉器孔洞的製作,是從兩面敲鑿後,再以錐狀工具鑽磨。技法逐漸提升後,桯鑽與管鑽取而代之。


穿孔如是兩面對穿,則常有接頭不整的痕跡。


 



十一、木碢




木碢、皮碢是玉器製作最後的工序,賦予玉器溫潤可人的光澤。


此一工序所使用的碢具,是採用質地緻密、強韌的木料、乾葫蘆、皮料。


木碢:以木質為碢,第二次打磨刨光。


 




十二、皮碢



玉器製作最後的工序,賦予玉器溫潤可人的光澤。


此一工序所使用的碢具,是採用質地緻密、強韌的木料、乾葫蘆、皮料。


皮碢:以牛皮包碢,第三次打磨刨光,具體呈現玉色。


 


 


資料來源:錢憲和,方建能編著《國立台灣博物館史前琢玉工藝技術》,國立台灣博物館(2003.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