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曹操高陵墓出土的刻銘石枕刻銘石枕


 



 



 


 



 



鐵證出土 曹操千年陵墓找到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一代梟雄墓地北宋後湮沒無聞


《三國演義》七十二疑冢之說不實


臨終前,遂命令下屬為自己建造疑冢72座。


“從時村營鄉中南部到講武城鎮西部,再到安豐鄉,這方圓5公里內,無論是位置還是地形,都與史料中記載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


據劉心長介紹,曹操生前就對自己百年之後的墓地位置作出了明確的安排。在他的《遺令》中,明確表示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這方圓5公里範圍非常符合《遺令》對方位的描述。


在《遺令》中,曹操還要求子孫將自己埋葬在不能出產農作物的“瘠薄之地”。而這方圓5公里範圍的地勢很高,無法引河水灌溉,土壤又很貧瘠,確實不適合作為農田,所以地理條件非常符合曹操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曹操的《遺令》中還提到了自己的後代每當登上銅雀臺向西眺望時,就能看到自己的墓地。經過對銅雀臺的考察研究,劉心長髮現,從銅雀臺遺址位置登高向西看,這方圓5公里土地一目了然。


最後,劉心長表示,曹操生前雖未稱帝,但墓地選擇也應該是比較嚴格的,而磁縣、安陽縣的這塊土地的地勢等,非常適合造陵建墓,符合那時所謂的“風水”要求。


,著名的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就位於這裡的三台村中。


西門豹是戰國時的鄴令,


。近期,文物部門在臨漳縣發現了一塊石刻,記載著西門豹祠的重建時間等重要情況,而這塊石刻,恰恰來自歷史學者們圈定的那5平方公里範圍內。


“以漳河為界,我們圈定這個5平方公里範圍內,又可以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從具體情況看,北區的時村營鄉、講武城鎮的地形、地貌更符合曹操對墓地的要求。可以對這裡進行考古試掘,以儘快揭開曹操墓這個歷史之謎。”


喪事簡辦卻被誤認為生前欺天 死後欺人


“七十二疑冢”原是北朝貴族墓


“生前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盡發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屍”,這就是後世詩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被刻畫成一個著名的反面人物,謀奪漢室帝祚,設立72疑冢,成了一個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陰險狡詐的人。


“曹操恐陵墓被人發掘,設立72疑冢的說法並不是史實。,北宋以後,曹操墓的準確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


作為一代梟雄,其墓葬為何“消失”得如此之快?劉心長表示,這和曹操的性格有關,但這種性格卻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奸詐、欺世。在曹操所做的《終令》中,要求將自己葬在“瘠薄之地”,而《遺令》中,更對喪葬規格作出了明確要求,即“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要穿著平時常穿的衣服下葬,不準用金銀珠寶來做陪葬,隨葬衣物甚至還打著補丁。


由於曹操不肯為自己的陵墓多費銀錢,所以,他死後只過了幾年時間,陵上的祭殿就已經損壞了。由於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等隨葬物品,盜墓賊都懶得“光顧”,再加上此後的烽火戰亂、朝代更替,曹操墓地從此無人能知曉了。


“在曹操墓地附近,確實有不少墓葬,但經過現場考證,這些所謂的72疑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北朝時期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墓地。曹操主張喪事從簡,並身體力行,卻被後人誤認為耗費鉅資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陰險狡詐的一個重要佐證,不能不嘆服文學作品力量的巨大,這也是曹操身後的一種悲哀吧。”一位考古學者表示。


“漳河水 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紅棺材”


鄴城民間曹墓流傳多種傳說


 


在這些傳說中,最主要的說法有四種:


第一種 曹操生前在鄴城西面,現今的河北省磁縣境內,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種 曹操葬於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鋪設暗道,巧立機關,以防盜墓


第三種 曹操死後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城外


第四種 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臺等三台之下,就是現今的三台村


在這四種說法中,第二、第四種說法最離奇,鄴城當地曾有民謠:漳河水,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但這種說法始終沒有找到考古依據。而清代野史中記載的一漁夫發現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則有石門,石門內的石床上所臥屍體就是曹操的記載,至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


