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

日本人要搶我們國寶.

共產黨想奪寶物.

外國強權也想掠奪.

這些運送故宮國寶的老故宮人.是拿{}在押送這些國寶.

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不但是{國家重器}.更是{國家文化精華}

若是丟了.跟{亡國}有何不同.

 

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不幸}與{幸}.

{不幸}的年代已經過去.

{幸}的是台灣 故宮博物院 保存著八千年中華文化精華.

我們得以 親近 觀賞. 並列為 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宮}

 

 

 

 

 

國寶播遷》史上最不尋常一頁

















1930年代,在日軍鐵蹄步步進逼下,故宮國寶從1933年起,一路播遷南下。這些國寶先後在1948年、1949年落腳台灣,堪稱是世界博物館史上最不尋常的一頁。

在戰亂中,故宮分三路運送國寶,其中,尤以曾在1935年赴英國倫敦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以80鐵箱裝運的文物最為重要。這批由莊嚴、那志良等人負責押運的國寶,當年是西方人邂逅中華文物的第一道曙光,也是第一批出宮,先後遷往上海、南京暫存的國寶。


1937年元月,故宮在南京成立分院,其後卻因日軍在上海啟釁,南京情勢告急,故宮決定將這批精品西遷長沙,再輾轉至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這是第一路。


上海戰事失利後,故宮從南京搶運出文物1萬6000餘箱,分別由水、陸兩路撤離,運抵四川。


1945年日軍投降;故宮先後將巴縣、峨嵋、樂山三地的文物集中到重慶,然後再運抵南京。隨後因國共戰爭形勢逆轉,政府決定挑選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精品運往台灣。


1948、49年間,故宮先後分三批以軍艦、商船運送2,972箱文物抵台,雖然只是當年文物從北京南遷箱數(1萬3491箱)的22%,但號稱是國寶中的國寶,精品中的精品。


這些文物在來台之初,一部分曾暫存在楊梅的鐵路局倉庫,之後在台中糖廠寄居一年。為顧及文物安全,政府在霧峰北溝另建山邊庫房及防空洞,1950年,國寶悉數遷藏霧峰。


1965年,台北外雙溪新建的故宮博物院落成,飄泊多年的國寶總算有了家。



///////////////////////////////////////////////






國寶播遷》穩‧準‧隔‧緊 包裝四字真言
























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之子、攝影家莊靈手持老照片,細述國寶播遷來台的傳奇故事。
記者陳再興攝影
1931年9月,東北發生九一八事變,日軍南侵野心昭然若揭,政府展開故宮文物播遷計畫,第一步就是挑選精品先行打包、裝箱。

前故宮副院長莊嚴當年擔當了國寶裝運的重任,最初他們深感難以下手,因當年所有故宮同仁中,竟無一人對裝箱稍有經驗,而瓷器有的薄如紙、有的大如缸;而銅器看似堅強,其實一碰就碎;其他脆弱微細什物,裝運時也各有困難。他們只得「師法前人」:從北京故宮的庫房中,找出清代從景德鎮運到宮中,一直原封未動的瓷器箱子打開來看,他們是怎樣包裝的。接著再到琉璃廠各大古玩商店,詢問他們是怎樣將珍貴的古物裝箱出口的?並請他們到故宮裡示範。

前故宮副院長那志良在「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一書中記載,他們在故宮發現,清代從江西景德鎮進呈的瓷器,皆以木桶裝運,他們把10個碗當成一個整體、用草把碗紮緊,放在桶裏,每束之間,再用穀殼把它們隔開、塞緊、毫不鬆動,因而運到北京去的瓷器雖千里跋涉,但沒有一個破碎的。他們師法前人,掌握的裝運最重要的訣竅就是要「緊」。

莊嚴在「山堂清話」裡披露文物裝箱的四字真言:「穩、準、隔、緊」。穩是「謹慎的態度」、準指「正確的方法」。在打包時,每捆瓷器須紮得緊緊的,在捆與捆之間,再用稻草穀殼隔離開。打包瓷時,則以兩個為一包,在與之間,先用棉花隔開、再用厚棉花把這幾個包紮好,接著用紙包裹、再以繩捆好。

裝箱時,先在箱底墊上一層稻草,再覆上一層棉花。在靠近箱板處都塞滿棉花,然後再覆上一層厚棉花、放上一層瓷器,這樣裝進兩或三層後,再蓋上棉花稻草,最後把木箱蓋好釘牢,「使這個箱子成為一個整體」,其間再無任何鬆動的空隙。這是故宮國寶在歷經迢迢萬里、飄洋過海的艱辛旅程後,終能安然無恙的關鍵。



