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博物馆 馆藏玉器1
2016-04-24 22:21:42A-A+
原文地址:[转载]金沙遗址博物馆 馆藏玉器1
原文作者:我眼中的顶级高古玉
 
玉四出有领牙璧
  直径26.4厘米,孔径5.5厘米,领高2.3厘米,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这件玉器原为白色玉质,由于受沁,现器物表面呈现出了褐、黄、黑色等多色斑块,局部还有白化现象。此器圆孔的两面皆有高高的凸起,在璧外周缘凿出四组齿状突起,每组各有齿状突起5个。该器在环面的外缘装饰齿突的形式与考古发现中被称为牙璧的器物有相似之处。
  牙璧是古代玉璧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外缘一般都有三节或四节的牙状突起,或附有多少不等的齿状装饰。清代吴大澂在《古玉图考》中曾误将这种器物与《尚书•舜典》中记载的“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相联系,认为是浑天仪一类的天文仪器构件,将它称为“璇玑”,现在这种说法已基本不用。
  在金沙遗址发现之前,牙璧这种器物从未在四川地区出现过。从以往的考古资料看,它的主要分布地域是在华北地区,兼及辽东和陕北一带。金沙遗址出土的有领玉牙璧,其形制明显区别于以往各地所出,像这种形制的有领玉牙璧还是首次发现,这不仅填补了四川地区过去不出牙璧的空白,而且还反映出了中原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玉四牙璧
  直径3.8厘米、孔径0.2厘米、厚1.07厘米,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
  墨绿色玉,器表有少量白色条状沁斑。孔径极小,环面较宽;在环外沿等距分布有四组凸起的牙饰,牙饰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每一牙上有三个齿状装饰。整件器物轻薄小巧,制作规整,打磨精细。
  牙璧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000多年,主要有三牙璧和四牙璧两种类型。造型多富于变化。牙尖的旋转方向不一致,有的呈顺时针,有的呈反时针。每牙外缘的齿饰或缺口数目也不等,有的牙上不见齿,也有的外缘不见牙。四牙璧过去只见于陕西神木石峁和延安芦山峁等地,在四川盆地这还是首次发现。


有领玉璧
  直径24.8厘米、孔径6.35厘米、领高2厘米。
  灰白玉质,由于受埋藏环境土壤影响,器两面呈现出不同的沁色,一面呈浅白色,器上分布褐色条状沁斑及大量黑色点状沁斑,另一面呈紫蓝色,器上布满大量黑色、白色沁斑。该器体型巨大,制作极其规整,通体打磨抛光。

 


有领玉璧
  直径7.7厘米、孔径5.74厘米、 领高1.15厘米。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璧多在圆孔周缘有一周凸起,凸起的高度有高有低,统称为玉有领璧形器。这类器物大多色泽丰富艳丽,制作也是非常精细。有的环面光洁莹润,有的环面上还等距刻划出多道同心圆圈纹,纹饰的深浅疏密显得很有规律。整体制作都极规整,孔璧打磨也非常光滑。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有领璧形器在玉材上充分体现了金沙玉器的鲜明特色:玉器内部的结构较为疏松,多孔隙,极易风化,材料内部多为白色、灰色、浅黄褐等基本无色系列,但是器物的表面则大多呈现出红、紫、褐、黑等丰富而又缤纷的色泽。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受到外来金属离子及有机物的吸附影响而产生,因此在玉器表面才会形成这种交替变化、韵味十足、极其动人的天然图案。
  玉有领璧形器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河南就已出现,后来在殷墟、江西新干大洋洲、湖南衡阳市杏花村的商墓及三星堆器物坑中都有发现。此类器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都有出土,多制作精美,可能是商周时蜀地较为流行的一种玉器种类。

玉 环
  直径4厘米、 孔径3.2厘米。
  金沙遗址出土的这种小玉环多为青玉,透明,质感温润,细腻光洁,符合古人关于美玉的标准,是目前金沙遗址出土玉器中质地最好的一类,这说明当初在制作这类玉器时就是有意识选取了上等玉料来进行加工的。
  由于玉环的环体扁平轻薄,小巧纤细,从其直径大小看,套于手臂之上太小,戴于指上又过大。如作为耳环,又无玉玦那样的缺口可系入。推测可能用绶带与其他装饰物件所串连,作为佩玉中的一部分来使用。


玉 镯
  直径7.4厘米、 孔径6.36厘米。
  金沙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选料讲究,制作极为精细的玉镯。玉镯数量较多,选料特别精细,圆周极其规整,打磨也非常精细。
  这种形制的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出土时多戴在死者的手腕上,因此,金沙遗址的玉镯很可能也是带在手腕上的一种装饰品。金沙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选料讲究,制作极为精细的玉镯。玉镯数量较多,选料特别精细,圆周极其规整,打磨也非常精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