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千古風流人物 (8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各位研究出土玉器的同好.千萬要把握


東風知識+(挖掘曹操墓 上)


 4/2








15:0016:00東風知識+(挖掘曹操墓 上)


 


 東風知識+(挖掘曹操墓 下) 






15:0016:00東風知識+(挖掘曹操墓 下)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師已乘玉龍去.空留門徒深深憶.夜半人靜把書翻.耳提面命尤繞樑.


 


截錄文章.


{{{{已經過世多年的那志良老師:「拿去吧!沒關係的。」突然間,那句話又再度湧上心頭。


那老師過世前一年,身體已經很不好了,但此時依然任教於學校,傳授著一身對古代玉器的知識與經驗。那老師是道地的北平人,一口京片子,照理說口齒應該是很清晰才是,但其實他的鄉音很濃厚,講話常帶有當地的土話俚語,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委實是聽不太懂,有時一句話他得重複講個兩三次才能明瞭。


上課的地點不在學校裡,而是他的宿舍,就在外雙溪台北故宮展覽館右方的幾棟平房之中。這些平房都很老舊了,黑瓦屋頂的日式平房,每間屋子都有個小小的庭院,外面有著矮矮的綠籬圍牆,數十年的各式植栽花樹滿滿地填滿整個院落,綠蔭錯落地從窗外掩映,撒滿一地的斑駁樹影。


每個星期三下午我們都在這裡,從中午到傍晚,就在老先生的客廳授課。說授課這是學校的說法,其實應該說是聊天才是,天南地北的聊、閒話家常的講,講北平、講紫禁城、講乾清宮、講琉璃廠、講古玩店、講故宮搬遷、講宮女太監、講掌故軼聞。老先生從九歲就進了故宮,從拿個雞毛撢子負責撢灰的小書僮開始幹起,一直到晚年都未曾離開過這裡。


老先生是紫禁城當年移交給北洋政府後第一批進入故宮工作的老百姓。「老百姓!」這是老師自己的說法,因為對於有著朱紅色高牆圍繞的宮禁來說,牆裡牆外還真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好冷啊!…」這是老先生對紫禁城的回憶:「不准弄個懷爐,連暖爐都不准點。怕失火了!」


「凍得手指都僵了、都硬了。」


「每天回家都得弄盆熱水先把手暖和一下,要不然吃飯還捧不得碗、吃不了飯!」


我們最愛聽老先生說紫禁城掌故,對生長在台北的我們來說,還真是聞所未聞的奇遇。


「在午門外有北洋軍把守,進出的每個人都得搜身,上上下下仔細地搜。」


「怕有人偷東西!…」


「所以,早年在紫禁城工作的都沒有大姑娘、大閨女。」老先生笑瞇瞇地說:「她們哪禁得起啊!」


一身的老北平味、一肚皮的掌故故事。這是老先生客廳裡的午後!


那老師是玉器專家,學術地位崇高不用說,他對古玉器的鑑別已經到了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地位了。他說真的,沒人敢說假的,他說是好的,沒人敢說是壞的。


每天都有人捧著裝滿玉器的錦盒在他的宿舍門口鵠立,只專等著老先生出門時可以逮個空,讓他看上一眼。如果能夠承蒙老先生再美言幾句,那真是比任何的學術單位研究機構開立的保證書都更有用,因為這是經過那志良老師鑑定過的,這就夠了!一言九鼎不過如此,古玉收藏的泥雲之別,只在老先生的金口之中。但不速之客實在是太多了,實在是不勝其擾,不過老先生也不便就這樣趕人,所以老師要出門前總要我們先到門口探個風,看看有沒有人又堵在門口,出不了門!


不過,那老師卻很少跟我們講玉器。他常說玉器是用摸的,要上手才會知道!光是用講的,只看書上的印刷圖片,哪會知道真偽好壞?


所以抽屜裡滿滿地的都是玉器標本,用月餅盒子就這樣裝著。上課時攤滿滿桌的歷代古玉,有好的、有壞的,有完整的,有斷胳臂斷腿殘缺不全的。他要我們動手摸!用手指用手掌摩挲,貼在臉頰上感受。


沁色的粗糙、小裂縫的異音,闔闐玉的溫潤反光,翡翠的冰冷質感,田黃的微溫、壽山的硬核。這些都是基本功,而這靠的都是觸感,而不是眼睛的第一直覺印象。


很奇特的是,老先生雖然是古玉專家,但他似乎並不會特別珍惜他的收藏。我們幾個小蘿蔔頭看到這些應該是陳列在故宮展覽櫃裡的玉器時,不自覺地會流露出欣羨之情,而老先生總是會順口這樣說:「君子愛玉!君子愛玉!」


「拿去吧!沒關係的。」那老師常這樣說,我也不只一次聽到了。


我們哪敢啊!


姑且不論這些玉器本身的價值,光就它們是老師的收藏,我們也只能摸摸看看而已,有誰敢真就拿去啊!就算是老先生要給,也不敢要、不能拿。一點妄想之心都不能有,一絲絲企圖都不敢生。


一年後那老師去世,宿舍裡的午後閒聊也成了掌故故事。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日日、月月、年年,形以心役,案牘勞形。畢業這麼多年以後,我幾乎都已經都忘了這回事了!但不知為何,在返回台北的火車上,隨著火車的奔馳,看著窗外倏忽倒退的樹影,我突然想到那志良老師,那個午後的客廳與滿庭的綠蔭。


彷彿,又再聽到老先生笑瞇瞇地說了:「好冷啊!那年在紫禁城的冬天。」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和平獎獻六四亡靈 劉曉波哭了

歷史的傷口

 


 

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掩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而真理在心中,創痛在胸口,還要忍多久,還要沉默多久


如果熱淚可以洗淨塵埃,如果熱血可以換來自由


讓明天能記得今天的怒吼,讓世界都看到歷史的傷口


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掩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而真理在心中,創痛在胸口,還要忍多久,還要沉默多久


如果熱淚可以洗淨塵埃,如果熱血可以換來自由


讓明天能記得今天的怒吼,讓世界都看到歷史的傷口


啊……啊……


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掩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而真理在心中,創痛在胸口,還要忍多久,還要沉默多久


如果熱淚可以洗淨塵埃,如果熱血可以換來自由


讓明天能記得今天的怒吼,讓世界都看到歷史的……傷口


啊……啊……


啊……啊……啊……啊……啊……


啊……


 


    大陸六四天安門事件,讓台灣的民眾痛心疾首,而當時全國不知多少個學校皆輪流到中正紀念堂靜 坐,表示抗議!!!


和平獎獻六四亡靈 劉曉波哭了

更新日期:2010/10/11 09:35 陳 蓉

(法新社紐約10日電) 總部設於美國的國際人權組織「中國人權」(HRIC)今天表示,首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中國公民劉曉波要把這項殊榮獻給死於天安門事件中的「亡靈」。


HRIC 引述劉曉波妻子劉霞的話說,在得知獲獎消息後不久,她曾與劉曉波進行對話。


HRIC引述劉霞轉述劉曉波的話說:「這個獎要獻給六四亡靈。」 他所指的是1989年中國政府鎮壓學運人士。


聲明引述劉霞的話:「他說,因為他們擁有為和平、自由和民主犧牲生命的非暴力精神。」劉霞還 說,劉曉波說完後就哭了。


北京 天安門{哀悼6 4天安門前 為爭自由.民主而死在機關槍.坦克車下的中國知識份子)

2010/07/17 20:48

 


{哀悼6 4天安門前 為爭自由.民主而死在機關槍.坦克車下的中國知識份子}



 




{哀悼6 4天安門前 為爭自由.民主而死在機關槍.坦克車下的中國知識份子)



 還記得64 天安門 民運時.中間那照片還被紅漆潑灑.


可惡ㄉ專制共產黨.竟說沒有人在天安門前 傷亡.


快20年了.人民紀念碑前知青ㄉ烈魂 還再嘆息.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薄葬制度,從此確認


 




★ 曹休的小小銅印,非常「漢代」風!





  這是位於洛陽邙山的曹休墓發掘現場(5月12日攝)。新華社發(張曉理 攝)經專家考證,曹休墓內出土遺物的考古學年代與安陽發現的曹操墓同類器物接近,墓葬形制也與曹操墓相似。




這是曹休墓出土的淺碗和銅勺(5月14日攝)。新華社發(張曉理攝)



考古人員展示曹休墓出土的鎏金銅帶鉤(月14日攝)。新華社發(張曉理 攝)


曹休(?—228)字文烈,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的族子,被曹操視若親子,曾稱為「吾家千里駒也」。曹休經常跟隨曹操征伐,還統領過精銳的「虎豹騎」。劉備派將軍吳蘭屯下辯,曹休隨曹洪進兵徵討,名為參軍,實為主帥,在他的建議下,大敗蜀軍。

魏文帝時期,曹休升任領軍將軍,後又任鎮南將軍,接替夏侯惇駐守魏國東側,曾於洞浦大破吳將呂範,因功累遷征東將軍、征東大將軍、大司馬,一直鎮守揚州。曹休後被吳將周魴詐降誘他伐吳,結果被吳國名將陸遜殺得大敗,不久背生惡疽而死。




★雨季之前,為將軍搭起遮雨棚!



曹休墓墓室規模宏大。(編輯 部)


就在安陽西高穴曹操墓成為輿論焦點的時候,本刊之前曾關注的曹操族子曹休之墓洛陽出土此處再深入說明。河南省文物管理單位發布, 曹操族子曹休之墓,在河南洛陽孟津縣宋莊鄉三十里鋪村被發現,此墓位於邙山陵墓群大漢冢東漢帝陵陵園的東側,墓葬形制為東西向,由墓道、甬道、耳室、前 室、後室、北側室、南雙側室等部分組成。墓葬東西長50.6米,南北21.1米,深10.5米,墓內發現散亂人骨,經鑑定各為一男女。雖多次被盜,此墓仍 存許多珍貴文物,其中「曹休」銅印可證明主人身分。



「曹休」銅印及其印蛻。(編輯 部)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魏時期的著名武將,長期鎮守東南,負責對吳作戰,後被封為長平侯,官至大司馬,卒於公元228年,歷史評價 很高。根據發掘情況,該墓葬出土的特點是沒有封土,墓下有槽溝,這些都是曹魏時期墓葬的特點。該墓中最亮眼的發現,即是一枚篆書陰刻「曹休」二字、2厘米 見方的銅印,從這枚極具漢代風格影響的銅印,基本可判定此墓就是曹休墓。在該墓葬中,亦出土四繫罐、陶器、250公克蒜。


曹休墓與曹操墓,在墓制結構和出土器物上都存在著很多相同點,但亦有大小、格局等方面的差異,對於兩座墓葬的判斷研究有著相互印證的作用。 目前考古界發現的曹魏墓葬非常有限,曹操墓只能作為東漢墓葬的代表,而曹休墓的出現,恰好成為東漢和曹魏時期墓葬的分期尺規,至關重要。魏晉時期喪葬制度 的突出特點就是薄葬,這一制度起始於曹操,完善於曹丕。在曹休墓未出現前,由於沒有充足的證據,魏晉時期的薄葬制度歷來困擾著考古學界,此次曹休墓的出土 器物即印證此一制度。



進入夏天雨季後,為防止日曬雨淋對曹休墓造成破壞,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已為曹休墓搭起2,000多平方米的雨季防護棚,並邀請相關部門對 曹休墓進行規畫設計,預計未來這裡將




建起小型博物館,供民眾參觀。











曹休之墓:曾被誤認為東漢大墓



































在17日召開的河南省文物局邙山陵墓群考古新成果發布會上,與會專家確認位於洛陽邙山的一座大型墓葬為三國名將曹休之墓。經專家考証,曹休墓內出土遺 物的考古學年代與安陽發現的曹操墓同類器物接近,墓葬形制也與曹操墓相似。曹休墓的發掘具有異常重要的意義,其出土隨葬器物和墓葬形制為東漢和曹魏時期墓 葬的分期提供了標尺。

  曾被誤認為東漢大墓

  2009年初,國家東西運輸的大動脈連霍高速改擴建工程 開工,同年2月16日,配合連霍高速工程建設的考古調查勘測發掘工作也開始啟動,同年4月,考古隊在連霍高速洛陽服務區東側發現一座大型墓葬,這就是后來 被確認的曹休墓。

  負責發掘工作的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史家珍說,曹休墓被盜掘嚴重,其墓室及甬道上方共有6個盜洞,從唐宋時期到 近代,各不相同,各墓室均遭不同程度損壞,頂部多數地段坍塌,鋪地磚也被揭去,僅后室還有少量殘留。

  不僅如此,由於該墓位於東漢帝陵 陵園遺址內,很長一段時間裡,考古工作者一直認為這是一座東漢貴族的大型墓葬,直到一枚私人銅印的出現。

  史家珍說,墓中出土器物主要 有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等,而在墓后室北側出土的一枚銅印異常重要,這枚銅印為墓主私印,邊長約2厘米,瓦鈕,篆書白文“曹休”二字,這就提供了墓主 人身份的確切証據。另外,墓葬出土遺物的考古學年代及墓葬規格均與曹休身份相符,這就確定了該墓為曹休墓。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 研究員王明輝對墓中人骨的鑒定,初步判斷墓中有兩個個體,男性個體在50歲至60歲之間,生前 身高約171厘米,體格粗壯,女性個體40歲左右,該墓為合葬墓。

  演義中的龍套 正史中的棟梁

  雖 被曹操譽為“千裡駒”,但曹休在《三國演義》中卻“戲份”不多,是個不折不扣的龍套角色。不過,陳壽在《三國志》中卻為曹休立傳,花費了不少筆墨。

   歷史上曹休的地位到底如何?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李憑教授說,曹休是曹操族子,同曹操並無血緣關系,但曹休經歷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帝王,其一生 歷程和曹魏政權的發展密切相關,政治軍事地位非常高,在三國中的歷史地位舉足輕重。

  史書記載,三國初期,曹休從荊州投奔曹操,為曹操 器重,曾統領精銳虎豹騎做護衛工作。后來,曹操派曹洪攻打劉備手下將領吳蘭,但曹操卻對曹休說:“汝雖參軍,其實帥也。”曹洪聞聽此事,在進攻中就很聽從 曹休的意見,並最終大敗吳蘭。

  據李憑介紹,曹丕即位后,更是重用曹休,拜為征東大將軍,曹休也不負眾望,率領張遼等擊敗東吳大將呂 范。隨后,曹休官至揚州牧。

  至明帝時,曹休的地位達到頂峰。李憑說,明帝時,部署曹休鎮守東部,針對東吳,曹真鎮守西部,針對蜀國, 司馬懿部署在中部宛城,這樣安排,可以使曹休、曹真鉗制司馬懿,又能使司馬懿牽制曹休、曹真,是一箭雙雕之舉。

  后來,明帝攻打東吳, 命曹休和司馬懿兩路齊發,曹休中東吳周舫假降之計,兵敗而歸,回洛陽后,因憤懣導致癰疽復發而死。

  李憑說,曹休的死對曹魏政權是很大 損失,原來對內對外的政治格局被破壞,不久之后,曹真也病死了,原來曹魏政權對南方的攻勢至此變為守勢,直至司馬氏掌權之后才逐漸改變過來。

   類比曹操墓有異有同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和手下大將,其死亡日期同曹操僅相距8年,因此,曹休墓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不久前 在安陽發現的曹操墓,主持曹操墓考古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斌詳解了這兩座墓的異同。

  潘偉斌說,曹休墓代了曹魏時期喪葬制度的典型,曹魏的喪葬制度起源 於曹操的喪葬思想,兩者之間有承繼關系,共同點比較多。比如,曹操墓和曹休墓都是坐西向東,都偏南10度或20度,都是磚室結構墓,地表沒有封土,斜坡墓 道,墓道上寬下窄,成階梯狀,逐級內收,都有前后室和側室。