///////////////////////////////////////////////////

國寶播遷》逃戰火、閃劫難 故宮國寶顯靈




















分隔一甲子的兩岸故宮博物院,最近因兩岸關係解凍,邁向合作的可能。60年前,國寶來台的一頁滄桑也再度成為熱門話題。遙想當年,在兵馬倥傯之際,國寶如何安然渡海?且聽老故宮人娓娓道來……










1937年,第三批故宮南遷文物,途經川陝公路的辛苦運輸狀況。
照片/莊靈提供

大三通為兩岸關係帶來新契機,也讓兩岸故宮的合作可能性大增。值此關鍵時刻,大陸中央電視台最近以十二集的紀錄片「台北故宮」講述珍寶渡海的幕後故事,勾起老故宮人的回憶。


古物南遷 莊嚴見證









國寶遷台後曾暫放在霧峰北溝庫房,圖中的大木箱為一路播遷所使用的原箱,正挪動大木箱的是故宮老技工。
照片/莊靈提供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北方局勢動盪,政府起意將故宮文物南遷。1933年,政府開始兵分三路將國寶南遷,先後運出1萬3491箱故宮文物,及分藏於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文物6,066箱,先後暫存上海、南京。七七事變爆發,故宮再將其中80鐵箱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巴縣。

當年一路押送最重要的第一批國寶的是甫自北大哲學系畢業的莊嚴,日後他曾在台北故宮擔任副院長。隨著國寶南遷,他的四個兒子,莊申、莊因、莊喆、莊靈也成為國寶播遷的見證人。


東藏西躲 敵軍難襲


莊靈說,故宮原本有意讓這些寶物常存長沙,擬在此開挖山洞。未料,山洞尚未開挖,長沙火車站就被轟炸了!而故宮國寶此時暫存在湖南大學圖書館,故宮人緊急將國寶運離此地,才離開長沙不到一周,湖南大學圖書館已被炸為平地。


另一段艱險的旅程是,在抗戰末期,年幼的莊靈跟著大人們沿川黔公路逃往四川,在通過用木料搭建的烏江大橋時,因擔心老朽的木橋不堪負荷,要求眾人下車行走,只有莊靈因年幼享特權可坐車。


他至今猶記得,車隊出發時,兩旁扶老攜幼的難民綿延不絕;在遵義附近,還驚恐萬分發現低空盤旋的日本偵察機!


船隻神奇 萬事均安









1956年,時任故宮古物館館長的莊嚴在霧峰北溝庫房檢視故宮珍藏的瓷器、玉器,一名外國記者拍下此一歷史鏡頭。
照片/莊靈提供
已故的前故宮副院長那志良曾記述的一段奇事更是教人瞠目結舌,從宜賓運古物到樂山須經過一段水路,當時因水流急只能靠船伕用縴繩拉曳木船將古物運至庫房,誰知船行到半路,縴繩竟然斷了,船隻立刻改向倒行,眼看著若是衝入大河、撞到樂山大佛腳下,必定船破、寶葬、人亡,此時船突然橫過來,擱淺在沙灘上不動了。人、船、寶均安。

此外,在運寶至川陝途中得經過綿陽便橋,一輛車竟然從橋上翻落而下,幸好那志良趕到失事現場查看時發現,這一車所裝的都是不怕摔的文獻檔案。更幸運的是,翻車的地點距離有水的河道近一丈,檔案雖落地但未泡水,悉數安然。那志良將這一切歸功於「古物有靈」。


護送過程 窺盡滄桑









故宮同仁於1950年代,在霧峰北溝庫房整理善本圖書的情況。
照片/莊靈提供
儘管如此,在逃難的過程中仍不免有些小閃失。故宮的檔案記載,1937年,故宮的第三批文物由寶雞運往倉庫途中,曾經發生火車撞擊汽車的事故,後經詳細檢視,幸好只有一件黃瓷大盤破裂、一件時鐘的玻璃罩破損。

此外,第三批文物存放在漢中期間,曾發生守衛士兵的手榴彈不慎墜地爆炸意外,除當場炸死三位值班士兵外,也波及臨窗放置的文物,炸碎了一件乾隆款白地青花瓷瓶、震傷一只龍紋瓷瓶。


所幸,這些小事故都未損及重要國寶,反倒如同戰亂中的一面明鏡,讓人窺見那個多事之秋。



【2009/01/23 聯合報】@ http://udn.com/












熱門引用排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春秋玉閣 的頭像
    春秋玉閣

    春秋玉閣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