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行萬里路//八千里路雲和月 (317)
- Aug 10 Tue 2010 14:06
2010 北京 頤和園 銅牛
- Aug 06 Fri 2010 00:00
2010 北京 文章胡同 駒章胡同 (即將拆除)
文章胡同
駒章胡同
2010 北京 胡同 (即將拆除)
- Aug 05 Thu 2010 11:33
北京 紫禁城 太和殿前 威風凜凜 銅獅 遇上8國聯軍,,也不動如山
這隻是太和門前龍邊的銅獅子,....
一般龍邊〈左邊〉屬陽,所以此隻獅子是公獅,戲球;另外一邊虎邊〈右邊〉屬陰,因此此獅是母獅,戲子。
紫禁城內陳設銅獅子,不僅顯耀宮廷的豪華,而且用以顯示封建君主的“尊貴”和“威嚴”。這些銅獅分散在六處,每處都是一對。這六處是太和門前、乾清門前、養心門前、長春宮前、寧壽門前和養性門前。六對銅獅以太和門前的一對最大,但是沒有鎏金,其他五對是鎏金的。銅獅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感謝好友指點
- Aug 03 Tue 2010 21:07
2010 北京 天壇 祈年殿



- Jul 31 Sat 2010 23:58
2010 北京 天壇 祈年殿 皇穹宇
皇穹宇
- Jul 30 Fri 2010 23:09
2010北京 紫禁城 皇帝之座(縮圖){無為}{正大光明}




2010北京 紫禁城 皇帝之座(縮圖)
- Jul 29 Thu 2010 11:59
2010 北京 紫禁城 故宮博物院 銅象(縮圖)
- Jul 29 Thu 2010 11:59
2010北京 紫禁城 中軸線 坤寧宮 銅獅(縮圖)
- Jul 29 Thu 2010 11:58
2010 北京 天安門 石獅(縮圖)
麒麟(縮圖)
原是單眼所拍(7.8m)1500像素.但無法上傳.
忍痛(縮圖) 分享.
- Jul 29 Thu 2010 11:57
2010 北京 紫禁城 太和殿 銅獅(縮圖)
- Jul 24 Sat 2010 20:52
2010 北京 全聚德烤鴨



2010 北京 全聚德烤鴨
- Jul 24 Sat 2010 16:38
2010 北京 鳥巢


- Jul 23 Fri 2010 20:27
2010 北京 頤和園(2)


敗家石
- Jul 22 Thu 2010 10:50
2010 北京 頤和園

樂壽堂 慈禧太后 住處
歷史
金 朝貞元元年(1153年) 金主完顏亮已經在頤和園內的香山、玉泉山設置金山行宮。當元朝定 都北京後,為了接濟漕運用水的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參 1]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 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權閹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 發配至此鍘草。[參 2]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則始建於清乾隆十 五年(1750 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為燕山余 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 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將威脅到北京至通州一 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響到漕運。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 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 廷園林用水,並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清漪園建成,耗銀480餘萬兩。[參 3]
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 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
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參 4]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年), 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光 緒十年至十一年間(1884年至1895年), 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 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 十六年(1900 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兩年後修復。
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民國三年(1914年) 始對外售票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
1949 年後,頤和園一度被中共中央黨校圈佔。多位共產黨政要以及毛澤東故交(如柳亞子、江青) 均曾在園中的聽鸝館等處居住。1953年起,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其後經歷多次大 修。