  兩者之間也有很多明顯的不同。潘偉斌說,曹休墓規格明顯低於曹操墓,曹操 墓比較規整,建造技術要求更高,墓室規模也明顯大於曹休墓,曹操墓從墓底到墓頂有6.5米,約三層樓高,曹休墓就沒那麼高﹔曹操墓有15米深,曹休墓也沒 那麼深。

  另外,曹操墓的4個側室分別位於前、后室兩旁,而曹休墓的4個側室則集中於前室,左右各兩個,曹休墓是磚鋪地,每塊磚長約 40厘米,曹操墓是大青石鋪地,長度在90厘米到130厘米之間,大而規整。

  曹操墓墓道兩邊有對稱的罄形坑,各有一排柱洞,曹操墓出 土的隨葬品比較多,曹休墓就相對少一些,曹操墓中出土的陶器還保留了東漢時期的特征,而曹休墓出土的則是魏晉時期典型器物,並且很多器物類型已經消失,曹 休墓中出土的鐵鏡也比曹操墓中出土的小。

  雖然規格低於曹操墓,但作為極少的有明確紀年和墓主人姓名記載的曹魏墓葬,曹休墓的發掘具有 異常重要的意義,其出土隨葬器物和墓葬形制為東漢和曹魏時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標尺。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說,曹休墓是目前為止發 現的曹魏時期確切年代最早、級別最高的墓葬,文獻明確記載曹休死於公元228年,這就定格了通過墓葬所反映出的公元228年時曹魏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成為人類歷史的 一個坐標點。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大搶救西漢竹書找到《老子》最完整古本

 


北 京大學今年初從海外搶救一批珍貴的西漢竹簡,總數達3,300多枚,是目前所見戰國秦漢古書類竹簡中數量最大、保存品質最好的一批。這些竹簡寬度約在 0.5至1.5厘米左右,長度從10多厘米到50多厘米不等,保存情況良好,表面一般呈褐色,質地硬實,字跡清晰,文字抄寫工整,有多種不同書風,在《日 書》(類似「黃曆」的占卜用書)等竹簡上還保存有朱紅色的界欄和圖畫,色彩鮮豔如新。這批漢簡目前由北大出土文獻研究所進行整理和研究,已可確定當中包含 有將近20種古代文獻。



專家正觀看北大搶救的珍貴西漢 竹書。(編輯部)


竹書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獻是《老子》,這是繼馬王堆帛書本、郭店楚簡本後出土的第三件《老子》古本,也是迄今保存最完 整的漢代古本。其殘缺部分僅占全書篇幅的1%,幾乎堪稱「完璧」。其中有「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分別對應今本〈德經〉和〈道經〉,這種命名方 式在《老子》古本中屬首次發現。由於其文字內容和篇章結構也與以往所見版本不同,對整理校勘《老子》亦極有幫助。


此外,還有秦朝丞相李斯編著的文字學著作《倉頡篇》。此書自宋代以後已經亡佚,近代以來出土的漢代簡牘中只保存了零星的片段。這次發現的竹 書《倉頡篇》保存了1,200多個完整的文字,其中大多數為首次發現,對於漢字發展史的研究是極為寶貴的資料。



竹書中尚有古代史書《趙正(政)書》,圍繞秦始皇之死和秦朝的滅亡,當中記述了秦始皇、胡亥、李斯、子嬰等人物的言論活動,其中還包括秦始 皇的臨終遺命和李斯的獄中上書。書中的部分段落還見於《史記》的〈蒙恬列傳〉、〈李斯列傳〉,說明此書很可能是司馬遷撰寫《史記》時的參考文獻之一,具有 很高的史料價值。另外還有記載180多個醫方的古醫書,內容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等,是繼馬王堆漢墓古醫書後,最豐富的出土中 醫文獻。因此,這批西漢竹書不論對研究先秦史、秦漢史、古代思想史、自然科學史等諸多領域,都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值得世人重視。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橫越撒哈拉沙漠7500公里,成功挑戰世界紀錄的體壇台灣之光──「林義傑」

 


自2008年「磁北極冒險挑戰賽」後就宣布封腳的林義傑,在什麼樣的契機下,他決定再度挑戰更高難度、全程超過9,000公里,要135到150天才能跑完全程的「絲路」?


一切的解答,都在《遠見雜誌》這篇文章裡,請網友接下去看。


擁抱絲路的大願〉林義傑帶隊


9000公里長征 華人企業家的集體壯舉2010/07 遠見雜誌 289期


文/王一芝


攝影/蘇義傑、林衍億


是什麼樣的大願,讓原本已經宣布封腳的超馬英雄林義傑決定重披戰袍?


他與前欣技副總張志龍合作的新創事業「探索.家」,發起「擁抱絲路」、挑戰9000公里馬拉松,希望感召更多青壯企業家為地球付出、為公益而跑,創造足以名留青史的壯舉。


林義傑與前欣技副總張志龍(右)合照


---幾乎所有人都聽過林義傑的故事。憑著超人般的意志力,瘦小黝黑的林義傑,展現巨大的生命韌性,挑戰非常人能達的惡劣環境,像是勇闖撒哈拉、穿越大戈壁、挑戰智利寒漠、遠征南極雪地、奮戰亞馬遜,成為台灣第一位被美國好萊塢拍成紀錄片的運動選手。


但鮮少人知道,25歲前的林義傑,在家人的反對之下,為了兼顧學業和長跑,只好半工半讀。為了籌措生活費和比賽經費,他開過計程車、曾是便利商店店員、在披薩店當小弟、在吧台做服務生,一天只睡三、四個鐘頭。


新體悟 做大極限馬拉松意義對林義傑而言,探險是在挑戰未知,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撒哈拉沙漠遇上25年來最大的沙漠風暴,在不見五指的黑夜橫度有食人魚、鱷魚的亞馬遜河,或是在南極時速100公里的風速下蹣跚前進。


在極地競賽中,他腦袋經常會湧現許多畫面,包括第一次牽媽媽的手,第一次上學時,媽媽送他的卡西歐(CASIO)手錶,或者是第一次談戀愛。林義傑坦承,跑馬拉松是一條孤寂的路,雙腳幾乎天天都在起水泡、抽筋中度過,身體的折磨不在話下,心理狀態的煎熬更是難以言喻,一旦撐過去,就是一種享受。


新任務 激活人們的探險基因雖然跑完北極後,已正式宣布「封腳」,不再參加向體能極限挑戰的超馬比賽,但從十歲開始就用腳闖天下的林義傑,不時仍會回憶起走遍世界極地角落時,環境給予他的教訓,「我必須再次深深擁抱這塊土地,」他決定再跑,但這一次,是為了土地而跑。


同時間,他心底也響起愈來愈清楚的聲音,與其做榮耀個人的探險,還不如帶其他人去看世界。就這樣,兩個生肖都屬龍的忘年之交,想法一拍即合,今年1月,張志龍跌破眾人眼鏡,毅然決然辭去當時職務,「探索.家」就這樣誕生了。


用意志力 挑戰不可能的1%明年1月開始,「探索.家」團隊將巡迴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台北、台中,替各地絲路大使們辦行前特訓,由擁有輝煌超馬戰績的林義傑親自下場指導,傳授體能加強及求生技巧,還有心理的準備措施。「最基本的是,如何讓不會跑的人,開始可以跑;原本就可以跑的人,如何跑得更輕鬆,」仍在健康管理公司任職,首先把運動專才融入健檢系統的林義傑說。


有個統計數字顯示,全世界只有1%的人有能力跑馬拉松。但林義傑可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不是體力做不到,而是意志力沒有準備好,「任何人都可以跑,只要有耐心和決心,」秉持這個信念的林義傑,明年6月將帶著所有不會跑、沒耐心跑的絲路大使們,挑戰生命中的不可能。


 


 


 


///////////////////////////////////////////////////////////////////////////////////









超馬林義傑 母親 馬來西亞所開的{月亮餐廳}







 









超馬林義傑 母親{照片中間} 馬來西亞所開的 {月亮餐廳}  大家都說{讚}.









超馬林義傑 母親馬來西亞 月亮餐廳 

這是我在馬來西亞吃過最有台味ㄉ餐廳.

 食材相當新鮮.現場烹煮. 香味四溢. 一上桌 大家口水直流.













 台灣ㄉ{八仙彩}  故鄉味十足.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鄴 城西南5平方公里踏勘:曹操墓的確認邏輯

李偉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遠征高句麗,路過鄴城時曾專門前往曹操墓祭奠,並親自寫下祭文一篇。這是歷史有記載的對曹操墓最後 一次高規格盛大祭奠。在祭文中,李世民肯定了曹操的雄才偉略,“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曹操的聲望在唐朝時達到了高峰。終唐一代,留下了大量關於拜祭曹操墓,以及關於西陵(高陵)、銅雀台的詩篇。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李世民、王勃還 是劉禹錫,前往祭奠吟詠之時,曹操墓的位置都是清晰而確定的。他們都沒有因為找不到陵寢遣懷而掃興。唐宰相李吉甫在他的重要地理著作《元和郡縣圖制》中, 更是直接指明了曹操墓的位置與距離——“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


  但是唐朝之後,曹操墓的位置隨著他的形象變化開始模糊起來。在忠君思想與正統教育的影響下,曹操的正面形象開始有了180度的轉彎,成為了虛 偽、奸詐的亂世奸雄。及至元末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更加誇張發揮了這種思想,將劉備樹為道德正統,曹操則為異端,這成為今天民間認識三國人物的藍本。 及至後來,曹操以白臉造型登上舞台,外表與內心完成統一,就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臉譜形象。


  形象轉變的同時,民間“七十二疑塚”的說法開始流傳,這也成為攻擊曹操狡詐多疑的物證。經民間訛傳與小說家的演繹,疑塚的位置逐漸有了鄴城、許 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個地方。


  於是曾經顯赫、清晰的曹操墓,失去了地理坐標,消失在漳河兩岸大量的古墓群中。另一方面,由於曹操實行薄葬,陵墓“不封不樹”,在遺囑中只說明 了相對方位(鄴之西崗,與西門豹祠相近),歷代文獻記載也非常簡略,這使得曹操陵墓的位置撲朔迷離起來。


  曹操陵墓究竟在那裡?裡面又埋藏了什麼?單純的好奇心與曹操複雜的歷史面目構成了探索樂趣的出發點。


  1000多年過去了,那些古老的地名由此再度活躍起來,這些位置仍舊需要仔細辨認和現場踏勘,卻饒有趣味,引發了我們對歷史地理的重新啟蒙。


  地理線索只是確認曹操墓的必要條件,而考古證據則是解開墓主人身份謎題的充分條件。2008年12月西高穴村漢墓開始挖掘,將曹操陵墓的尋找, 由猜想推進到實證。只有對一系列沉睡千年的文物完成縝密的考證,才能結合地理搜索完成判斷。如同玩一個拼圖遊戲,所有的模塊都應該準確無誤,而不能自相矛 盾。這是一個專業而複雜的過程,需要歷史、器物、文字、墓葬、民俗、化學等多方面專業知識才能完成,需要每個領域的權威專家共同進行判斷。


  地理線索與考古實證構成破解謎團的二重維度與邏輯線索,在這樣的雙重邏輯下,西高穴村的漢墓才被現今國內的大部分專家確認為曹操之墓。


  尋找曹操墓是一個冒險的歷程。穿過時空的變化,掃去歷史的封塵,地理與文物是不會說謊的。那麼被打開的墓葬能夠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曹操呢?-




尋 找曹操墓:從地理線索到考古實證

李偉 李晶晶
 

  在經歷了一年的挖掘後,河南安陽西高穴村的東漢大墓終於被認定為曹操之墓。由於「七十二疑塚」的民間傳說,長期以來,曹操陵墓成為一個有趣的 謎題。地理線索與考古實證構成破解謎團的二重維度。


  既然無法在墓中撿到曹操的身份證,那麼本質上,對曹操墓的確認就是一個複雜的推理故事。


  挖掘曹操墓


  在很長的時間裡,潘偉斌的內心充滿失望。


  作為考古隊的領隊,他在挖掘啟動前兩年,就判斷出這座西高穴村東漢大墓非同一般。但挖掘10個月後,卻並未找到有價值的文物。沒有證據之前,所 有的分析也只能是猜想。


  在某種意義上,考古有些像賭桌上的骰子遊戲,在沒有揭盅時,誰也無法斷定輸贏。


  潘偉斌是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他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系,多年在野外從事一線工作。最近5年,他一直在河南安陽市安豐鄉漳河南岸忙碌。南 水北調工程總干渠從安豐鄉的東部經過,考古隊也趕來進行搶救性的挖掘保護。他主持的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的挖掘,入選了2007年中國考古十大發現。


  2006年5月,安豐鄉黨委書記賈振林找到了在固岸村忙活的潘偉斌。賈振林告訴潘偉斌,西高穴村的一座古墓又被盜了,請潘偉斌過去看看。這座古 墓位於村子南部的高台上,近年來已經被盜了好幾次。每次被盜後,警察和村民都會把盜洞填上。


  盜洞位於後墓室,裡面堆了很高的淤土,所以並不是很深。潘偉斌和考古隊員從盜洞鑽進去初步勘查。他爬上來後,非常肯定地告訴賈振林,這是一座東 漢末期的大墓,至少是王侯級別,甚至可能是帝王級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初步判斷?第一,墓葬結構特殊、規模很大。第二,墓磚的規格厚重,是定制的。第三,因為盜洞已經拆過墓壁,根據墓壁建造的方 法,很像我們以前挖掘的漢墓。」潘偉斌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


  類似的墓葬他只在洛陽邙山上見過一處,那個墓葬也已被多次盜過,沒辦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


  這會是曹操的墓麼?「墓的級別在那兒放著呢,我當時推測很可能是曹操的。」2006年,潘偉斌說他第一次鑽進去後,就想到了那個死於近1800 年前的三國魏王。此前兩年,潘偉斌曾出版過一本學術書籍《魏晉南北朝隋陵》,專門研究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的皇帝陵墓。其中,他也對曹操的墓地進行了探討。 「我綜合了一些專家的意見和判斷,對於曹操墓的位置,我比較傾向於在漳河南岸的河南安豐鄉境內。」潘偉斌告訴本刊記者。


  但是潘偉斌說他並沒想急於打開這個封閉了近1800年的地下宮殿,而是建議對盜洞回填,希望當地政府與派出所能重點保護,安排日常的巡查。


  「我們的原則是就地保護,一般沒有特殊情況的話,不建議挖掘。」潘偉斌告訴本刊記者,「挖掘了以後,有些文物不見得能比放在原始位置保護得更 好。」近年來,河南考古隊的工作都是配合基礎建設進行搶救性挖掘,幾乎不主動挖掘,「除非萬不得已,再不挖掘,就被盜墓賊完全破壞了」。


  儘管沒有開始挖掘,但潘偉斌對墓主人的考證興趣依舊濃厚。2007年,他在台灣《故宮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曹操陵計日可待》。文章比 較系統地考證了曹操的生平、有關歷史傳說,以及最近的推理依據。


  但是由於所在位置比較偏僻,保護困難大,這座東漢大墓兩年來連續遭受盜擾。「有時候,盜洞被打開的時間都不知道,保護壓力很大。後來派出所破獲 了4起盜墓案,抓獲了38個盜墓賊,他們作案對象都是這個墓,警方還從盜墓賊手裡收繳了畫像石。」潘偉斌說,「我們認為,再不發掘的話,墓就要被徹底毀掉 了。」


  2008年11月,河南省文物局決定挖掘西高穴村東漢大墓。12月12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局組織省文物考古人員正式開始搶救性發掘。 當天還在墓穴前進行了簡單的發掘儀式。2009年4月,考古隊還請來專家,制定、論證最科學的挖掘方案。


