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蟬冠菩薩像命運坎坷:曾斷為三截流落英日十四載



2012年09月03日 08:58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肖貴田


字號:T|T

0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




蟬冠菩薩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在山東省博物館,有這樣一尊曆盡了千回百轉才得以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珍貴的鎮館之寶——東魏蟬冠菩薩像。


2011年3月山東博物館舉行10件“鎮館之寶”評選,同時評選出現場觀眾最喜愛獎、最具故事情節獎、最具視覺衝擊力獎、最具聽覺衝擊力獎四件特別獎藏品,蟬冠菩薩像榮獲“最具故事情節獎”。


蟬冠菩薩像出土于山東博興縣著名的龍華寺遺址,通高120.5釐米,是山東博物館于2008年1月收藏的佛教文物珍品。


精美的藝術造型


菩薩像外形精美,頭後有巨大圓形頭光,戴高冠,嘴角微翹,面含笑意;上身穿袒右衣,雙肩覆搭披帛,帛帶于胸前打結後分向兩側,下垂至小腿側再向上折,最後各自繞兩手肘下垂,兩肘外側下垂的帛帶已殘缺;下身穿著長裙,裙袂處分佈密集皺褶。菩薩身軀修長,衣服稍薄而貼體,衣褶密而不厚,整個形體已顯輕靈之意,而無北魏時期厚重之感,是一尊典型的東魏時期作品。


菩薩身上裝飾品十分華麗,兩肩各立一圓形飾件,胸前懸挂兩層項鍊,鏈下墜一寶珠;繁縟的瓔珞自兩肩下垂,于腹部交叉後分向兩側,再折向身後,腹前交叉處裝飾一顆碩大的寶珠。最為引人注意的是菩薩寶冠正中裝飾的蟬紋,“蟬冠菩薩像”也由此得名,至今在山東境內已發現兩例蟬冠菩薩石像,這種佛教蟬冠,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十分罕見,因此彌足珍貴。


因冠上有蟬紋裝飾,故稱蟬冠。蟬冠最早為漢代時侍從官所佩戴,侍從官經常陪伴在皇帝的左右,為皇帝的顧問,可以出入宮廷,後來地位逐漸提高,有的甚至代表皇帝與朝臣論政,權力蓋過宰相。後代常常以“蟬冠”比喻顯貴、高官。


但蟬冠裝飾在菩薩像上又是何意呢?這還得從蟬的生理和人類賦予蟬的喻意說起。蟬的幼蟲長期蟄居地下,若干年後出土、脫殼、升樹、高鳴,蟬的生命就是這樣迴圈往復,象徵著生命的復活和事物的迴圈。早期道教更是以“蟬蛻”來比喻人類羽化成仙,蟬也成為仙界的靈物、不死的象徵。中國早期佛教接受了本土民間神仙思想和道教觀念,常常把佛和菩薩視為神仙,因此菩薩冠上裝飾蟬紋也就不奇怪了,這也是佛教造像中國化的一個例證。同時禪的生死迴圈,亦表達了佛教的輪迴觀念。


體現觀世音信仰


據粗略統計,山東北朝時期單體菩薩像數量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局部地區可達到60%以上,山東北朝時期菩薩信仰十分流行,觀世音在菩薩信仰體系中佔據絕對主導的地位。為何山東民間流行觀世音信仰?這與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有關。


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對峙,山東正好處於南、北邊緣要地,成為雙方爭奪的對象,山東大部分時間歸屬北方,同時山東歸南方王朝管轄也幾近60年;山東戰事較為頻繁,人民渴望和平、平安,現實往往不可得,只好寄託神通廣大的佛教。特別是觀世音,極受百姓歡迎,因為信仰觀世音非常容易,佛經明確說:“若有無量百萬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只要喊觀世音的名號,觀世音聽到聲音就會來解決苦惱。而且觀世音還有諸多“靈驗”的傳說,如,山東豪強出身的王玄謨曾為南朝劉宋大將,北伐中屢建奇功,後又因吃了敗仗被判死刑入獄,夢中有人告訴他“誦觀音經千遍,可免”,王玄謨夢醒後依夢中人所言不停念觀音經,果然在即將行刑的前一天傳來免除他死刑的喜訊。