 


 


 


 


 


/////////////////////////////////////////


 


【文匯網訊】今天上午,曹操墓考古發現新聞發佈會在北京舉行。記者獲悉,曹操墓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至此,曹操墓到底在何處這一千古之謎終於被破解。


 歷史上關於曹操墓眾說紛紜,七十二疑塚、許昌城外、漳河水底、銅雀台下,1000多年來,曹操墓到底在那裡,謎團重重。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二號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終解開了這一千古謎團,專家的主要依據是一塊珍貴的石牌。


 12月19日和25日,記者兩次來到發掘現場高穴村二號墓地——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地一片開闊的田地裡,瞭解了「曹操墓」的來龍去脈。曹操墓規格相當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磚石墓室,墓室分為前室和後室,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兩座墓室最深處距地表16米,屬於典型的深埋墓葬。墓道長35米,寬9.6米,呈階梯式內收。


 在這座墓裡出土有金、銀、銅器,陶器、兵器等,但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最讓專家興奮的就是這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專家介紹,「魏武王」三個字已經足夠說明問題,因為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為王,他兒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後,他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與他死時的身份相符。這塊寫有「魏武王」的石牌確切的證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時,在挖掘過程中還出土了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約為60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20多歲和40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中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極為相符。


 與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這一古墓為曹操墓的還有一塊在1998年被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的一塊魯潛墓誌,志文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這裡所說的魏武帝陵應該就是高陵(西陵),高決橋應該為高穴橋,古代「決」通「穴」,這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另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頒布《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這大概是曹操預感壽命將盡時才頒布的。西門豹祠在今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村一處臨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兩通字跡已經漫漶不清,而另兩通則為民國和清朝道光年間的。另一部文獻的記載,更具體地點出了西門豹祠與曹操墓的關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提到相州鄴縣時說:「故鄴城,縣東五十步。」也就是說,唐代的鄴縣在故鄴城(曹魏鄴城,北周焚燬)西五十步的地方。這是個很短的距離,這就更顯示西門豹祠的坐標意義了。漳河南距鄴縣三十里的地方應該在今安陽縣的西北部。這可以根據唐代的碑刻和墓誌銘來證明。在唐朝開元三年有《相州鄴縣天城山修定寺之碑》,開元七年有《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陽縣西北的清涼山東側的修定寺,說明鄴縣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達了今天的清涼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應該說安陽縣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屬於鄴縣的。


 根據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魯潛墓誌、以及西門豹祠位置,經過多位專家充分論證,最終確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來所有的猜測所有的爭論終於停止,千古謎團終破解。


 


【斷定】六依據斷定為曹操墓


  『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時代特徵,我們認為這座大墓年代為東漢晚期,結合文獻記載,判定該墓的墓主人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獻中記載的高陵墓。』孫英民表示。


  究竟有哪些有力證據呢?孫英民闡明了六大理由。


  第一,這座墓葬規模巨大,總長度近60米,磚券墓室的形制和結構與已知的漢魏王侯級墓葬類似,與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該墓未發現封土,也與文獻記載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


  二第,墓葬出土的器物、畫像石等遺物具有漢魏特徵,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與文獻記載、出土的魯潛墓志等材料記載完全一致。據相關史書記載,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陽,二月,靈柩運回鄴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門豹祠西原上』。調查資料顯示,當時的西門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橋南行一公里處,地屬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這座大墓就在西門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後趙建武十一年(西元345年)大僕卿駙馬都尉魯潛墓志,也明確記載了魏武帝陵的具體位置就在這裡。


  第四,文獻還明確記載,曹操主張薄葬,他臨終前留下《遺令》,『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也在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証:墓葬雖規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証皆為曹操平時『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裝飾品也應是曹操日常佩帶之物。


  第五,最為確切的證據,就是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証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據文獻記載,曹操生前先封為『魏公』,後進爵為『魏王』,死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銘稱『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時的稱謂。


  第六,墓室中發現的男性遺骨,專家鑒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為曹操遺骨。


  孫英民表示,綜上所述,專家們才最終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2/28 02:46 林克倫/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林克倫/綜合報導】



