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必須有悟性


   








  

    悟性,是人對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一個真正的收藏家,不僅應具有較高的理論業務知識,而且還得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此同時,更須有靈動而豐沛的悟性。


  一個收藏家爲什麽非得有悟性不可?這是因爲發現和收藏好的藏品,不僅需要機遇,更需要一個人在已有文化內涵、審美水準、藝術修養的基礎上,通過心靈感悟來完成對好的藏品的審美過程。悟性強,收藏家不僅能有效加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進程,而且能很好完成對歷史的生動詮釋,“把散落的、割斷的、零碎的收藏整理爲集中的、連續的、完整的”。



  

   如今,對收藏家提出強化悟性的要求,還緣於收藏品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收藏品市場出現假冒僞劣現象,並不奇怪,這種現象也不是當代才有,古今中外都大量存在。越是太平盛世,仿製造假就越厲害,如唐以後的北宋末、明代中晚期、清乾隆時期等。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現在,收藏市場漸熱,其仿製造假亦便“水到渠成”


難怪有人說,在全民皆收藏的今天,收藏是“拼”出來的。 拼”什麽?“拼”學習,“拼”經驗,“拼”心態,更“拼”悟性。



  


如果說,增強對收藏物件的感性認識,對收藏物件之基本知識


有所瞭解,是提高悟性的基礎的話,那麽,增強對收藏物件的理性認識,才是提高悟性的關鍵。


大凡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感受到了的東西常常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受它”


。實現從感受到理解、再從理解到感受的輪回過程,其實就是有所頓悟、有所感悟、有所悟徹的化育悟性的過程。


而欲從增強理性認識角度來提高收藏的悟性,我們自須培養質疑品質、創新思維、綜合能力、通感稟賦。


  


《在懷疑中收藏》,提出對任何初次接觸的


藏品必須以懷疑的目光去審視它,並盡可能從中找破綻,哪怕


是微小的破綻,因爲“細節決定成敗”


 


。只有排除了破綻,才能認定其真實性。


這其中,提出問題,發現或排除破綻,自需要悟性——通過細心觀察而善於見微知著。


我曾經欲收藏一串被稱爲和田玉料做的手串。初次看到它,發現其色白、形規、量足,儘管價格高了點,個人覺得還是有點收藏價值。


到了第二天,當我在正午的太陽底下透視它時,卻發現其色呆板、滯澀,遠缺乏和田玉應有的靈性雅韻。


於是,我又請教于藏玉行家,最後,認定這是用玉粉壓制的仿品,市值僅三四百元而已。


“吃一塹長一智”,通過這次教訓我自培養起凡碰逢藏品必先質疑一番的習慣。久而久之,則悟性漸長矣。


  


收藏,需要以創新思維相隨,因爲創新思維是悟性的集中體現。


 


用常規思維去收藏,只會對號入座、照搬照抄,有時難免上


當。運用創新思維收藏,就是要求運用發散性、逆向性、背向


性等思維,既遵循已有規則,又創造新的方法,從而力求從新


角度提出問題,用新思路分析問題,用新手段解決問題。有位


古玉收藏者到余杭人開的古玩店裏,看到一件良渚文化素面玉


璜。


在聽老闆講述一番“生動的故事”後,收藏人從器物的包漿、


光澤、綹裂紋判斷這是件好東西。


但買回來的第二天,他請高手去看,但見高手“把玉器放在手


裏搓了搓,又放在手心裏搓了搓,然後告訴他是件高手仿製的


仿品”


。因爲真品,“這種雞骨白玉器擺在手裏會覺得微微吸手,有靈性的。


如果放在水裏浸泡,拿出來後吸手的感覺就會更加明顯”。鑒


玉高手這種不按常規“出牌”,超越傳統的鑒定古玉之法,可


謂別具一格、別開生面,深得創新思維神韻,盡顯悟性風華。


  


悟性,有時也是綜合思考、歸納判斷的産物。


提高收藏的悟性,有時不能局限於看局部的表像的孤立的東


西,而要全面地系統地本質地看問題,因爲只有由表及裏、由


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我們才能綜合地加以判斷甄別。同樣


是收藏古玉,你千萬莫要單純只看表面,以爲只要玉有老氣就


可以了,其實不然。我們需要橫向對玉的材質、沁色到形制進


行分析,並且還要逐項作縱向剖析。比如,沁色是從裏到外出


來的還是只停留在表面?如果是真品,那必然是由裏而外透出


來的,且有滄桑感。又比如,真品的紋飾,其線條富遒勁和流


暢感,而假的則疲軟無力。又比如,古玉器真品的陰線比表面


要亮,因爲“製作緩慢在琢磨的過程中已經起到了抛光作用,


假的玉器即便陰線也可做得比表面亮,但終究光澤刺目,游離


不定”。


  


大家知道,在人類的基本感覺反應中,除了視、聽、嗅、觸之


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感覺——聯覺,也有人叫做“通感”,


亦即各種感覺之間的互通。“通感”強的人,悟性亦高。十幾


年前,有人曾從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收藏了一幅鏤刻在銅版上


的蒙古族老人拉馬頭琴的圖畫。誠如收藏人所說的那樣,“這


幅銅版畫斜插在一個地攤的雜物中,我遠遠看見,朝著它走


去,沒有比它更適合了,我獲得的,進入到心裏”。是啊,


他“看見琴,便聽到了蒼茫律動的琴聲”;他“看到結在馬頭


琴的哈達,便如看到了回家的路”,並以爲“蒙古族老人的安


寧持重和土地厚存的簡潔,深刻一致;人的生活氣息與自然萬


 


物的收放一致”。有著如此深邃的藝術邏輯、深湛的情感互通


的藏品,自能進入收藏人的法眼。


  


收藏是一種淩駕於物質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


儘管它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在今天人們不再


 


擔心溫飽問題的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收藏已經逐漸成爲許多


人關心的話題,因爲它代表了思想、情感、品位、境界。進入


收藏之門,便是走進了歷史的門檻,面對均已成爲歷史文化密


碼的藏品,你要解析它,你要厘清它,你要真正擁有它,你就


得調動自我全部的知識和能力,並架起悟性的橋梁


 


 


。如此,你


方能進入收藏的腹地,並“


因收藏而深諳歷史,觸摸歷史;


探求淵源而積澱知識,


形成現代與古代的交融,物質與精神的


交融,讓歷史變得觸可摸、觸手可得”,這是何等的造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