此張取自{維基百科
以下有旅遊相關連結.
![]() | |
![]() ![]() | |
宫廷与生活区是颐和园中最重要的游览景区之一,原是封建帝王起居办公的场所。这里包括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光绪皇 帝居住的玉澜堂,光绪皇后居住的宜芸馆,帝后上朝的仁寿殿,以及慈禧兴建的德和园大戏楼等。 | |
![]() | |
![]() ![]() | |
颐和园长廊横亘于昆明湖岸、万寿山前,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长728米,共273间。长廊自东向西有四座八角亭,象征着一年中的四季,分别名为 “留佳”、“寄澜”、“秋水”、“清遥”。沿途景致美不胜收。 | |
![]() |
![]() | |
![]() ![]() | |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雄踞于万寿山上,巍峨壮观。景区内的宝云阁(铜亭)乃世界之最,万寿山昆明湖碑记录着乾隆兴 建清漪园的历史。排云殿等建筑则是在清漪园时期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大报恩延寿寺基址上建造起来的。 | |
![]() |
![]() | |
![]() ![]() | |
东堤地区视野开阔,是观颐和园大景的好去处。它自身的主要景点有:春来水暖它先知的知春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文昌 阁,昆明湖中的仙岛--南湖岛(龙王庙),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以及名闻遐迩的镇水铜牛。 | |
![]() |
![]() | |
![]() ![]() | |
西堤系仿杭州苏堤而建。东望昆明湖波光粼粼,西眺玉泉近若咫尺,北望万寿山雄浑壮观,南望湖岸绿柳飞扬。其上六桥点缀南 北,景明楼仿岳阳楼而建,可远望,亦可望远。由于时间的关系,偶尔来游的游人足迹罕至此地,着实遗憾。 | |
![]() |
![]() | |
![]() ![]() | |
前山东部点缀着众多的亭台阁轩,虽无园中最著名的景点,却是幽静清爽之所。解放前夕,这里进行过解放军与傅作义方面的谈 判,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毛主席在这里和柳亚子先生曰:“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 |
![]() |
![]() | |
![]() ![]() | |
石舫是昆明湖的又一著名的建筑。舫,作为建筑形式是从临水的厅堂发展而来的。在私家园林中,不可能围进自然湖泊,只是开 挖有限面积的水池构成水景,并用条石搁架小桥,要在池内泛舟就施展不开,因此构筑临水的船形厅堂来弥补这一缺憾。全在水中的船形建筑称为“不系舟”、“石 舫”。颐和园的石舫长36米,舱楼仿造外国游艇,就形式和长度而言,在同类园林建筑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了。 | |
![]() |
![]() | |
![]() ![]() | |
后山东部最显著的标志多宝塔,又称多宝琉璃。它位于万寿山后山东部,和“花承阁”、“六兼斋”同为一组建筑群体。此组建 筑于1860年被焚毁。现有“花承阁”和“六兼斋”只剩有建筑遗址。在那场大火中,多宝塔因为是用五彩琉璃修筑的,没有木料,故免于难。200多年来,它 一直矗立在万绿丛中。 | |
![]() |
![]() | |
![]() ![]() | |
乾隆朝是修建喇嘛寺院最盛的时期。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叛乱,得到蒙古厄鲁特等四部中有关人物的支持,乾隆派大臣、测 工、画工去西藏描摩三摩耶庙,仿该庙在万寿山后山和承德建二处寺院。,在万寿山后山中轴线上所建的寺庙主殿为须弥灵境和香岩宗印之阁。 | |
![]() |
![]() | |
![]() ![]() | |
万寿山后山西部,原来几处著名的小园林,经过1860年、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军的两次破坏,仅乘下残垣断壁和荒台废基。行至后山中御路的西路,道边遍 植丁香,老干新枝的道路上方交结连理,漫步其中,只见阳光从绿叶的空隙中投下稀疏的光斑,在路面上微微晃动。若是开花时节,清香四溢、沁人肺腑,不知何时 开始,都称这段路为丁香路,路旁的小院原名悦欣庄也被改称为丁香院了。 | |
![]() |
![]() | |
![]() ![]() | |
蜿蜓于万寿山后山脚下的后溪河自然朴素饶有江南的景趣,这里最著名的建筑是仿照江南水乡的水街兴建的买卖街。买卖街,俗 名苏州街,位于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中轴线下,后溪河的中心部位,以一座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岸60余座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非常有 趣。 | |
![]() |
![]() | |
![]() ![]() | |
昆明湖中完整的三岛布局是中国传统“一池三山”模式所表现的最后一年,也是仅存的一处。大大小小的岛屿和建筑或远或近浮 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中,构成了封建帝王刻意追求的神仙之境。 | |
![]() |
![]() | |
![]() ![]() | |
这里介绍的是曾被慈禧划出园外的“耕织图”,以及与颐和园(地理和政治上)相关的几处园外景点。 |
- Jul 21 Wed 2010 11:03
國家大劇院 北京 巨蛋
國家大劇院 北京 巨蛋
- Jul 20 Tue 2010 19:04
天下第一雄關 居庸關 內 建築