爭議千年的曹操墓之謎,現已確定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該墓雖已多次被盜,但剩餘出土隨葬品依舊豐富,對漢魏時期考古研究極具價值,且墓室內發現的一男二女遺骸,男性經鑑定年約六十歲左右,與曹操終年六十六歲相吻合,能解開千古之謎關鍵,主要是一塊寫有「魏武王」的石牌。



曹操墓考古新發現記者會昨日在北京舉行,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孫英民宣佈重大考古發現指出,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依據古資料現場考證研究,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的二號墓地,確認是曹操陵墓高陵,一舉解開曹操墓千年之謎。



憑魏武王石牌 址定河南安陽安豐



報導指出,這座大墓位於西高穴村南邊,曾多次被盜,為及時有效予以保護,○八年十二月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開始對這座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儘管該墓曾多次被盜掘,但仍搶救出金、銀、銅、鐵、玉,以及銅帶鉤、鐵甲、鐵劍、玉珠、水晶等珍貴隨葬品二百多件。



最令專家興奮者,是出土的八件文物上,分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銘文,另一塊追繳出土的石枕上則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而曹操是兒子曹丕當上皇帝後,才被追封「魏武王」,對確定墓主身份提供重要且最直接的歷史證據。



此外,墓室裡還出土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年約六十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廿多歲和四十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裡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六十六歲極為相符、經判斷應是曹操遺骨。



墓穴被盜多次 官方急搶救隨葬品



曹操墓呈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經測量斜坡墓道長三九.五公尺、寬九.八公尺,最深處距離地表約十六公尺,墓室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二二公尺、西邊寬一九.五公尺,大墓占地面積七四○平方公尺,規模宏大、結構複雜。



與出土文物共同指明這一古墓為曹操墓的,還有一塊在一九九八年被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的一塊魯潛墓誌,誌文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代梟雄墓地北宋後湮沒無聞


經歷史學者考證—— 曹操墓位置鎖定“鄴之西岡”


生前崇尚儉樸死後卻成奸詐證據《三國演義》七十二疑冢之說不實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羅貫中描寫成了一個生性多疑的梟雄,為防百年之後陵墓被盜或被仇家毀壞,臨終前,遂命令下屬為自己建造疑冢72座。隨著時間的流逝,本就顯得撲朔迷離的曹操墓愈發湮沒無聞,而近日,河北省的歷史、考古學者們通過大量史料考證、實地勘察後,將曹操墓鎖定在河北省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講武城鄉西部,以及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約5平方公里範圍內。


“從時村營鄉中南部到講武城鎮西部,再到安豐鄉,這方圓5公里內,無論是位置還是地形,都與史料中記載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告訴記者。


據劉心長介紹,曹操生前就對自己百年之後的墓地位置作出了明確的安排。在他的《遺令》中,明確表示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這方圓5公里範圍非常符合《遺令》對方位的描述。


在《遺令》中,曹操還要求子孫將自己埋葬在不能出產農作物的“瘠薄之地”。而這方圓5公里範圍的地勢很高,無法引河水灌溉,土壤又很貧瘠,確實不適合作為農田,所以地理條件非常符合曹操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曹操的《遺令》中還提到了自己的後代每當登上銅雀臺向西眺望時,就能看到自己的墓地。經過對銅雀臺的考察研究,劉心長髮現,從銅雀臺遺址位置登高向西看,這方圓5公里土地一目了然。


最後,劉心長表示,曹操生前雖未稱帝,但墓地選擇也應該是比較嚴格的,而磁縣、安陽縣的這塊土地的地勢等,非常適合造陵建墓,符合那時所謂的“風水”要求。


曹操生前要求將自己“葬於鄴之西岡上”


西門豹祠成曹操墓重要坐標


曹操生前要求將自己“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鄴城就在現在的河北省臨漳縣一帶,其西面緊鄰著磁縣的時村營鄉和講武城鎮。鄴城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著名的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就位於這裡的三台村中。