  這座東漢大墓實際為兩座墓,被推測為曹操墓的是二號墓,規模更大,挖掘難度相對較小。主要的挖掘工作也是在二號墓展開。


  挖掘的進展並不快,工作量很大,考古隊員大量的時間都在挖掘墓道。斜坡墓道的深度近40米,寬9.8米,最深處達地下15米。設計者對於墓道的 安全措施考慮得非常周密,墓道全部用夯土層層夯築,被全部塞滿。墓門為一厚重石門,室門外砌了3道磚牆,總厚度達到1.2米。墓門非常堅固。


  「經過發掘墓道後我們發現,墓道兩壁逐級內收,一級級向下收縮,這說明墓規格非常高,而且能發現後來西晉墓的影子。所以這個墓應該是從東漢到魏 晉過渡時期的形制。」潘偉斌說。


  墓門被打開後,隨著挖掘深入,墓室規模逐漸顯露出來。墓平面為甲字形,坐西向東,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分為前後室和4個側室。墓前室高達6.5 米,後室為6.4米,相當於兩層樓房高。每個墓室都有兩個墓室,而且側室的規模也非常大,比潘偉斌此前挖過的任何一座漢墓的側室都大。而且,4個側室的形 式不一樣。前室的北側室形狀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其他3個側室都是南北向長方形。「4個側室全都有石門封閉,墓磚長55厘米,重約50斤,墓室頂用奇形磚, 所有的墓磚都是為這個墓專門燒造的。可見這個墓的建造和設計非常講究。」潘偉斌說。






尋 找曹操墓:從地理線索到考古實證

李偉 李晶晶
 

  但是潘偉斌的心裡仍舊感到發涼,他發現這座墓被盜擾了很多次,墓室已經被破壞,還能找到什麼呢?「墓的規格那麼高,形式那麼複雜,我的想法 是,不管是誰的墓,不管能否找到東西,我們也要把它清理出來,對墓葬訊息進行全面綜合瞭解,這些事情一定要做下來。這就是考古工作。至於到底墓主人是誰, 讓專家學者去判斷吧。」


  在沒有獲得發現之前,考古工作顯得單調枯燥,往往這個時期又相當漫長,希望與失望輪轉更替。但是不徹底挖下去,就永遠不會有謎底。


  墓室裡堆滿了淤土,足有3米多高,差不多佔了墓室高度的一半。這些淤土拜歷代盜墓賊所賜,他們打出盜洞後就把土推進墓內,既方便又不留痕跡。而 保護者,則又用泥土封住盜洞。打開、封堵、再被打開,墓室裡淤土就越積越多。


  考古隊必須把3米多高的淤土全部清理乾淨。那些一厘米一厘米小心清理下來的淤土也被仔細檢查,進行網篩、水淘,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待大半個墓 室已經清理出來,還是一無所獲。這時候,差不多10個月過去了。考古隊的工作似乎就是在挖土。


  直到2009年10月,考古隊在前室的前部找到了一塊頭骨。「頭骨證明這裡不是衣冠塚,不是空墓,而是真正有它的主人。」潘偉斌說。繼續清理後 陸續發現了一些陶器和鐵器。還發現了一件非常漂亮的鐵製鎧甲,因為鎧甲是魚鱗狀的,似乎應該有一個掛鐵甲的架子。接下來又發現了斷成幾節的寶劍還有小刀。 潘偉斌認為,兵器與鎧甲的出現,說明墓的主人應該是一名軍事統帥。


  進入到11月,考古隊又挖掘出了石牌,上面刻著「魏」字,或者半個「魏」字。後來挖掘出幾乎完整的石牌,「魏武王」幾個字全部出現了。在一層層 清理完後室的淤土後,逐漸挖掘出50多個石牌。這些石牌有些像博物館裡藏品的銘牌,上面寫著各種東西的名稱,似乎是應該掛在物品上。墓室中至少應該有一間 倉庫,儲存主人常用的東西。而且從牌子上看,應該有很多的兵器,這就更加證實了關於軍事統帥的身份推測。而作為陪葬品,這些兵器都可能是墓主人使用過的。


  「從石牌上看,這些兵器已經很全了,不光是大戟大刀短矛。」潘偉斌告訴本刊記者,「有人說,這是不是魏武王贈給墓主的?我覺得不可能,贈一件兩 件可以,但不可能贈這麼多。」


  2009年12月13日,在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關強的陪同下,由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漢魏史專家梁滿倉,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博士 王明輝,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長、考古與古文字學專家郝本性等十幾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悄悄抵達安陽。他們再次前往墓穴現場, 對已出土的文物進行反覆研究和論證,其後他們來到安陽賓館,閉門召開了「安陽縣西高穴東漢大墓發掘專家座談會」。經反覆論證,專家們最終認定安陽西高穴東 漢墓確為曹操墓。


  證據中,既包括文獻記載,也有文物證明,還有遺骨佐證。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了這個結果。


  事實上,對曹操墓的確認只是一系列考古工作的開端。與曹操墓緊鄰的一號墓還未完成挖掘,那個墓主人是誰?誰能夠有如此待遇與曹操抵足共眠?按照 曹操的《終令》,他的墓附近應該有大量文武百官的陪葬群墓,那麼附近一定會有個龐大的墓群,這些墓群能否找到?


  「一旦曹操墓確定後,陵區內包含的許多項目,比如香堂、祈殿、陪葬區,這些地方都需要確認,而陵園周圍界限在哪裡,也要調查瞭解。」潘偉斌說。


  面對全國蜂擁而至的媒體,潘偉斌並不願接受採訪。儘管他對曹操墓的尋找充滿了興趣,但他還是把自己定位為搜索者,而不是判斷者。「考古是一門嚴 謹的科學,你們應該多聽聽專家的分析。」他告訴本刊記者。


  如同一個案件中的不同分工,潘偉斌認為自己只是一名取證的警察,而非負責審判的法官。


  村莊裡的失落文明


  曹操墓在西高穴村外南側,再向南是一大片磚窯場,路兩側是深約2米的取土深坑。雖然這兩年,政府已經不再允許村內取土燒磚,但此前燒的紅磚還沒 有賣完,仍堆在窯坑裡。時至元旦,曹操墓的新聞吸引了不少遊客冒著嚴寒來看熱鬧,或開車或者結隊騎自行車,浩浩蕩蕩蜂擁而至。這個豫北偏僻的小村莊由此變 得十分熱鬧。


  曹操墓的保衛工作已由地方政府接管,有警察持槍在門口守護,必須有專門證件才能出入。但門口的空地上已經出現了第一個擺攤做旅遊生意的小販。他 賣的是書法作品,其中既包括曹操的《短歌行》,也有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 間。」


  準確地說,曹操墓的所在地西高穴村位於安陽市向西北行約20公里左右,漳河的南岸,北岸就是河北省邯鄲的磁縣。雖然與市區相去不遠,但很多安陽 本地人都對安豐鄉一臉茫然,更別說西高穴村了,107國道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安豐鄉指示牌。村長徐煥朝告訴我們,村子前這條柏油路還是2007年才修通 的,此前只能開拖拉機進出。






尋 找曹操墓:從地理線索到考古實證

李偉 李晶晶
 

  曹操墓所在位置是一塊村南的高台地,比村裡其他地方都高出至少兩三米,大概有20畝左右的面積。徐煥朝告訴我們,這20畝墓地曾由村裡11戶 人家分割耕種,「那裡很偏僻,平時都沒什麼人去的」。在村民眼中,那並不是一塊好地,地勢較高,很難灌溉。此外台地的三面都有溝壑,只有南面比較平坦,上 去幹活必須繞到南面。但這塊劣田,卻開始改變整個村莊的命運。


  西高穴村有2500多人,徐和許是村中兩大姓,村內平均每人能分到1.2畝地。村民外出務工多為跑卡車運輸,或開三輪摩托,人均收入2000多 元。漳河位於村子的北面,歷史上附近村子的飲水與灌溉都依賴漳河。戰國時,西門豹治理漳河所留下的遺跡現在還能看到,包括修砌河渠用的大青石,以及沉在淤 泥下6米處的水閘。至今村莊附近還能看到很多古老的灌溉水渠。「漳河的水量不穩定,時大時小,有時半夜水就突然漲起來了,非常容易鬧水患。以前清政府在這 一帶有驛站,由於漳河耽誤了行程,是不會治罪的。」徐煥朝說。


  由於西高穴村位於漳河的上游,河面比較窄,約400多米,老京漢鐵路和南北國道都繞一大圈子從這裡經過。直到1958年後,鐵路與公路才改為走 直線,通過現在的河南、河北的界橋——漳河大橋。目前村西側有一條兩米多寬的土路,向北直達漳河岸邊,就是當年老京漢鐵路鋪軌處。1958年上游岳城水庫 竣工後,漳河的水就越來越少了,最近十幾年已經斷流。附近村莊的農業灌溉都依靠打井引水。


  漳河是古鄴城的母親河,滋養著兩岸古老的農業文明。古鄴城遺址「三台」距離此處的直線距離只有15公里左右。


  今年71歲的許作民老先生告訴我們,西高穴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而有意思的是,安陽當地很多村子的名字在宋朝《相州志》中都有全面 而準確的記載,至今變化不大,有的只是音同字不同。


  許作民退休前為安陽市地名辦公室主任,是《中國地名大辭典·河南卷》的編寫者之一。「這裡地理記錄的翔實程度,在全國都極其罕見。」許作民說。 從這個意義上看,安豐鄉地區不僅曾是歷史繁華處,歷史文脈傳承有序,而且地方管理非常細緻。


  安陽地區本來就是商朝的中心,而戰國以後,囊括安陽北部地區的古鄴城,是在這塊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是自三國曹魏起到隋約 400年間,後趙、冉魏、前魏、東魏、北齊等割據王朝的都城。


  這一帶首尾相連的普通村莊與1000多年前的輝煌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觸目可及的古墓與文物。


  「曹操墓西200多米,有一條土溝,叫塚子溝,溝邊兩側就曾有很多古墓。」徐煥朝說。與墓有關的地名還包括小塚溝、塚古凸等。2005年河南省 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安豐鄉固岸村古墓群進行發掘,3年中一共清理出300多個墓葬,以北朝晚期的東魏、北齊為最多。


  對於村民們來說,散落在田間地頭的秦磚漢瓦、陶片古錢曾經俯拾皆是,習以為常。犁地後或者下雨後都能露出很多。在採訪期間,我們在河灘上也撿到 了幾個帶花紋的陶片,後被專家鑒定為商朝早期物件碎片。


  上世紀70年代,安豐鄉在西高穴村開了一家窯廠燒磚。但是磚的價格卻始終賣不上去,每塊要便宜幾分錢。「主要原因在於土中的雜質太多,挖出的泥 土摻雜了大量的陶片、磚瓦。所以燒的磚也就不好了。」徐煥朝說。


  西高穴村向西不到1公里是漁洋村。64歲的村會計龍振山是附近的一個著名人物,人稱「土博士」。曹操墓發現後,來他家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他們都 走進龍振山家那間20多平方米的西廂房,觀賞新石器的卜骨和陶片、商代的陶鬲、戰國的鼎壺、漢代的耳杯、東魏的瓦片,到清代的小盤、明代的青花、宋代的瓷 片、北齊的泥像。房子的門口掛了個牌子,上面寫著「安豐鄉漁洋文化遺產文物保護所」。這1000多件展品,都是龍振山30多年來從田間地頭撿回來的。


  1974年,漁洋村打算建一個蘋果園,龍振山在挖樹坑的時候挖出了一些陶坯。他很好奇,就找到安陽博物館進行鑒定。「館長告訴我,這是商代早期 的,叫我注意收集。」龍振山說。此後,他開始迷上文物收藏。


  1987年4月,龍振山在村西溝北岸發現一商代古墓,雖然已經坍塌,但屍體頭部前的陶鬲依然保存完好,陶鬲內裝有一獸骨,骨上還鑽有一孔,經考 察推論這是一貧民墓。另外還發現14枚表面光滑細膩的乳白色貝幣,這些圓鼓形的海貝背部均有小孔和圓孔。考慮到貝幣曾是我國早期貨幣之一,商代甲骨文中也 有賜貝的記載,尤其是延續到我國現在的文字中,凡和貨幣有關的文字,大多有貝字旁,這更加吸引了龍振山研究早期商代歷史的興趣。


  年復一年,日積月累,龍振山依靠村民的捐贈、地面採集、大雨沖刷暴露、群眾平整土地扔棄,以及從垃圾中撿拾等方法收藏了各個時期的文物多達 3000多件,從中選出1000多件在自家西廂房免費展覽。


  2003年,龍振山在《華夏考古》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論文。這是他最得意的成果。龍振山通過對剛剛出土的《魯潛墓誌》的分析,斷定曹操墓 應該就在西高穴村附近。這篇文章最早完成於1999年,但由於他是個農民,一直沒有受到雜誌的重視。修改了30多遍後,才得以發表。他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說 對曹操墓位置的人。


尋 找曹操墓:從地理線索到考古實證

李偉 李晶晶
 

  高陵何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靈柩運回鄴城,二月安葬。關於安葬的位置,《三國誌》是這樣記載的:「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 十六。……二月丁卯,葬高陵。」高陵也就是曹操在《終令》和《遺令》中提到的西陵。歷史文獻除了對其葬於高陵外,其他記載都非常簡略。


  那麼高陵究竟應該在哪裡?這是所有曹操墓搜尋者必須回答的問題。


  上世紀80年代,許作民也想搞清楚這個問題。當時他在安陽縣地名辦公室工作,正在進行全國地名普查,並準備參加編寫《中國地名大辭典·河南 卷》。他想知道歷史上「高陵」的具體位置,並為此查閱了大量資料,進行實地走訪。


  「曹操墓的位置有諸多傳說,各種文章考證結論各異,這使得他的埋葬地越來越撲朔迷離。不過只要認真閱歷史文獻,仔細分析,還是能看出曹操陵墓的 大致方位,也就是高陵的位置。」許作民說。


  曹操生前所頒布的「遺囑」——《終令》和《遺令》——是墓地尋找的出發點。


  公元218年,曹操頒布《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 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在這條遺囑中,曹操把自己的墓地設在西門豹祠以西的高地上,土地貧瘠,既不封土也不種樹,甚至不留地上建築,而且地勢開闊,可以劃出陪葬區,容 納大臣們的陪陵。


  兩年後,曹操死於洛陽,臨死前又頒布《遺令》:「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還進一步交代家人:「汝等時時登銅 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也就是西陵。高陵就是「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


  曹操死後確實葬到了鄴地,這一點遵照了他的遺令。「不僅在《三國誌·魏志·武帝紀》有記載,《三國誌·魏志·賈逵傳》、同書的《夏侯尚傳》以及 《晉書·宣帝紀》中的記載都一致。」許作民說。


  而另一方面,曹操的葬禮是公開而盛大的。「所以並不存在設立七十二疑塚的可能。」潘偉斌說,「曹操的安葬是一件轟動天下的事情,當時後漢王朝的 各諸侯國、友好國家甚至對手都派來了使者進行弔唁,不可能秘密進行。」關於出殯時的情景,魏文帝曹丕在其《為武帝哀策》中有生動的描寫,曹操的喪事是按照 當時喪葬制度嚴格執行的,採用了高搭靈棚、齊整的禮儀;出殯時更是在喪車上裝飾羽葆,前排有送葬的節、輓歌、鼓吹、幢、麾、曲蓋、手持儀仗的武士,組成浩 浩蕩蕩的送葬隊伍。


  曹操確實葬在了高陵,而且高陵應該位於鄴城銅雀台的西面高岡上了,並且不會太遠,因為曹操希望銅雀台是他的祭臺、享殿和紀念館。


  現在京珠高速公路的東側,河北邯鄲市臨漳縣鄴鎮北面的三台遺址,就是當年鄴城銅雀台,這一點並無異議。高陵肯定在鄴城銅雀台以西,也無異議。但 是「西」則是一個大致方位,包括西北、正西和西南三個方向,那麼高陵應該在哪個方向上?