經過對現有題刻銘文的造像文物的統計,山東北朝時期造彌勒像最多,造觀世音像第二,可見,觀世音信仰在山東確實十分流行,儘管大多數菩薩像沒有題刻銘文,但很多可歸為觀世音造像。蟬冠菩薩像雖然沒有明顯觀世音像的特徵,但這種單體的立式圓雕菩薩像尚無為其他菩薩造像的先例,鋻於山東觀世音信仰的熱度,暫將其歸為觀世音造像的行列也未尚不可。


曲折的再世經歷


1976年3月,博興縣陳戶鎮張官村一位村民挖土墊房基時,無意挖出了一堆佛像,這些佛像主要是石質的,雖然都殘破不堪,但在土坑中擺放比較整齊。可惜,當博興縣文物部門聞訊前來勘察時,現場早已破壞,大部分石像也早已被附近村民當做石料運走。


後經當地文物幹部不懈的努力,幾年間找到幾百件殘塊,經粘接修復,合計收回佛像、佛像座等殘缺個體73件,現藏于山東博物館的蟬冠菩薩像就是其中被收回的最為珍貴的一件。蟬冠菩薩像發現之時就已斷為三截,當地文物幹部李少南前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從1976年出土到1982年完整歸藏當地文物管理所,蟬冠菩薩曲折的再世似乎註定了它出土之前和出土之後必然的苦難經歷。


博興縣張官村村民所挖的土坑實際上是一座古代埋藏佛像的窖藏坑。為何要埋一坑佛像?為何佛像都殘破不堪?這得從千年前佛像經歷的災難說起。


由於皇室和朝廷的大力扶持,北朝時期是中國佛教興盛的第一個高潮時期,同時,又是在皇帝和朝臣的操縱下,在北朝短短的200年間就出現兩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佛像和寺院均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屬於北齊管轄的山東地區經歷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滅佛運動,即西元577年,北周攻滅北齊,在山東延續了北周武帝的毀佛政策。博興縣張官村窖藏坑內佛像均係東魏至北齊時期遺物,人們推測它們就是這次運動的受害者。


佛教認為佛涅槃後,會經過正法、像法、末法三個發展階段。所謂末法,即指佛法滅絕。這種思想源自古印度,佛教宣揚末法思想,是要求佛教徒應有憂患意識,努力使佛法久留,造福眾生。所以,經過北朝的滅佛運動後,佛教信眾並未就此悲觀下去,反而對末法觀點深信不疑。大規模的佛教劫難之餘,佛教信眾也逐漸形成了埋藏佛像的習俗,他們將成堆的殘破佛像收集起來,像埋葬佛教舍利一樣挖坑埋藏起來。這就是博興縣張官村窖藏坑的來歷。


流落英日十四載


曆盡千辛萬苦拼成的蟬冠菩薩像歸藏縣文物管理所後,卻又經歷了另一段坎坷的經歷,流落至海外14年。


1994年7月初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蟬冠菩薩像不翼而飛,此後幾年間杳無音信,直至1999年12月,兩封信函幾乎同時揭示了蟬冠菩薩像的迷蹤。一封是託名北京大學中國著名學者宿白先生書寫的寄送給中國社科院楊泓先生的神秘信件,另一封是來自米西奈斯古代藝術基金會主席瑪利奧•羅伯特先生的信件。


原來蟬冠菩薩像被盜後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花費鉅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在國際諸方友人的協助下,中、日雙方經過了多回合的談判,終於在2001年4月達成協定,並正式簽署備忘錄,確定2007年底在美秀博物館創立10周紀年之際日方將這尊稀世珍寶無償捐還中國山東。2008年1月,在外流浪長達14年的蟬冠菩薩像終於回到故鄉,入藏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也因此與美秀博物館結下了良緣,按照先前鑒定的贈還協議,蟬冠菩薩像此後每五年到美秀博物館展覽一次。


如今,蟬冠菩薩像作為一件珍品文物,靜靜矗立在山東博物館精緻的展覽大廳裏,盡情展示著1500年前的余輝,接受著世人的欣賞和瞻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