西門豹是戰國時的鄴令,他初到鄴城時,就發現這裡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百姓深受“河伯娶婦”的困擾。西門豹巧妙懲治了作惡的巫婆、地方豪紳等惡霸勢力。此後,西門豹又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開鑿了漳河十二渠,使大片貧瘠的土地變為良田,民富兵強的鄴城很快成了魏國的重鎮。由於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百姓愛戴,當地人民為他修祠建廟,祭祀不斷,西門豹祠即由此而來。


對於曹操的《遺令》,其子曹丕等人是不能也不應該違抗的,因此,“與西門豹祠相近”就成了尋找曹操墓葬的一個重要坐標。近期,文物部門在臨漳縣發現了一塊石刻,記載著西門豹祠的重建時間等重要情況,而這塊石刻,恰恰來自歷史學者們圈定的那5平方公里範圍內。


“以漳河為界,我們圈定這個5平方公里範圍內,又可以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從具體情況看,北區的時村營鄉、講武城鎮的地形、地貌更符合曹操對墓地的要求。可以對這裡進行考古試掘,以儘快揭開曹操墓這個歷史之謎。”


喪事簡辦卻被誤認為生前欺天 死後欺人


“七十二疑冢”原是北朝貴族墓


“生前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盡發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屍”,這就是後世詩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被刻畫成一個著名的反面人物,謀奪漢室帝祚,設立72疑冢,成了一個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陰險狡詐的人。


“曹操恐陵墓被人發掘,設立72疑冢的說法並不是史實。”劉心長表示,據史料考證,唐代之前,曹操墓地的具體位置還是確定無疑的,這一點有唐太宗李世民經過其墓地時所做祭奠文章為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宋以後,曹操墓的準確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


作為一代梟雄,其墓葬為何“消失”得如此之快?劉心長表示,這和曹操的性格有關,但這種性格卻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奸詐、欺世。在曹操所做的《終令》中,要求將自己葬在“瘠薄之地”,而《遺令》中,更對喪葬規格作出了明確要求,即“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要穿著平時常穿的衣服下葬,不準用金銀珠寶來做陪葬,隨葬衣物甚至還打著補丁。


由於曹操不肯為自己的陵墓多費銀錢,所以,他死後只過了幾年時間,陵上的祭殿就已經損壞了。由於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等隨葬物品,盜墓賊都懶得“光顧”,再加上此後的烽火戰亂、朝代更替,曹操墓地從此無人能知曉了。


“在曹操墓地附近,確實有不少墓葬,但經過現場考證,這些所謂的72疑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北朝時期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墓地。曹操主張喪事從簡,並身體力行,卻被後人誤認為耗費鉅資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陰險狡詐的一個重要佐證,不能不嘆服文學作品力量的巨大,這也是曹操身後的一種悲哀吧。”一位考古學者表示。


“漳河水 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紅棺材”


鄴城民間曹墓流傳多種傳說


曹操建都鄴城,這裡聚集了大量名流學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赤壁之戰後,曹操又在這裡引水作舟、訓練水兵,誓與東吳決一雌雄。由於長期生活在鄴城,這裡留下了不少有關曹操墓地的民間傳說。


在這些傳說中,最主要的說法有四種:


第一種 曹操生前在鄴城西面,現今的河北省磁縣境內,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種 曹操葬於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鋪設暗道,巧立機關,以防盜墓


第三種 曹操死後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城外


第四種 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臺等三台之下,就是現今的三台村


在這四種說法中,第二、第四種說法最離奇,鄴城當地曾有民謠:漳河水,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但這種說法始終沒有找到考古依據。而清代野史中記載的一漁夫發現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則有石門,石門內的石床上所臥屍體就是曹操的記載,至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饒沛)


 

 

 

 

/////////////////////////////////////////////////////////////////////////////////////



【大紀元12月27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河南安陽找到了曹操陵墓。整個墓地面積740多平方米,為甲字形、坐西向東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

墓地雖然多次被盜掘,但仍倖存一些重要的陪葬品,出土的器物有兩百多件。專家在墓室還發現有人頭骨及肢骨,初步鑑定是一男兩女,墓主為男性,專家認定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該是曹操的遺骨。

專家認為,發現曹操高陵,有助解答很多有關曹操的歷史懸案,為研究曹操及漢魏歷史開啟新篇章。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是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兒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