  許作民告訴我們,最早提到高陵的是在晉文學家左思的《魏都賦》中「墨井鹽池,玄滋素液」的註釋,晉張載為「墨井」(煤礦)作注說:「鄴西、高陵 西、伯陽城西有墨井,深八丈。」由此可以知道高陵在鄴西、伯陽城之東。


  伯陽城是戰國時魏國的邊邑,《史記》中曾有記載。戰國時期,趙國和魏國在豫北冀南是以漳河為界的,魏國在漳河之南,那麼伯陽城也應該在漳河之南 了。現在漳河南岸有清流村(原為安陽縣屬地,1953年劃歸河北磁縣),在原村(現村向南遷移了1公里)之西曾存在伯陽城遺址,今已被岳城水庫淹沒。村民 言傳該村有「白羊城、黑狗寨」,這白羊城就是被岳城水庫淹沒的伯陽城。


  「如果伯陽城在漳河之南,按照推理,高陵也應該在漳河之南,也就是現在的安陽縣境內了,決不會是在臨漳縣,也不會是在漳河之北的磁縣。」許作民 說。


  按照許作民的考證,歷史上漳河的流向是從西南向東北流的,而不是現在西向東流。「古時,漳河經過現在的漳河大橋的地方,就開始轉向東北。」許作 民說。曹操時代的鄴城也該是在漳河南岸。漳河歷史上多次改道,最後一次改道是在清乾隆五十四年,形成了現在的流向。


  如果按照張載的註釋分析,高陵位於漳河以南,那麼它應該在鄴城西南方向。


  唐朝以前,所有對於曹操陵墓的敘述只有相對位置,而在唐朝典籍中首次出現了量化的位置。唐朝宰相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縣圖制》給出了答案。《元 和郡縣圖志》在魏晉以來的總地誌中,不但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是一份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書籍。


  《元和郡縣圖志》提到相州鄴縣時說:「故鄴城,縣東五十步。」也就是說,唐代的鄴縣在故鄴城(曹魏鄴城,北周焚燬)西50步的地方。這是個很短 的距離。《元和郡縣圖志》還說,「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在這裡,明確點出了曹操的「西陵」在鄴縣西30里方位。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鄴 城西南5平方公里踏勘:曹操墓的確認邏輯

李偉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遠征高句麗,路過鄴城時曾專門前往曹操墓祭奠,並親自寫下祭文一篇。這是歷史有記載的對曹操墓最後 一次高規格盛大祭奠。在祭文中,李世民肯定了曹操的雄才偉略,“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曹操的聲望在唐朝時達到了高峰。終唐一代,留下了大量關於拜祭曹操墓,以及關於西陵(高陵)、銅雀台的詩篇。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李世民、王勃還 是劉禹錫,前往祭奠吟詠之時,曹操墓的位置都是清晰而確定的。他們都沒有因為找不到陵寢遣懷而掃興。唐宰相李吉甫在他的重要地理著作《元和郡縣圖制》中, 更是直接指明了曹操墓的位置與距離——“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




尋 找曹操墓:從地理線索到考古實證

李偉 李晶晶
 


  許作民認為,《元和郡縣圖志》所說的鄴縣西,不是正西,更不是西北,只能是西南。因為在《元和郡縣圖志》中,還曾提到過磁州滏陽縣,即今磁 縣,其境域處於漳河之北。在唐時鄴縣的正西和正北,就到了磁州滏陽縣境內了,超出了鄴縣管轄的範圍。也就是說,曹操墓不可能在現在漳河以北的磁縣境內。


  而另一方面,唐代的大量碑刻和墓誌銘表明,西南30里區域,即現在安陽西北部屬於唐朝時的鄴縣。在唐朝開元三年有《相州鄴縣天城山修定寺之 碑》,開元七年有《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陽縣西北的清涼山東側的修定寺,說明鄴縣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達了今天的清涼山(古代叫天城 山)。清涼山位於現在安陽最西的磊口鄉。


  許作民的曹操陵墓在鄴西南的推斷最終被元代納新的《河朔訪古記》所證實。該書中提到曹操墓時說:「魏武帝高平陵在鄴鎮西南三十里,周回二百七十 步,高一丈六尺。」又說:「十二月,余登銅雀台,西望荒郊煙樹,永寧寺僧指示余曰:『此曹公西陵也』。」這裡所說的鄴鎮是指北宋熙寧五年廢鄴縣後的鄴縣故 城,仍在鄴城西50步的地方。


  許作民認為,綜合前面的考證應該可以初步劃出高陵的區域——鄴城(先三台遺址)西南30里,漳河南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圓規,以三台遺址為 中心,以30里為半徑,在漳河那畫一條線,安豐鄉的西高穴村、東高穴村、漁洋村都在這條弧線的附近。


  「現在西高穴村曹操墓的位置,距離古鄴城的直線距離為28.3里。」潘偉斌對我們說。


  為了驗證實際距離,許作民搬出了一卷印有絕密字樣、1975年發佈的軍事地圖。從中挑出安陽北部的一張,用一把直尺測量,每厘米代表一華裡。直 尺的粗讀數據為27~28厘米,也即意味著兩地相距27~28華裡。這與潘偉斌的數據相似,並與《元和郡縣圖制》的記載十分接近。


  從這個角度看,西高穴村墓地位置符合高陵的條件。


  坐標定位


  如果說,鄴城西南30里的說法為尋找曹操墓提供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那麼在曹操《遺令》中反覆提到的西門豹祠則具有坐標價值。一旦確定了西門 豹祠的位置,那麼搜索的範圍就會大大縮小。


  戰國時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今天的西門豹祠遺址也非常好找。從107國道經漳河大橋南下進入河南,不到1公里,就能看到景點指示路 牌。在安陽豐樂鎮東北豐東,京廣鐵路與107國道之間有一個1米多高的土台,曾經規模宏大的西門豹祠遺址就建在這個土台上。


  1924年,這座西門豹祠毀於直奉戰爭,僅存宋、明、清、民國的4塊石碑。後來地方政府為了加以保護,建造了一座碑樓,將4座石碑砌到一起。這 是目前唯一能夠看到的遺跡。


  土台的面積有兩三畝地大小,孤零零的碑樓面對著呼嘯而過的火車。雖然西門豹祠已毀,但香火並沒有斷絕,附近的村民仍舊堅持著對這位2000多年 前的父母官的敬仰與祭祀。


  他們在碑樓後面,建起了幾座一人多高的棚屋,棚屋中擺放了供奉的牌位。居中那間供奉西門豹,其他棚屋則被玉皇大帝、南海觀音、土地公公、泰山姥 姥等佔據。西門豹的待遇最高,村民們用黃粉筆在牆上畫了他的形象,代替塑像。因陋就簡,但不失虔誠。而其他諸神則只分到了一個簡單的木質牌位。


  實際上,這些簡陋的棚屋本來只是過渡場所。碑樓東側20多米,靠近107國道的地方,村民們集資為西門豹建造了一座新祠。但由於經費匱乏,這座 看起來為兩層的建築成了一座爛尾樓。從已建成的形態看,新的祠堂兼有希臘神廟的恢弘風格,祠堂為正方形,外側設有門廊,每一側都有6根高大的廊柱。


  西門豹祠西南有一座大夫村。曾有人懷疑,這個村子是西門大夫祠堂祭祀者的聚居地。不過許作民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安陽本地村莊多以姓來命名, 「大夫」就是個古老的複姓。


  但是,安陽、邯鄲兩地居民對於西門豹的祭祀從未間斷,並將其稱為「豹神」。而且千餘年來,古鄴地的區域內多處都修有西門豹祠。從目前掌握的資料 看,至少有四五座。除了前述豐樂鎮的西門豹祠外,還有臨漳縣仁壽村、臨漳縣城以及元城的西門豹祠。


  那麼曹操當初《遺令》所指的西門豹祠究竟是哪一座?


  從目前已知的實物文獻看,安樂鎮這座西門豹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後趙建武六年(公元340年),此時距離曹操去世只有120年。當時興建的奠基石 已經找到。但由於歷史上西門豹祠曾多次毀壞後又重建,那麼公元340年的興建,可能也只是眾多重建的一次,而非新建。


  「能夠提供豐樂鎮西門豹祠創建年代的文獻,目前只有《水經注》。」許作民告訴我們。按照《水經注》的記載,漳河在經過武城(現磁縣講武城)時是 東西流向,武城在漳河的北岸,漳河水從西門豹祠的北面流過,它應該位於武城的東南方向,其東北方向是閱馬台。漳河在經過閱馬台後不久即改為南北流向,過鄴 城西,經過鄴城西北的紫陌。


  根據這樣的位置關係判斷,《水經注》中所記載的西門豹祠只有可能是豐樂鎮的這處。《水經注》中所引用了曹丕《述徵賦》中的「羨西門之嘉跡,忽遙 睇其靈宇」,「那麼曹丕在東漢末年所看到的西門豹祠也肯定就是豐樂鎮的西門豹祠」。許作民說。




 


尋 找曹操墓:從地理線索到考古實證

李偉 李晶晶
轉寄 列印

  而這個關鍵地標,也恰好符合了《元和郡縣圖志》的描述,「縣西十五里」。如果此西門豹祠確為曹操立遺囑所提到的地標,那麼他陵墓的範圍則縮小 到了漳河以南、豐樂鎮以西的地帶。


  除了西門豹祠外,另一個重要關鍵地標則為魯潛墓誌的出土地。這塊墓誌一下子把包圍圈縮小到了方圓一兩公里的範圍內。這塊墓誌就出土於西高穴村西 北角的磚窯廠,距離曹操墓的距離為1.2公里左右。


  村民徐玉超的家就在西高穴村的南口。新年前後,他的家每天擠滿了記者。12年前,魯潛墓誌就是被他挖出來的。


  從1991年開始,徐玉超和妻子承包了村子西北的一塊無法耕種的台地,用來取土燒磚。他向我們回憶說,1998年4月的一個傍晚,為了第二天制 磚坯用土,就在起土的陡坡上放了一個土炮,把土炸松。當徐玉超用鐵棍向下撬土塊時,發現距離地面一二米的坡上有一個石板埋在土裡。他把石板撿了出來,擦掉 泥沙,發現上面有字,就把石板帶回了家裡,20多天後交給了文物工作隊。


  魯潛是趙大僕卿都尉,正三品官員,屬於朝廷的重臣級別,他死於公元345年(後趙建武十一年),比曹操晚125年。這塊墓誌為青石質料,長30 厘米,寬20厘米。墓誌文字為14行,120字,字跡清晰,字型為工筆隸書,筆法純熟,清秀俊逸。


  令人震驚的是,簡短志文提到了魯潛墓距曹操陵墓的方位與距離:「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 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很顯然,魯潛墓選擇了高決橋和魏武帝陵園兩個實體建築作為參照物。高決橋的位置目前還無法考證。但最直接的判斷,曹操陵園應該在魯潛墓東南不遠 處。後趙時期,一步為5尺,每尺約相當於現在的24.5厘米。簡單換算,從魯潛墓的「明堂」向南走約306米,再向東走約53米就能到達曹操陵園的西北 角。儘管曹操陵園和曹操墓地未必在一個地方,但位置不會相差太遠。


  潘偉斌認為,這個墓誌至少提供了這些訊息:曹操陵墓的位置應該在漳河南岸,魯潛墓的東南;高陵應該設有陵園,而且相當大,周圍應有護城河或圍牆 之類標誌範圍。陵墓之上、陵園之內應有享堂之類的建築,也許由於曹丕的毀壞,在當時已經不存在,但是至少其地基遺址應當還存在,而且在後趙時期還相當清 楚。


  2006年到2007年,潘偉斌曾對魯潛墓誌出土周圍進行過考古調查。他發現這裡地勢西高東低,在位於西高穴村500米,距魯潛墓誌出土地東南 約80米處有一高台地。高地向東南約300多米的地面上,曾發現有大量東漢時期的大型板瓦和宮殿建築門上的銅泡釘,證明這裡在東漢晚期曾有宮殿式的建築, 也許這裡就是墓誌中所記載的「明堂」。


  遺憾的是,至今魯潛墓並沒有被找到。也許在村民取土燒磚時被毀掉,也許還在地下,而墓誌被盜墓賊取出後遺棄。但曹操墓的地理線索已經被縮小到了 西高穴村附近。


  解讀考古證據


  地理線索只是確認曹操墓的必要條件,而考古證據則是解開墓主人身份謎題的充分條件。


  目前被確認為曹操墓的2號主墓,已處於清掃掃尾階段,不太可能再有新發現。在近一年的發掘時間內,考古隊先後從墓穴中發掘出了250多件文物, 包括鐵甲、鐵劍、水晶珠、瑪瑙珠、石圭、石璧、刻銘石牌等,確認墓主人身份的最直接依據便是墓葬中帶有文字的文物。當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墓主身份的確認就是 根據出土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此次曹操高陵能夠在短期內確認,與刻銘石牌的發現密不可分。


  「我們最先發現了『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那塊石牌,當時先是出來小石牌,上面露出半個魏字,逐漸往下清理,魏武王幾個字全出來了。」潘偉斌回 憶道,「這是7塊圭形石牌中最為完整的。上面附著的泥土我們沒有清洗掉,特意留下來,準備以後展出時,能讓大家能有最直觀的感受。」


  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前所長劉慶柱看來,這些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是證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最為確切的證據。據《三國誌·魏 書·武帝紀》記載:曹操,生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後晉爵為「魏王」。死後「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之子曹丕稱帝后,追其父為「武皇帝」, 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出土刻銘石牌稱「魏武王」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圭形石牌上的『魏武王常所用』恰恰印證了曹操的《遺令》。」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韓國河對本刊分析,曹操主張薄葬,臨終前留下《遺令》:「殮 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8件石牌都刻有「魏武王常所用」,「常所用」就是曹操平時所用之物,「殮以時服」就是入殮時穿平時的衣服。曹丕在入殮父親 時,完全遵照了遺令,隨葬了曹操平時所用的大刀、大戟等兵器和隨身飾物,並特製了圭形石牌,其他任何一個帝王墓中沒有「常所用」這種說法,文獻上也找不出 有人用過這種說法。這也印證了曹操主張薄葬的要求。


  雖然是薄葬,但墓制規格相當高,甲字型大墓,前堂後室,各有兩個耳室,墓室四面穹窿,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 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墓室最深處距地表16米,屬典型的深埋墓葬。整個墓室所用的磚石為4種特製的磚石,而且在墓室周圍和室內均未發現一塊 多餘的磚石,數量精確,做工精準。專家推斷,該墓室是建造前經過長時間的計劃、設計的特製墓室。


  在挖掘中出土長28.9厘米,寬7.4厘米的石圭,有專家認為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圭。潘偉斌說:「在東漢時期,在這個地方除了魏武王曹操外,沒 有其他王侯墓葬,其他人沒有資格享用如此巨大的石圭。」然而王侯一般用玉圭,為何在曹操的高陵裡卻出土的是石圭?潘偉斌認為,這證明了曹操的薄葬思想是真 實的,曹操臨終時曾有遺令「無藏金玉珍寶」,因此他所使用的禮器如圭、璧均以石質圭、璧代替了。這件石圭顯然是在曹操死後專門為葬禮設計和打造的,這恰恰 符合曹操的身份和他的薄葬思想。


  「就魏晉而言,薄葬的特點,一是短喪,二是不封不樹,三是明器減少。」韓國河告訴本刊,「這三點在曹操高陵墓上都有體現。」所謂短喪,就是縮短 服喪期限,魏晉時,多短至3日,甚至有「朝死夕葬」的例子。不封不樹就是盡量減少地面建築,秦漢時盛行的龐大陵園、神道、寢殿、樹木,甚至封土等都被禁止 了,從表面很難看出陵墓所在。明器減少後,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就很少發現金屬珠玉等隨葬品了。不過,魏晉時期的薄葬制度並不徹底,三國時期,曹魏多講薄 葬,吳蜀就較少涉及,到了兩晉時期,京畿地區多講究薄葬,邊遠地區就較少涉及,並且從曹魏到西晉再到東晉,薄葬逐步減弱,厚葬逐步回升,及至隋唐時,厚葬 就再度風行了。