- Jul 20 Tue 2010 17:30
天下第一雄關 居庸關.(2)不登長城非好漢 40度高溫.好漢變烤鴨

不登長城非好漢. 7月初 40度高溫.好漢變烤鴨
圖中為左支
圖中為右支.. 花了10萬多元.走了大江南北. 長城就在眼前.當然要爬到山巔去看看.
圖中最上頭.箭樓就是我的目標.
過了半小時.回頭的人越來越多.從30度坡變成60度坡..
1小時過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山巔ㄉ箭樓.多格紅色的木板窗...40度高溫.終於.........快中暑了.
萬里長城.萬里長.這小段 {居庸關}右支.多少好漢變烤鴨.
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登長城非好漢 .
不見棺材不掉淚.
- Jul 20 Tue 2010 00:51
天下第一雄關 居庸關
天險長城
陽關故人金甲衣
千里驃騎憾沙城
長安已無擣衣聲.
月夜依舊沉深深.
2010.7.8 空智
唐代詩人高適在描寫居庸關雄險時寫道“絕反水連下,群峰雲共高”。
明人李贄過居庸關時寫下“重門天險設居庸,百二山河勢轉雄”之句。正是因為這里的地勢險 峻,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古人稱居庸之地是“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居庸關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八達嶺。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 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裏清流縈繞、翠峰重迭、花木鬱茂、山鳥爭鳴,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關的中心有一座 過街塔基座,名雲台,創建於元至正二至五年(1342一1345年),是用漢白玉石築成的,台頂四周的石欄杆、望柱、欄板、滴水龍頭等建築,都保持著元代 的藝術風格。
台基中央有一個門洞,門道可通行人、車、馬。券門與券洞上鐫刻著大鵬金翅鳥、鯨魚、大象、龍、曼荼羅和佛像。洞壁兩側刻有四大天王俘雕橡和用 梵、藏、蒙、維吾爾、西夏、漢等6種文字刻成的陀羅尼經咒及造塔功德記。雲台是元代一座大型的石雕藝術精品。
更多居庸關圖片
- Jul 17 Sat 2010 23:01
2010 北京 天壇(2) 祈年殿
{祈年殿} 不可思議ㄉ中式建築.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位於祈穀壇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龍柱高19.2米、直徑1.2米,象徵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12根巨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徵二十八宿。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穀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乾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中國歷代朝廷都要舉行國家公祭,敬拜上帝,直到1911年清王朝覆滅。北京天壇至今仍高掛着“皇天上帝”的牌匾。
而且中國所拜的天—皇天上帝是沒有形像的,這從中國的天壇可以看出來。
天壇,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幾乎任何一座古都城都有天壇。天壇裏沒有偶像,祁年殿裏一個偶像也沒有,只在正中的一個神臺上放着一個不足兩尺的小木牌,這就是天帝—皇天上帝。這個小木牌幾乎不被人們注意。在中國來說這是令人很奇怪的現象。因為中國到處都有偶像崇拜,即所崇拜的神都有所謂的神像法身,佛教裏的釋迦牟尼,道教裏的太上老君,人人都有一個塑像,供大家跪拜。可是,惟獨中國的最高神是沒有神像的!正是老子所謂:“大象無形”。
天壇公園中樹林多.年齡300~500年比比皆是..都有掛號碼牌管制 圖中是{長老級_紅牌}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內側牆壁由磨磚對縫砌成,弧度規則,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回音悠長,故稱「回音壁」
。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三聲。
2010 北京 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初實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在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目前的主體建築除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建築外,其餘都是清代建造的。
1860年和1900年天壇先後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佔據,他們將幾乎所有的陳設和祭器都席捲而去。八國聯軍甚至還把司令部設在這裡,並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攻擊正陽門和紫禁城。中華民國成立後,除袁世凱登基外,天壇不再進行任何祭祀活動。1918年起闢為公園,正式對民眾開放。目前園內古柏蔥鬱,是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園林。
天壇佔地約273萬平方米,是故宮面積的四倍。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築群,它的布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裝飾瑰麗,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原理,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