  隨著挖掘繼續,驚喜再次出現。在挖掘到後室的時候,潘偉斌清理完表層的泥土後,出現了一些呈梯字形、穿孔的刻銘石牌。「這些石牌上面的文字記錄 了陪葬品的名稱和數量,其實說白了側室就是倉庫,這些石牌就是起記錄作用。」潘偉斌說,這些石牌考古上叫「遣冊」,是古人在喪葬活動中用來記錄隨葬物品的 清冊,春秋戰國大墓中就出土了很多。不過以往所見遣冊多為竹木做成。這類形制、質地的應為首次考古發現,也基本未見於傳世品之中。


  「除挖掘出土的這些石牌外,警方從盜墓分子手裡追繳回另外兩件重要的文物。」潘偉斌說,「一個是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的石牌,還有一件 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的石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長郝本性曾將追繳回的這兩件文物與出土文物進行過對比。「我看過,它們在字型、材質上一模一樣。並不像一些人所說的, 可能造假。」郝本性很肯定地說,「石牌刻銘文字的字型均為東漢後期流行的隸書字型,俗稱『八分』,由早期漢隸演化而來。並非像有些人說的楷書。因此,大墓 出土、徵集刻銘石牌及『慰項石』等文字材料文物,包括刻有官稱的畫像石,從漢字書體特徵、銘文體例的角度分析,其年代定在東漢後期至魏晉時期沒有疑問。再 從這些文物的形制、製法觀察,尤其是從銘刻隨葬用品名稱所見內容的角度分析,絕無一般現代人可以偽造的可能。『慰項石』不是通俗用語,包括那些銘牌上的許 多文字,很多文字連專家都感到古拙拗口,造假者又怎麼可能懂呢?」郝本性拿出了一本翻印有當時標準字型的《熹平石經》,讓本刊記者與照片上刻銘石牌進行比 較。


  最早讓潘偉斌確定這極有可能是曹操墓,而非衣冠塚,是在2009年10月底的時候,在前室門邊發現頭骨。但這個最早令他和大家興奮的事情,到了 後期開始困擾他們,因為遲遲不見其他遺骨。直至12月27日北京新聞發佈會召開後的一天,墓葬進入清掃階段,才發現了散落在墓室各個角落裡的遺骨。


  「這肯定是盜掘後的結果,至於什麼骨骸是盜墓賊留下的,完全是無稽之談。」劉慶柱對於現在廣泛提出的用DNA的方法偵測,分析認為:「進行 DNA比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DNA樣本極容易受到污染,而且DNA會隨著時間逐漸分解,DNA取樣是有要求的,現在要跟曹操家族成員作比對,那只能找曹 操的母系這一支,但是安徽亳州曹氏家族墓裡出土的骨骸大多是父系的,這個事情有難度。」


  遺骨挖掘完後的初步鑒定,屬於一男二女3個個體。男性的頭骨比較粗大,顱骨壁厚,結節發達;女性的頭骨比較小,外部比較光滑。鑒定年齡主要靠牙 齒磨損和顱骨縫的縫合程度。經鑒定,男性在60歲左右,女性一個20歲至25歲,一個50歲左右。論證組的專家表示,在沒有見到更多可靠史料的情況下,年 齡大的遺體為卞王后的可能性比較大,20多歲的女子身份卻不好認定,也可能是卞後的侍女。古代侍僕為了對主人表示忠誠,也有自願同死的,種種疑問只有等待 進一步的論證後才能確定。■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和寶船巨艦 大陸考古專家證實係金ㄟ!

更新日期:2010/07/24 10:53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南京牛首山南麓之前發現一座明朝貴族墓,經由專家鑑定,墓主人為七下西洋的鄭和副使、明都知監太監洪保。目前正在對洪保墓進行挖掘研究的南京市博 物館考古專家王志高表示,從墓中出土的墓誌來看,史料記載的寶船巨艦是真的存在。


根據史料,鄭和寶船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中者長 37丈,闊15丈。體勢巍然,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王志高接受《中新社》訪問時說,學術界一直認為現留存的文獻中對鄭和寶船體量記載不實,認為 中國古人不可能造出那麼大的船,但這次墓誌中記載的寶船體量與文獻中基本一致,這就證明了文獻記載的可信度。


6月18日,南京牛首山南麓的 祖堂山一處工地,一台挖土機在施工時,輕輕一抓,一座氣勢恢宏的明代中早期大墓露出地表。隨後,南京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介入調查,於墓道中緊靠封門牆上部出 土墓誌確定,墓主人為洪保。王志高介紹,洪保是雲南太和縣人,與鄭和是老鄉,在船隊中的地位很高,官職為明都知監太監。


時至今日,洪保墓的 考古挖掘已漸近尾聲。王志高指出,雖然墓已被盜過,而且在南京酸性土壤的腐蝕下,墓中已不見棺材和屍骨,但在一個多月的挖掘中仍然有不小的收穫,特別是對 出土的墓誌的釋讀,為鄭和下西洋船隊留給學術界的一些爭議給出了結論。他說,墓誌對鄭和下西洋的一些事情記載的非常詳細,不僅有鄭和下西洋時出使國家的先 後順序,而且還透露了一些航海圖的內容。


據悉,英國皇家海軍中校孟席斯曾以大量證據試圖表明,首次到達美洲的不是哥倫布而是鄭和。不過,王志高說:「據洪保墓誌的記 載來看,這一觀點並不成立。鄭和的船隊沒有到過美洲和澳洲。」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翡翠珠



出土鐵鏡


 




千年寶劍


 



 




  昨日記者獲得獨家信息:曹操高陵1號墓共100平方米,鐵制佩劍發掘自墓道邊,保存完整,甚為罕見﹔2號曹操墓發掘出的翡翠珠,為曹操下葬時嘴含,為稀世珍寶,有專家估價上千萬元。

  目前,當地派出所已經從盜墓賊手中繳獲兩塊曹操墓畫像石,石棺床已經有了破案線索。

  千年寶劍

  本報記者曾於2009年底和2010年初兩次進入曹操墓,發現墓室有前后室和四個側室,相當於現在的“四室兩廳”,牆磚呈深藍色,並鋪有正方形的地磚。此墓曾被盜墓賊多次光顧,墓門被砸爛,墓頂有兩個盜洞。盡管如此,考古人員還是發掘出近300件器物,以及被當作曹操墓最重要証據的刻銘石牌。

  那麼,與之緊鄰的1號陪葬墓有沒有發掘出什麼文物呢?該考古

  稀世寶珠

  知情者告訴本報記者,價值最大的要數那顆從上層泥土裡發掘的翡翠珠,橢圓狀,2厘米長,質地溫潤,在燈光的照射下驚艷無雙。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專程前來考察,發現此翡翠珠世上絕無第二個,“隻在唐代以后的記載裡見過,從未見過實物”。

  1號墓有5個盜洞

  一位全程參與曹操墓發掘的考古隊員向本報記者透露,曹操高陵1號墓的挖掘進入收尾階段,一號墓已經“掀頂”裸露出地表,形狀像把“菜刀”,包括墓道、牆壁在內共佔地100平方米。相對於2號曹操墓“實用面積”100余平方米而言,1號墓面積小了不少。1號墓非磚石墓,而是土坑墓,既無地板,牆壁也全為夯土,墓門在保留完整的南牆上,西牆已毀掉。牆壁上都涂有一層石灰。

  2號曹操墓被盜墓賊多次光顧,墓頂有兩個盜洞,最大的盜洞可追溯至東西晉時期,墓室的前室的北耳室亦有一個盜洞。根據現場勘察,盜墓賊打通了這個耳室,一直向北打了35米,打到1號墓墓室的南牆上,繼續又打了1米多,沒有打通,就順著墓道出去了。目前,已在1號墓發現了5個明顯的盜洞。

  寶劍發掘自墓道,甚為罕見

  上述考古隊員告訴本報記者,從1號墓發掘出的那一把寶劍並非是在墓室內發掘出的,而是在緊挨著墓室南牆的墓道邊被發現。

  “這把劍在安陽考古發掘史上甚為罕見。”上述考古隊員說,從未發掘出像1號墓這樣完整的鐵劍。“2號墓裡發現了兩把劍,但已經殘缺不全,僅剩下幾個幾厘米長的殘片。”上述考古隊員說。



翡翠珠




  曹操嘴含翡翠珠,價值上千萬元

  此前有媒體援引盜墓市場話說,曹操墓是“廢坑”。“雖曹操墓被多次盜掘,但從中仍然挖出近300件完整的器物。”上述知情者告訴本報記者,價值最大的要數那顆從上層泥土裡發掘的翡翠珠,橢圓狀,2厘米長,質地溫潤,在燈光的照射下驚艷無雙,有專家估價上千萬元。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專程前來考察,發現此翡翠珠世上絕無第二個,“隻在唐代以后的記載裡見過,從未見過實物”。

  “這個翡翠珠是含在曹操嘴裡的翡翠珠。”上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還從2號墓牆壁的長釘上看見了帳幔絲線纏繞的痕跡。

  為什麼說是曹操下葬時含在嘴裡的珠子呢?知情者進一步解釋說,其他所有從曹操墓出土的珠子都帶有穿孔,隻有這個翡翠珠沒有任何穿孔,由此專家推斷其他珠子為配飾物上所用,翡翠珠為曹操下葬時口含。

  另據知情者透露,安豐鄉派出所目前已經從盜墓賊手中繳獲兩塊曹操墓畫像石,石棺床已經有了破案線索。之前繳獲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銘牌曾被盜墓賊以25元的價格賣掉。

  曹操大印就埋在墓道兩側?



  墓道外為何還有墓坑?上述考古隊員說,為墓主死后所葬。“傳曹操的大印就在墓道外的墓坑裡埋著,為曹操下葬后曹丕所埋。已經發掘出的曹操生前所使用的一枚印章。該印章保存完整,無字有圖案,為在信封密封處加蓋的章,以作保密之用。”

  據知情者透露,曹操高陵發掘出的文物,都保存在安豐鄉敬老院的陳列櫃內,包括那把完整的佩劍。今日上午,將把這些陳列櫃全部押運至曹操高陵工地簡易房的會議室內,供央視直播組提前拍攝。

  如今要想打開陳列櫃,需要兩把鑰匙開啟。“一把考古隊拿著。一把安陽縣文物局(隸屬安陽縣文化旅游局,副科級單位)的工作人員拿著。”知情者說。

  另外,目前考古隊員正在加緊勘測曹操陵園范圍,已發現陵園高牆。

    




 


 







曹操高陵出土的最昂貴文物“翡翠珠”,價值超千萬東方今報。(東方今報)

曹操高陵出土的最昂貴文物“翡翠珠”,價值超千萬東方今報。(東方今報)





    當一顆透明的珠子被取出時,頓時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珠子呈橢圓形,直徑2厘米左右,無色透明,觸手光滑無比。考古工作者潘先生介紹說,這就是曹操高陵出土的最昂貴文物“翡翠珠”,這顆珠子是在2號墓中發掘出的,在墓室中由於被泥土包裹,才一次次躲過盜墓者的洗劫,得以完好保留下來。 

    在場考古專家點評說,翡翠分為玻璃種翡翠和冰糖種翡翠等。其中玻璃種翡翠質地清澈細膩,極少可見石紋路,是翡翠中的極品,而這顆“翡翠珠”就屬此種。據說,這顆珠子是曹操下葬時嘴含物品,為稀世珍寶,曾有專家估計其價值上千萬元。






曹操高陵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現場圖片。

    曹操高陵陵園文物調查和考古勘探結果顯示,1號墓的形制、規模和結構等情況已基本清楚。該墓坐西向東,形狀為刀形,有長斜坡墓道,墓道南半部呈階梯狀,北半部呈斜坡狀。墓道兩側分布有對稱的長方形坑,南面為10個,北面為9個。墓室位於墓道西部偏北,平面呈方形,長8.5米,寬7.4米,墓底距地表深10.55米。該墓共發現7個盜洞,被盜嚴重,已遭毀滅性破壞。但是,在墓道西端底部出土鐵劍一把﹔在墓門兩側發現有白灰面兩處,其性質有待於進一步認定。

  在2號墓,繼續清理了墓室內盜墓擾動的石質地板殘塊,出土了刻有魏武王“常所用長犀盾”字樣的石牌、鐵質鎧甲片、陶器、漆器等遺物。同時,選擇墓道兩邊的磬形坑和長方形坑各1個進行了考古發掘。在長方形坑中發現有分布規律的鐵釘,可能是建墓時遺留的建筑設施遺跡。






曹操高陵考古發掘現場圖片。

  高陵陵園的文物調查和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其范圍已基本清楚。陵園為長方形,其西部已被破壞,情況不明。陵園南北寬69米,北牆殘長110米,南牆殘長108米。牆基寬3米,基槽深1.1~1.2米。在東牆正對1號墓和2號墓的墓道部位,分別發現有兩個缺口,應是門道遺跡。近一時期曹操高陵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果,為進一步深化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實物資料。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驚!曹操二號墓 屍疑遭削臉拖行

更新日期:2010/06/14 14:49 張子銘

大陸河南曹操高陵考古隊,再度進行挖掘,在被認為是曹操墓的2號墓,除了發現刻有「魏武王」的石牌,還有發現疑似曹操的屍體,但讓人驚訝的是,屍 體臉部被殘忍砍去大部份,並從陵墓後室拖到前室,專家認為,可能遭到毀墓辱屍。


大陸考古隊挖掘河南省曹操陵墓,發現一號培葬墓盜墓情形嚴 重,除了一把鐵劍出土,沒有發現任何古物,但卻在被認為是曹操墓的2號墓裡,除了發現刻有「魏武王」石牌,也發現可能是曹操的遺體。


河南考 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我們稱2號墓即曹操高陵,稱為甲字型墓,一個墓道有6個墓室。」


可怕的是,這具遺體不但被從墓葬的後室拖到前室,臉 部甚至被砍掉,只剩下不完整的頭蓋骨,因此無法依頭蓋骨還原他的長相。


學者推測,1號墓跟2號墓中間,共有7個盜墓洞穴,可想見盜墓情形相 當嚴重,學者猜測,可能是盜墓者在進入墓穴後,發現沒有金銀珠寶,拿死人洩憤,也可能是從宋朝以後,曹操的形象開始被描述成梟雄,形象不佳,才會被人報 復。孫新民:「(我們)制定了保護規劃,對這個遺址採取保護,建立遺址博物館。」


不論盜墓者對曹操削臉拖行的動機如何,大陸方面還是決定將 整個曹操陵地保存下來,設立博物館,讓古考學家、歷史學者及考古迷有更完整的參考資料。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曹操陪葬墓開挖 盜墓剩空殼

更新日期:2010/06/13 21:01

被列為去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曹操陵墓,今天恢復挖掘,中國中央電視台,還大陣仗現場直播其中的一號墓,也就是 陪葬墓的開挖過程,可惜因為盜墓嚴重,裡頭幾乎空無一物,因此墓主的身分,還是難以確認。


一代梟雄曹操,最後葬身之所到底在哪?去年底河南 安陽這座大型古墓出土,就曾引發質疑,經過考古學家激辯,目前傾向認定其中磚石結構的二號墓,葬的應該是曹操本人,這顆翡翠珠就是證據。


另 一個曹操高陵鐵證的魏武王石牌,目前總計出土9塊,而考古人員也發現,可能是至今最早的石郭,也就是外石棺的碎片,相較之下,一號陪葬墓不但被盜情況嚴 重,部份還出現坍塌,裡面幾乎空無一物,因此墓主身分也無從判別,到底陪葬的是曹操的兒子或妃子,依舊眾說紛紜。


因應12日的「文化遺產 日」,中國當局也宣佈在曹操高陵興建遺址公園和博物館。雖然古墓開挖結果令人失望,新建設的啟動倒是很火速。(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曹操高陵一號墓12日開挖

更新日期:2010/06/09 14:39

(中央社台北9日電)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發現後,引起中國考古界極大關注。鄭州晚報報導,高陵一號墓預計12日開挖,屆時大陸中央電視台將進行現 場直播。


鄭州晚報報導,經過初步考證,目前基本確定高陵二號墓的主人是曹操。那麼,與二號墓並列,形制規模相差不多的一號墓的主人是誰?這 一謎底即將在12日的「文化遺產日」當天揭曉。屆時,央視將對發掘過程進行現場直播。


  報導引述安陽縣官員鄭虎山說,「12號上午,從9 點開始,一直直播到12點半,共3個半小時。並且,還要與北京演播室進行互動,有8位專家參與講評,4位央視的著名主持人參與主持。」


   負責曹操高陵發掘的考古隊隊長潘偉斌今年初曾表示,一號墓的發掘工作量僅進展到1/3,而且還沒有找到證據可以證明墓主人的身份,他說,「至於一號墓的主 人是誰?跟曹操有什麼關係?目前尚不可進行猜測。」


  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曹操墓考古隊的專家普遍認為,一號墓的主人可能是曹操的大兒 子曹昂。


  不過,因為曹昂在某次大戰役中戰死,連遺骨都沒有留下。而一號墓在今年年初打開後,剛好沒有發現骨架,所以,很可能是個衣冠 塚。


  也有專家認為,一號墓可能是曹操愛妃的墓室。


  因為,如果一號墓是曹昂的墓葬,父子地位不一樣,該墓地不應該與曹操高陵在同一水平線上,只能在曹操墓的前或後的位置。


  由於在一號墓中 發掘出一把鐵劍,也有人認為,曹操生前喜歡兵器,懷疑一號墓是個兵器塚。對此,多數專家持否定態度,因為,儘管一號墓與二號墓相比小了近一半,磚頭也小得 多,結構也不夠堅固,以致年久發生坍塌,但畢竟沒有必要專門建個兵器塚陪葬。990609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曹操是否有後人,哪些才是後人,現在不太好講。
他解釋說,從歷史原因上來看,三國以後,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所替代,在政權交替中,曹氏宗族遭到大規 模的殺戮,曹氏家族是否現在還有後人很難斷定。


『曹操 墓』在河南安陽確認,曹操『後人』爭相而至,紛紛拿著家譜『認祖歸宗』。還有一位上海老者跑到河南『認親』,願意進行DNA鑒定。

據中國 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梁滿倉介紹,曹操出生于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經歷了千年歷史的變遷,到底曹操有沒有後人,如果有的話目前居住在哪裡?成了一個謎題。

本 報記者採訪了對此有研究的相關史學專家,得到的答案也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曹氏家族是否現在還有後人很難斷定;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曹操後人應該改姓 操,目前居住在河南許昌或者安陽一帶。

族譜斷代曹操後人難斷定
觀點持有人:孫立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現任歷史系中國古代史 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所開課程有『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士人史』等,曾在《百家講壇》開壇解讀大秦政壇雙星。

這 幾天所謂曹操的後人認祖,還要主動申請 DNA鑒定,在孫立群看來,都是很可笑的事情。
『按照常理,大家、名家的世代傳承都會有譜系,都會有可靠 依據,而曹氏家族的族譜隔了若干代,根本續不上,因此,曹操的後人也就無從談起。』孫立群認為,曹操後人這件事十分複雜,在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族譜亂 了,後人也就很難斷定。

『天下姓曹的人很多,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有後代,但是幾代之後便散亂了,我們目前已經無從查証。』孫立群說。

曾 遭大規模殺戮是否有後難說
觀點持有人:王立群,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從2006年6月開 始,王立群便為《百家講壇》錄制節目───《王立群讀史記》。

王立群認為,曹操是否有後人,哪些才是後人,現在不太好講。
他解釋 說,從歷史原因上來看,三國以後,曹魏政權被司馬氏所替代,在政權交替中,曹氏宗族遭到大規模的殺戮,曹氏家族是否現在還有後人很難斷定。

另 外,在文革期間,很多家譜都被燒毀,從這個角度看,目前依據家譜來斷定曹操後人也很難。
此外,他認為後人必須保持血統的純正,這隻有和曹操墓中的 頭骨做DNA比對了,現在血統純正的後人十分難找。

如果真有後人的話,他覺得應當在山東一帶,因為當時曹植被封到山東區,那個地方也許會 有曹植的後人,但是這也必須有可靠的家譜才能斷定。比如說在安徽的亳州,那個地方是曹操的故鄉,但是曹氏家族不像孔孟,有明確的族譜,因此很難斷定後人。

針 對現在很多人說曹操後人不姓曹,姓操的說法,王立群分析說,這個說法也有可能。『當時曹氏家族為了躲避殺戮,也許會隱去姓氏,但是這樣一來,曹操後人更加 不好斷定了。』

依據族譜尋後不『靠譜』
觀點持有人:趙威,安徽亳州旅遊局副局長、曹操研究會會長
對於最近出現的眾多曹操 後人,安徽亳州曹操文化研究會會長趙威說,漢魏時期人名多是兩個字的,沒有中間的表示『輩分』的字。

除孔、孟個別姓氏之外,大多數姓氏在 明清之前,幾乎沒有家譜。即使有家譜,也是斷代的,只依據族譜,很難確定他們是曹操的後裔,因為現在還沒有發現沒有斷代的曹氏族譜。

趙威 進一步分析說,曹操出生于安徽亳州,但安徽亳州的曹姓很難說就是曹操的後代。『按照我的看法,都不是曹操的後人,由於政治原因,曹操死後,他的後代大多被 趕出了亳州。按照我的研究和推斷,曹操的後人應該在河南的許昌或者安陽一帶。』

趙威透露,據操氏族譜譜序記載,西元266年,司馬炎廢魏 帝,建立晉政權後,瘋狂殺害曹魏皇族,曹操謫孫曹休舉家逃往鄱陽郡新義(今江西省波陽縣),為避免被司馬氏政權斬盡殺絕,遂以曹操之名為姓,改曹姓操,延 續至今。

引用自:專家稱曹操族 譜已斷曹氏後人無從談起


多人自稱曹操"後人" 河南安陽曹操墓現"認親"熱
曹操墓在安陽確認,一度引起爭論和質 疑,有人建議尋找到曹操的後人,用DNA技術來確定曹操墓的真偽。這個建議在網路上一齣現,就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也有多人自稱是“曹操”的後人,還有一上 海老者跑到曹操墓地“認親”,願意與曹操進行DNA鑒定。但擔任曹操墓人骨鑒定專家王明輝認為,DNA鑒定需謹慎,會對屍骨造成損毀。

關 於曹操墓裏的兩具女性屍骨,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考古專家認為,其中一位女性很有可能是服毒後死的。

去年(09 年)12月31日,記者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知名的考古專家請教,他指著曹操墓出土文物照片說,看這個女性頭骨的頭型非常圓潤、光滑,頭骨發育和保 存都非常好,生前應該是個非常標致的人。

這位專家說,他幹考古工作已經快30年了,見過很多古人的頭骨,在這方面還算有些研究。從頭骨的 顏色看,有些泛黃或泛綠,與正常死亡的頭骨顏色不符,隱約還有一些結晶。另外,一個殘斷的盆骨也有色澤泛綠現象。其他的骨頭,包括另一女性頭骨、肢骨色澤 呈正常的灰黃色。骨頭上不正常的色澤在同樣的埋藏環境中出現,可能另有隱情,很值得注意。有可能是服毒後死亡的,但這只是懷疑,究竟是不是服毒死亡,化驗 一下便可確認。

2007年,在江西靖安發現過一個東周墓葬,在屍骨中出現過相同的現象。”這位專家說,在江西靖安發現的東周墓葬中,11 具人體遺骸的骨骼中都發現了一種綠色的結晶體。這些結晶體呈細長的菱形,顏色深淺不一,分佈十分廣泛。

經過考古人員的鑒定和考證,還原了 一段歷史:這些人在臨死前不久,曾在一起進食,而這是她們的最後一餐,因為食物中摻雜著毒藥。這些年輕女子很快毒發身亡,被集體安葬。

在 去年12月31日召開的曹操墓考古發現說明會上,對於兩位女子的身份,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郝本性認為,那個20多歲的女子應是宮女或丫鬟。雖然在 史書中有記載,卞夫人死後與曹操進行了合葬,但郝本性認為年齡大的女性並非卞夫人,因年齡不符,卞夫人死時為60歲,而經骨齡鑒定,那位年長女性只有50 多歲。

江蘇省著名考古專家蔣讚初說,曹操這個人太多面了,而且他妻妾成群,光說得出來姓什麼的就有卞夫人、丁夫人、劉夫人、環夫人、杜夫 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儀、孫姬、李姬、周姬、劉姬等15個。而墓中只有兩位女子,其他妃子呢?都被用來祭祀銅雀臺了嗎?她們都是為曹操生兒育女的,不 會有那麼悲慘的結局。

曹操墓被確認消息發佈後的第二天,在網路上就有人自稱是曹操第82代後裔,這位網名為“才高八斗曹植 ”的網友為了表明自己是曹操的後人特地稱,“我根據我爺爺留下的族譜,查到本家族為曹操的後裔,屬於曹植這一分支。”

元旦假期期間,湖南 省瀏陽市太平橋鎮合盛村一位名叫曹典欽的村民爆料稱,合盛村曹姓村民都是曹操的後裔。

昨日(3日)記者與曹典欽取得了聯繫,他說,幾年 前,曹氏家族在重修族譜時,他搬出一大疊祖傳下來的老族譜,上面明確地記載著他們是曹操的後人。按照曹典欽的介紹,他家保存的古族譜共有10來本,其中有 一本記載:“魏武出於平陽而吾姓俱稱譙國亦當年之從近也……”

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一村民稱,12月31日有一位從上海來的老人,從安陽 市租車來到曹操墓,自稱是曹操的後人,來認“祖墳”。

在記者的部落格中,一網名為“第六國際”的網友留言稱:“我知道曹操後人在哪,我就 是其中一個。”後來在部落格中他說,他就是鄭州的一位市民。

元月3日,記者與“第六國際”取得聯繫,他在電話中說,他的老家在通許縣,距 離曹植墓所在地通許縣七步村只有兩三公里,全村都姓曹,應該是曹操的後人。

一位操姓網民在網上發帖稱;“我們姓操的才是曹操的真正後 人。”據操氏族譜譜序記載,曹魏末年,魏帝曹奐年幼,朝政為司馬氏把持。司馬昭兄弟為篡奪曹魏皇權,肆無忌憚地迫害曹操子孫。西元266年,司馬炎廢魏 帝,建立晉政權後,更加瘋狂地殺害曹魏皇族。曹操謫孫曹休舉家逃往鄱陽郡新義(今江西省波陽縣),為避免被司馬氏政權斬盡殺絕,遂以曹操之名為姓,改曹姓 操,延續至今。

這位網友還稱,在他們操姓中,還有“操女不嫁曹郎,操郎不娶曹女”的祖訓。
對於最近眾多出現的曹操後人,安徽亳州 曹操文化研究會會長趙威說,只依據族譜,很難確定他們是曹操的後裔,因為現在還沒有發現沒有斷代的曹氏族譜。

DNA比對得不出科學結論
在 曹操墓被發現的消息公佈剛一公佈,就有人提出確認曹操墓,需要進行DNA鑒定。但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稱,對曹操的頭骨進行DNA鑒定,面臨兩個難 題;首先要找到確定無疑的曹操後裔,另外能提取到有效的遺傳基因。

就這個問題,湖南省甲骨文學會副秘書長兼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湖南省六 合國學書院教授黃守愚認為,對曹操頭骨進行DNA鑒定很離譜,很荒謬。

他說,到目前為止,即使連孔子家譜都有甚多不可考之處,何況其他家 譜呢?因此,全國尚無一套嚴格意義上的沒有斷代的家譜。依據曹姓家譜,可以肯定地說,要證明某人是曹操的真正後裔,基本上不可能。從曹操死去到現在,已經 有1800年曆史了,也至少經歷了80多代,提取其DNA進行檢測能否作為鑒定依據?所以,提取“曹操墓”男性遺骨DNA與所謂曹姓後人DNA進行對比鑒 定,不僅在程式根本不可能,而且也得不出科學結論。

提取DNA有可能損毀遺骨
王明輝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鑒定專家,擔 任了曹操墓發掘的人骨鑒定工作,王明輝說,即使能夠得到完全可靠的曹操後裔的DNA數據,兩者接近率即使達到90%甚至99%,也只能得出大致結論,不會 有100%的結論證明這個人骨就是曹操本人的。

“按照現有技術,提取男性頭蓋骨DNA,對遺骨本身必然會造成損壞。”王明輝說,而這樣冒 的風險較大,能否進行需經批准。
在王明輝看來,曹操墓中的遺骨整體保存得很不好,男性遺骨只有頂骨及其周圍的一小部分,一點極碎的小支骨、兩顆 牙,其中一顆還是齲齒。可以看出男性頭顱相當大,營養狀況良好,骨質疏鬆程度低於實際年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該墓葬考古隊 領隊潘偉斌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在曹操墓中還發現了指骨等碎骨。王明輝稱,他還沒有看到這些骨頭,也許對這些骨頭鑒定後會有新的發現。

有 關“真假曹操墓”,近日在社會上引起諸多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著名漢魏考古學家劉慶柱1日在京接受記者專訪時 說,安陽曹操墓的證據已經足夠,如果是“業內人士”提出異議,就不能說外行話,應在考古學學科內討論問題,要說業內的話,符合學術規範的話。

劉 慶柱說,很多所謂的“業內人士”“專家”的異議已經不攻自破。比如,江蘇考古學會會員、盜墓史專家倪方六認為,沒有出土墓誌或哀冊是此次挖掘的最大“硬 傷”。“提的問題就不像業內的話。墓誌銘在東漢晚期是不會在墓裏的,到魏晉時期才有的。提問前應該查一查東西再說,不要提外行問題。”

關 於刻有“魏武王”銘文石牌的真假疑問,他說,當時一共出土了有59塊石牌,刻有“魏武王”的有8個,其中1個是被盜走的。“我們是根據那7個定的,你怎麼 知道我們是按照被盜的那個定的?不要自己想當然。”

此外,針對出土石牌刻銘等文字材料年代與真偽問題,劉慶柱回應說,“你說那字胖點瘦點 不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家古文字學家(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員郝本性)說是。

而且新和舊不是按一件東西,我們是按 一個組合整體。這墓不是假的吧?不是新的吧?再新它也是1800年前的吧?你不能因為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綢衣服好,你就說它怎麼能是2000多年前的呢? 還有秦始皇陵出土的寶劍,現在還可以把頭髮割斷,有些人說它肯定是假的,那麼多年怎麼還能割斷頭髮呢?”

他強調,考古學是門科學,應該在 學科範圍內討論問題,而搞文學史和收藏的專家在考古領域並不具有權威性。“很多媒體報道說‘業內的人士’,你哪個業內的?業跟業不一樣。如果你說你是業內 人士,不能說外行話,要說業內的話,符合學術規範的話。”

對於DNA鑒定,劉慶柱說,有更好,即使沒有,現在的六大證據已經足夠。“做 DNA鑒定需要條件,不是有骨頭就能做,要考慮骨頭的保存程度、受污染程度。做了跟誰比對?現在的曹操後代是不是曹操後代?唐代以後曹操的臉越涂越白,都 是奸臣的形象,誰承認是他的後代啊?在具體操作上難度很大。”
他認為,DNA鑒定可以做,但現階段需要給結論的時候,它不是必需的。

引 用自:多 人自稱曹操"後人" 河南安陽曹操墓現"認親"熱


專家尋找曹操後人 稱不針對河南“曹操墓”

3月12日 上午,上海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方明和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實驗室博士生導師李輝等一行5人來到亳州,與亳州學術界的學者們共同探討尋找曹操後人事 宜,並計劃於今年4月份在亳州展開對100個曹姓男子的抽血採樣活動。

上海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方明在接受採訪時,首先表明瞭他們來 亳州尋找曹操後人主要是為了做民族宗姓的學術研究。整個課題的出發點並不是針對河南安陽的“曹操墓”。

方明說,他們制定了一套詳細的方 案,首先是對曹氏宗族墓群進行考察,希望能從曹氏宗族墓裏找到曹操先人的骨骸,進行骨頭DNA鑒定;與此同時對亳州曹姓聚集的村莊進行調研,然後計劃抽取 100名或者更多曹姓男子的血液進行血液DNA鑒定。

亳州市民政部門當天上午提供出了在譙城區範圍內的近20個曹姓聚集的村莊。亳州市文 物管理部門則將帶領方明等5人對亳州的曹氏宗族墓進行考察,並積極安排招募曹姓志願者工作。

方明說,全國在冊曹氏家譜有285份,他們這 次並不僅僅是來亳州尋找曹操後人,而是他們將以亳州為起點,來調查曹氏宗姓的流變。

方明表示,他們將在今年4月份對亳州曹姓聚集的村莊上 的志願者進行全面抽血採樣。方明還透露,結束亳州的考察後,他們還將到皖南去考察, “因為從文獻上看,曹操的後人有南遷的記載。”方明說,他們將鎖定皖南的績溪、青陽等地,而再下一步他們還將會把尋找曹操後人的範圍擴大到浙江、山東等 地。

雖然是在做學術研究,但是方明說,如果真正尋找到曹操後人,他們也將不排除與河南安陽的曹操墓進行比對鑒定。

引用 自:專 家尋找曹操後人 稱不針對河南“曹操墓”

曹操後人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鐵證出土 曹操千年陵墓找到了}{一代梟雄 曹操 盜墓之王 七十二疑塚、許昌城外、漳河水底、銅雀台下,千年謎團重重.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二號墓地揭曉 }




2009/12/28 11:13




 







 



 



 



 


曹操高陵墓出土的刻銘石枕刻銘石枕


 



 



 


 



 



鐵證出土 曹操千年陵墓找到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一代梟雄墓地北宋後湮沒無聞


《三國演義》七十二疑冢之說不實


臨終前,遂命令下屬為自己建造疑冢72座。


“從時村營鄉中南部到講武城鎮西部,再到安豐鄉,這方圓5公里內,無論是位置還是地形,都與史料中記載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


據劉心長介紹,曹操生前就對自己百年之後的墓地位置作出了明確的安排。在他的《遺令》中,明確表示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這方圓5公里範圍非常符合《遺令》對方位的描述。


在《遺令》中,曹操還要求子孫將自己埋葬在不能出產農作物的“瘠薄之地”。而這方圓5公里範圍的地勢很高,無法引河水灌溉,土壤又很貧瘠,確實不適合作為農田,所以地理條件非常符合曹操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曹操的《遺令》中還提到了自己的後代每當登上銅雀臺向西眺望時,就能看到自己的墓地。經過對銅雀臺的考察研究,劉心長髮現,從銅雀臺遺址位置登高向西看,這方圓5公里土地一目了然。


最後,劉心長表示,曹操生前雖未稱帝,但墓地選擇也應該是比較嚴格的,而磁縣、安陽縣的這塊土地的地勢等,非常適合造陵建墓,符合那時所謂的“風水”要求。


,著名的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就位於這裡的三台村中。


西門豹是戰國時的鄴令,


。近期,文物部門在臨漳縣發現了一塊石刻,記載著西門豹祠的重建時間等重要情況,而這塊石刻,恰恰來自歷史學者們圈定的那5平方公里範圍內。


“以漳河為界,我們圈定這個5平方公里範圍內,又可以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從具體情況看,北區的時村營鄉、講武城鎮的地形、地貌更符合曹操對墓地的要求。可以對這裡進行考古試掘,以儘快揭開曹操墓這個歷史之謎。”


喪事簡辦卻被誤認為生前欺天 死後欺人


“七十二疑冢”原是北朝貴族墓


“生前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盡發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屍”,這就是後世詩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被刻畫成一個著名的反面人物,謀奪漢室帝祚,設立72疑冢,成了一個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陰險狡詐的人。


“曹操恐陵墓被人發掘,設立72疑冢的說法並不是史實。,北宋以後,曹操墓的準確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


作為一代梟雄,其墓葬為何“消失”得如此之快?劉心長表示,這和曹操的性格有關,但這種性格卻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奸詐、欺世。在曹操所做的《終令》中,要求將自己葬在“瘠薄之地”,而《遺令》中,更對喪葬規格作出了明確要求,即“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要穿著平時常穿的衣服下葬,不準用金銀珠寶來做陪葬,隨葬衣物甚至還打著補丁。


由於曹操不肯為自己的陵墓多費銀錢,所以,他死後只過了幾年時間,陵上的祭殿就已經損壞了。由於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等隨葬物品,盜墓賊都懶得“光顧”,再加上此後的烽火戰亂、朝代更替,曹操墓地從此無人能知曉了。


“在曹操墓地附近,確實有不少墓葬,但經過現場考證,這些所謂的72疑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北朝時期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墓地。曹操主張喪事從簡,並身體力行,卻被後人誤認為耗費鉅資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陰險狡詐的一個重要佐證,不能不嘆服文學作品力量的巨大,這也是曹操身後的一種悲哀吧。”一位考古學者表示。


“漳河水 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紅棺材”


鄴城民間曹墓流傳多種傳說


 


在這些傳說中,最主要的說法有四種:


第一種 曹操生前在鄴城西面,現今的河北省磁縣境內,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種 曹操葬於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鋪設暗道,巧立機關,以防盜墓


第三種 曹操死後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城外


第四種 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臺等三台之下,就是現今的三台村


在這四種說法中,第二、第四種說法最離奇,鄴城當地曾有民謠:漳河水,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但這種說法始終沒有找到考古依據。而清代野史中記載的一漁夫發現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則有石門,石門內的石床上所臥屍體就是曹操的記載,至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


 


 


 


 


 


/////////////////////////////////////////


 


【文匯網訊】今天上午,曹操墓考古發現新聞發佈會在北京舉行。記者獲悉,曹操墓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至此,曹操墓到底在何處這一千古之謎終於被破解。


 歷史上關於曹操墓眾說紛紜,七十二疑塚、許昌城外、漳河水底、銅雀台下,1000多年來,曹操墓到底在那裡,謎團重重。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二號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終解開了這一千古謎團,專家的主要依據是一塊珍貴的石牌。


 12月19日和25日,記者兩次來到發掘現場高穴村二號墓地——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地一片開闊的田地裡,瞭解了「曹操墓」的來龍去脈。曹操墓規格相當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磚石墓室,墓室分為前室和後室,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兩座墓室最深處距地表16米,屬於典型的深埋墓葬。墓道長35米,寬9.6米,呈階梯式內收。


 在這座墓裡出土有金、銀、銅器,陶器、兵器等,但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最讓專家興奮的就是這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專家介紹,「魏武王」三個字已經足夠說明問題,因為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為王,他兒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後,他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與他死時的身份相符。這塊寫有「魏武王」的石牌確切的證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時,在挖掘過程中還出土了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約為60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20多歲和40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中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極為相符。


 與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這一古墓為曹操墓的還有一塊在1998年被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的一塊魯潛墓誌,志文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這裡所說的魏武帝陵應該就是高陵(西陵),高決橋應該為高穴橋,古代「決」通「穴」,這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另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頒布《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這大概是曹操預感壽命將盡時才頒布的。西門豹祠在今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村一處臨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兩通字跡已經漫漶不清,而另兩通則為民國和清朝道光年間的。另一部文獻的記載,更具體地點出了西門豹祠與曹操墓的關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提到相州鄴縣時說:「故鄴城,縣東五十步。」也就是說,唐代的鄴縣在故鄴城(曹魏鄴城,北周焚燬)西五十步的地方。這是個很短的距離,這就更顯示西門豹祠的坐標意義了。漳河南距鄴縣三十里的地方應該在今安陽縣的西北部。這可以根據唐代的碑刻和墓誌銘來證明。在唐朝開元三年有《相州鄴縣天城山修定寺之碑》,開元七年有《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陽縣西北的清涼山東側的修定寺,說明鄴縣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達了今天的清涼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應該說安陽縣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屬於鄴縣的。


 根據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魯潛墓誌、以及西門豹祠位置,經過多位專家充分論證,最終確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來所有的猜測所有的爭論終於停止,千古謎團終破解。


 


【斷定】六依據斷定為曹操墓


  『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時代特徵,我們認為這座大墓年代為東漢晚期,結合文獻記載,判定該墓的墓主人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獻中記載的高陵墓。』孫英民表示。


  究竟有哪些有力證據呢?孫英民闡明了六大理由。


  第一,這座墓葬規模巨大,總長度近60米,磚券墓室的形制和結構與已知的漢魏王侯級墓葬類似,與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該墓未發現封土,也與文獻記載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


  二第,墓葬出土的器物、畫像石等遺物具有漢魏特徵,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與文獻記載、出土的魯潛墓志等材料記載完全一致。據相關史書記載,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陽,二月,靈柩運回鄴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門豹祠西原上』。調查資料顯示,當時的西門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橋南行一公里處,地屬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這座大墓就在西門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後趙建武十一年(西元345年)大僕卿駙馬都尉魯潛墓志,也明確記載了魏武帝陵的具體位置就在這裡。


  第四,文獻還明確記載,曹操主張薄葬,他臨終前留下《遺令》,『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也在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証:墓葬雖規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証皆為曹操平時『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裝飾品也應是曹操日常佩帶之物。


  第五,最為確切的證據,就是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証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據文獻記載,曹操生前先封為『魏公』,後進爵為『魏王』,死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銘稱『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時的稱謂。


  第六,墓室中發現的男性遺骨,專家鑒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為曹操遺骨。


  孫英民表示,綜上所述,專家們才最終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2/28 02:46 林克倫/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林克倫/綜合報導】



爭議千年的曹操墓之謎,現已確定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該墓雖已多次被盜,但剩餘出土隨葬品依舊豐富,對漢魏時期考古研究極具價值,且墓室內發現的一男二女遺骸,男性經鑑定年約六十歲左右,與曹操終年六十六歲相吻合,能解開千古之謎關鍵,主要是一塊寫有「魏武王」的石牌。



曹操墓考古新發現記者會昨日在北京舉行,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孫英民宣佈重大考古發現指出,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依據古資料現場考證研究,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的二號墓地,確認是曹操陵墓高陵,一舉解開曹操墓千年之謎。



憑魏武王石牌 址定河南安陽安豐



報導指出,這座大墓位於西高穴村南邊,曾多次被盜,為及時有效予以保護,○八年十二月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開始對這座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儘管該墓曾多次被盜掘,但仍搶救出金、銀、銅、鐵、玉,以及銅帶鉤、鐵甲、鐵劍、玉珠、水晶等珍貴隨葬品二百多件。



最令專家興奮者,是出土的八件文物上,分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銘文,另一塊追繳出土的石枕上則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而曹操是兒子曹丕當上皇帝後,才被追封「魏武王」,對確定墓主身份提供重要且最直接的歷史證據。



此外,墓室裡還出土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年約六十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廿多歲和四十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裡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六十六歲極為相符、經判斷應是曹操遺骨。



墓穴被盜多次 官方急搶救隨葬品



曹操墓呈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經測量斜坡墓道長三九.五公尺、寬九.八公尺,最深處距離地表約十六公尺,墓室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二二公尺、西邊寬一九.五公尺,大墓占地面積七四○平方公尺,規模宏大、結構複雜。



與出土文物共同指明這一古墓為曹操墓的,還有一塊在一九九八年被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的一塊魯潛墓誌,誌文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代梟雄墓地北宋後湮沒無聞


經歷史學者考證—— 曹操墓位置鎖定“鄴之西岡”


生前崇尚儉樸死後卻成奸詐證據《三國演義》七十二疑冢之說不實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羅貫中描寫成了一個生性多疑的梟雄,為防百年之後陵墓被盜或被仇家毀壞,臨終前,遂命令下屬為自己建造疑冢72座。隨著時間的流逝,本就顯得撲朔迷離的曹操墓愈發湮沒無聞,而近日,河北省的歷史、考古學者們通過大量史料考證、實地勘察後,將曹操墓鎖定在河北省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講武城鄉西部,以及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約5平方公里範圍內。


“從時村營鄉中南部到講武城鎮西部,再到安豐鄉,這方圓5公里內,無論是位置還是地形,都與史料中記載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告訴記者。


據劉心長介紹,曹操生前就對自己百年之後的墓地位置作出了明確的安排。在他的《遺令》中,明確表示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這方圓5公里範圍非常符合《遺令》對方位的描述。


在《遺令》中,曹操還要求子孫將自己埋葬在不能出產農作物的“瘠薄之地”。而這方圓5公里範圍的地勢很高,無法引河水灌溉,土壤又很貧瘠,確實不適合作為農田,所以地理條件非常符合曹操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曹操的《遺令》中還提到了自己的後代每當登上銅雀臺向西眺望時,就能看到自己的墓地。經過對銅雀臺的考察研究,劉心長髮現,從銅雀臺遺址位置登高向西看,這方圓5公里土地一目了然。


最後,劉心長表示,曹操生前雖未稱帝,但墓地選擇也應該是比較嚴格的,而磁縣、安陽縣的這塊土地的地勢等,非常適合造陵建墓,符合那時所謂的“風水”要求。


曹操生前要求將自己“葬於鄴之西岡上”


西門豹祠成曹操墓重要坐標


曹操生前要求將自己“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鄴城就在現在的河北省臨漳縣一帶,其西面緊鄰著磁縣的時村營鄉和講武城鎮。鄴城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著名的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就位於這裡的三台村中。


西門豹是戰國時的鄴令,他初到鄴城時,就發現這裡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百姓深受“河伯娶婦”的困擾。西門豹巧妙懲治了作惡的巫婆、地方豪紳等惡霸勢力。此後,西門豹又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開鑿了漳河十二渠,使大片貧瘠的土地變為良田,民富兵強的鄴城很快成了魏國的重鎮。由於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百姓愛戴,當地人民為他修祠建廟,祭祀不斷,西門豹祠即由此而來。


對於曹操的《遺令》,其子曹丕等人是不能也不應該違抗的,因此,“與西門豹祠相近”就成了尋找曹操墓葬的一個重要坐標。近期,文物部門在臨漳縣發現了一塊石刻,記載著西門豹祠的重建時間等重要情況,而這塊石刻,恰恰來自歷史學者們圈定的那5平方公里範圍內。


“以漳河為界,我們圈定這個5平方公里範圍內,又可以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從具體情況看,北區的時村營鄉、講武城鎮的地形、地貌更符合曹操對墓地的要求。可以對這裡進行考古試掘,以儘快揭開曹操墓這個歷史之謎。”


喪事簡辦卻被誤認為生前欺天 死後欺人


“七十二疑冢”原是北朝貴族墓


“生前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盡發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屍”,這就是後世詩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被刻畫成一個著名的反面人物,謀奪漢室帝祚,設立72疑冢,成了一個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陰險狡詐的人。


“曹操恐陵墓被人發掘,設立72疑冢的說法並不是史實。”劉心長表示,據史料考證,唐代之前,曹操墓地的具體位置還是確定無疑的,這一點有唐太宗李世民經過其墓地時所做祭奠文章為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宋以後,曹操墓的準確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


作為一代梟雄,其墓葬為何“消失”得如此之快?劉心長表示,這和曹操的性格有關,但這種性格卻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奸詐、欺世。在曹操所做的《終令》中,要求將自己葬在“瘠薄之地”,而《遺令》中,更對喪葬規格作出了明確要求,即“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要穿著平時常穿的衣服下葬,不準用金銀珠寶來做陪葬,隨葬衣物甚至還打著補丁。


由於曹操不肯為自己的陵墓多費銀錢,所以,他死後只過了幾年時間,陵上的祭殿就已經損壞了。由於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等隨葬物品,盜墓賊都懶得“光顧”,再加上此後的烽火戰亂、朝代更替,曹操墓地從此無人能知曉了。


“在曹操墓地附近,確實有不少墓葬,但經過現場考證,這些所謂的72疑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北朝時期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墓地。曹操主張喪事從簡,並身體力行,卻被後人誤認為耗費鉅資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陰險狡詐的一個重要佐證,不能不嘆服文學作品力量的巨大,這也是曹操身後的一種悲哀吧。”一位考古學者表示。


“漳河水 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紅棺材”


鄴城民間曹墓流傳多種傳說


曹操建都鄴城,這裡聚集了大量名流學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赤壁之戰後,曹操又在這裡引水作舟、訓練水兵,誓與東吳決一雌雄。由於長期生活在鄴城,這裡留下了不少有關曹操墓地的民間傳說。


在這些傳說中,最主要的說法有四種:


第一種 曹操生前在鄴城西面,現今的河北省磁縣境內,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種 曹操葬於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鋪設暗道,巧立機關,以防盜墓


第三種 曹操死後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城外


第四種 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臺等三台之下,就是現今的三台村


在這四種說法中,第二、第四種說法最離奇,鄴城當地曾有民謠:漳河水,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但這種說法始終沒有找到考古依據。而清代野史中記載的一漁夫發現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則有石門,石門內的石床上所臥屍體就是曹操的記載,至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饒沛)


 

 

 

 

/////////////////////////////////////////////////////////////////////////////////////



【大紀元12月27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河南安陽找到了曹操陵墓。整個墓地面積740多平方米,為甲字形、坐西向東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

墓地雖然多次被盜掘,但仍倖存一些重要的陪葬品,出土的器物有兩百多件。專家在墓室還發現有人頭骨及肢骨,初步鑑定是一男兩女,墓主為男性,專家認定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該是曹操的遺骨。

專家認為,發現曹操高陵,有助解答很多有關曹操的歷史懸案,為研究曹操及漢魏歷史開啟新篇章。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是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兒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死後被追尊為武帝,故也稱魏武帝。
生平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陳壽《三國志》說曹操的遠祖是漢朝初期的相國曹參。他的父親曹嵩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祖父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關於曹操的姓氏,有一說認為曹嵩本姓夏侯,後來因為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與曹操同族;按照這種說法,夏侯惇與曹操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但此說則無法解釋夏侯氏與曹氏的親緣關係。對此有人提出因曹氏於夏侯氏皆為譙縣漢初功臣(曹參與夏侯嬰)之後的地方望族,彼此間可能本有相互聯姻的關係,從非與夏侯氏有直接血緣關係的曹氏也與曹操本人以表兄弟相稱來看,或者也可如此推論。以此,後者說法即有可解,但卻沒有明確考證的證據可為此說提供有力支持。
早年
曹操年少時就機警過人,並通權謀機變,但是他以俠義自任,行為放蕩不羈,不規規矩矩地謀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認為曹操並沒什麼奇特之處。只有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何顒,認為曹操是非常之人。橋玄曾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見橋玄對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顯赫時,橋玄已經去世。202年曹操北征,路過橋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禮祭祀橋玄,並且寫了悼文)當時曹操還默默無聞,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當時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於是曹操就去拜訪許劭,結果被許劭接納,曹操才逐漸知名。據說有一天曹操問起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起初許劭不肯回答,曹操堅持追問,許劭便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事的愛好。他身手矯健,曾經偷偷潛入中常侍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能夠越牆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註釋《孫子兵法》的著作傳世。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基礎。
公元174年,曹操二十歲,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所謂郎官,名義上是當時朝廷從貴族大臣子弟中選拔出來,擔任宮廷宿衛的優秀人才,實際上是學習做官,熟悉朝廷事務和增加閱歷,一段時間之後才會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職。因此,稍後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後的第一個行政職務。曹操上任之後,在官署門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上任數月,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團,可曹操是依法而行,這些人又無法中傷詆毀曹操,只好轉而稱讚他做得好,舉薦他去擔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為頓丘令,後來因為妹夫㶏強侯宋奇犯法被誅,曹操也連坐免官。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閹黨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便不再進言。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B%B9%E6%93%8D&variant=zh-tw



  •  

    創業
    184年,黃巾軍起義,朝廷任命曹操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鎮壓。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了貪污瀆職的高官將近八成,並嚴令禁止當時風行的宗教迷信。據說因為曹操當政素稱法令嚴明,濟南國的違法作亂之徒聽說曹操要來了,都紛紛潛逃到別的郡縣。又過了很久,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沒有就任,而是稱病回鄉了。當時天下已開始大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划廢黜靈帝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


  •  

    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余萬反叛朝廷。
    這時,曹操被起用為典軍校尉。不巧的是,正好此時(189年)靈帝駕崩了,年幼的太子劉辯即位登基,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機誅滅閹黨,但沒有取得太后的支持。於是何進便想召時任并州刺史的董卓進京,脅迫太后同意。不想此舉打草驚蛇,沒等董卓到京城,何進卻被宦官先下手謀殺了。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後來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於是,京城也陷入混亂。為了穩定局面,董卓想拉攏曹操,上表奏請曹操為驍騎校尉。但曹操沒有接受董卓給他的官職,而是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


  •  

    據傳曹操在回鄉途中路過成皋時,拜訪故友呂伯奢,因疑心呂伯奢的兒子圖謀殺害自己,便先下手把對方殺死。完事之後又悲傷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此事各書記載不一,但大體情形相近。在《三國演義》中,這個情節被小說作者大肆渲染,並通過讓陳宮目擊的角度表達對曹操品性的懷疑。事實上,史書並未記載陳宮與曹操同行。
    回到家鄉陳留後,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率先揭竿起義,討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地方勢力,一齊舉兵反董。


  •  

    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則行使奮武將軍之職。但董卓軍勢力強盛,袁紹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認為董卓焚燒皇宮,劫持皇帝遷都長安,大失人心,正是與之作戰的好時機。於是獨自引兵西進,結果於卞水遭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曹操身中流箭,坐騎也傷重不起,後得曹洪出讓自己的坐騎,才死裡逃生。此時曹操自己所帶領的兵士不過五千人,而其他諸軍兵士十余萬,卻每天只知飲酒作樂,不思進取。曹操為聯軍出謀劃策,但未被採用。曹操只好與夏侯惇前往揚州招募兵勇,但也並不順利。



  • 局面僵持之時,聯軍內部卻發生了變故。先是劉岱殺死橋瑁,讓王肱當了東郡太守。接著袁紹和韓馥又考慮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曹操表示他還是擁戴長安的獻帝,「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從此,曹操就更加認為袁紹行事不正,為後來的官渡之戰埋下伏筆。而劉虞最後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冊立新帝未成,袁紹卻趁機脅迫韓馥,奪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軍,袁紹上表朝廷推舉曹操為東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


  •  

    同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接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 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個地方勢力才漸成氣候。


  •  

    後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正當曹操協助劉表,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曹操的父親曹嵩卻被陶謙的部將張闓殺害」。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現出性格中的殘忍嗜殺,亦多為後世詬病。


  •  

    但另一方面據《三國志·程昱傳》所引裴注《魏書》的內容看,誅降卒在亂世,也是一件不得已的權宜做法,且合乎當時的戰時律法,同樣的故事可參看《三國志·武帝記》建安10年的一段記載。
    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交戰,雙方互有勝負,兗州之地也反覆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堅守鄄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終於擊破呂布,平定兗州。朝廷也於此時正式承認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  

    奉戴天子
    公元195年,漢獻帝遷出長安,進駐安邑。次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進。不過此時皇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曹操勢力強盛,數月之間又擊破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朝廷乃封曹操為建德將軍。稍後不久,升任鎮東將軍,且進封為費亭侯。費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騰的爵號,可見朝廷已對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漢獻帝入駐洛陽。隨後曹操也進軍洛陽保衛京城,皇帝賜曹操節鉞,標志著曹操對中央朝政的實際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陽經董卓破壞,已殘破不堪,董昭等勸曹操定都許。


  •  

    兩個月後,東漢遷都許。皇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又封袁紹為太尉,袁紹恥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時袁紹勢力比曹操強大,因此曹操堅持把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車騎將軍之職。
    連年征戰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還發生過由於糧食極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為發展經濟恢復民生,定都許昌之後,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實行屯田制。曹操因為奉戴天子,某種程度上促使漢朝「宗廟社稷制度」得以重建,這也吸引了許多擁護東漢朝廷的人才來歸附,加之曹操用人有術,不停地舉著天子旗號東征西討,實力越來越強。


  •  

    197年征討張繡,張綉舉眾投降,之後因曹操納張濟之妻,張綉對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於是襲擊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但曹昂與典韋也陣亡。此後,曹操又兩次攻擊張綉,都沒有徹底擊破。後來張綉接受謀士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對荊州北部的控制,並消除了許都南面的威脅。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計策,開決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後生擒呂布、陳宮,把徐州納入勢力範圍。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  

    到這時,曹操已經實際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兗州、豫州和徐州,並向南延伸到荊州北部,向北則進入河內。這時,袁紹也已兼併公孫瓚的勢力,佔據黃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軍隊十多萬人,正試圖發兵攻打許都。當時,很多曹軍將領都認為無法抵擋袁紹的進攻,曹操卻自信的說:「我了解袁紹的為人,志向遠大而智謀短淺,表面嚴厲而膽量微小,畏懼勝利而缺少威信,將領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雖然廣大,糧草雖然豐足,正好作為送給我的禮物。」


  •  

    南征北戰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四月,曹操在白馬之戰中斬殺袁紹大將顏良、文醜,頂住了袁紹的猛烈攻勢。十月,正在戰事進入僵局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獻策,偷襲袁紹的糧草囤積地烏巢。曹操採納許攸的意見,奇襲烏巢,焚燒了袁軍糧草輜重,扭轉了戰局。隨後,袁紹大敗,僅剩八百騎逃回北方。公元202年,袁紹病逝,其子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趁勢進攻。


  •  

    最後,曹操在207年徹底消滅袁氏集團,統一中國北部。從204年起,曹操又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昌則只留個別官吏,但正當壯年的漢獻帝十幾年間卻不敢違背其意志。


  • 三國鼎立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為丞相。七月,曹操親統大軍10余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九月,劉備在長坂坡被曹軍重創,不得不與孫權聯合。十二月,曹操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劉備和孫權聯軍(赤壁戰後,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嘆:「若郭奉孝在,我不會敗的這麼慘!」)。曹操損失慘重,失去一舉統一天下的機會。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  

    加官晉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立場提出反對。曹操答應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對荀彧不悅。不久之後,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迫服毒自盡。(一說是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因憂慮而死)。213年,曹操自封為「魏公」,其領地廣及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個郡國,甚至遠遠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王國,更加違背了「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後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郡的漢制。


  •  

    215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消滅張魯後,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回師益州。曹操沒有接受劉曄的建議,未能趁劉備未站住腳跟之時攻蜀,便班師回朝,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錫,217年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威勢,權傾朝野,漢獻帝形同手上傀儡隨意擺佈。並任夏侯淵為征西將軍、曹仁為征南將軍,欲取荊蜀。


  •  

    漢中爭奪戰
    217年,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漢中之戰爆發。孫權也偷襲合肥,由於形勢緊張,曹操便在九月親自到長安坐鎮,與劉備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大破夏侯淵。漢中為劉備攻佔,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還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都為劉備所敗,魏軍無功而返,劉備還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攻擊曹軍。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佔上庸。相傳曹操再度敗於劉備,此段心境為「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典故


  •  

    襄樊之戰
    219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大舉攻進襄陽,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殘軍於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龐德援救,適時漢水暴漲,淹沒于禁七軍,于禁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擒殺,關羽還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時威震華夏。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


  •  

    219年十月,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覬覦荊州而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命人把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用箭射到關羽和樊城守將曹仁處,曹軍士氣大振,而關羽進退失據。此時,曹仁出城與援軍徐晃一同出擊,擊退關羽,解除了樊城之圍。不久之後,關羽被孫權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許昌。襄樊戰役結束。


  •  

    曹操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冬,孫權上書稱臣,史書上說孫權「陳說天命」,就是勸曹操稱帝。曹操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把孫權來書給群臣觀看,此時陳群、夏侯惇、司馬懿等人都勸曹操登基。曹操卻不想廢漢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稱臣于紂王,他的兒子周武王才滅商紂統一天下。有人認為這是曹操暗示要讓兒子曹丕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葬高陵。
    220年長子曹丕以魏篡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  

    後世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稱,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里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  

    曹操詩風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歎,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



  •  



  • 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 2008-10-24 01:01:16 補充

    不然你也可以看原文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 2008-10-24 01:01:36 補充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曹操墓究竟在何處? "七十二疑塚"神乎其神


 


七十二疑 塚之說——曹操臨死前害怕墳墓遭到盜掘,吩咐死後將72座棺木從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鄴城,埋葬在漳河旁72個不同的方位 ,布下迷局.



相關專題: 考古研究
時間:2008-12-24 18:38 來源: 中華收藏網

  關於曹操陵墓,在歷史上有太多的傳說。特別是"七十二疑塚"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們的胃口。曹操在生前並沒有稱帝,在死後被其子孫追封為魏武帝。從這一角度來講,他的陵墓不能稱為皇陵,但曹操的一生所為是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帝所不能望其項背的,我們完全有理由把曹操墓也當做是一座皇陵。


  "七十二疑塚"的傳說神乎其神


  這是一個在《聊齋志異》中叫作"曹操塚"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在鄴城外有一條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邊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時有人到河裡洗澡消暑,忽然從水裡傳來敲擊刀斧的聲音,下水的人就斷為兩截浮上水面;後來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結果和第一個人一樣遭到腰斬。這種現象在百姓中流傳,引起百姓驚恐奇怪。當地的地方官聽說了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斷河流,讓水流枯竭。於是人們發現岩崖之下有個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個轉輪,輪上安裝著鋒刃如霜的利刃。人們拆除了轉輪進入洞穴,發現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體是漢朝的篆書。仔細閱讀這些文章,得知原來這就是曹操的墓穴。於是人們打開曹操的棺材,拋散曹操的骨骸,把給他陪葬的金銀珠寶全都拿走了。


  作者蒲松齡最後總結說:"‘盡掘七十二個假墓,肯定有一個墓裡葬著曹操的屍體,可怎麼知道曹操的屍體竟然在七十二個墓之內呢?’曹操奸詐啊!然而千餘年後腐朽的骨頭不保,使這些詐術又有什麼用呢?欸!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


  小說家之言雖然近於荒誕,但曹操生性多疑卻是史實。有一個傳說這樣說道,曹操為了防止後人挖掘他的墳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殯的那一天,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於是,後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墳,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塚。


  這就是"七十二疑塚"的來歷,而這些傳說都是那個叫羅貫中的在《三國演義》中捏造出來的。倘若要相信這樣的鬼話,那真是太小看曹操了。


  這是另一個傳說,據說,在曹操設置"七十二疑塚"的幾十年後,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的天下。朝中對曹操有宿怨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四處尋找曹操的真墳,想把他的屍體找出來打碎掉,以謝天下。可這些人挖遍了七十二座曹公墓,也沒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屍體,最後萬般無奈之下,這些人發布公告稱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墳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職。


  佈告貼出去一個多月,仍沒有人來應召。就在這些人幾乎喪失信心時,一個白髮老頭揭了榜文來到京城洛陽,說自己有辦法找到曹操的真墓。官員們一聽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著老頭沿京城不遠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頭左看右看,終於在一個地方停下來,指著一處土丘說,就在這裡。


  士兵們開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屍體。老頭所指的地方位於洛陽以西,是從堤旁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們進入墓室,將金銀財寶一掃而空;又把曹操的屍體搬出,剁成碎塊,甩入河中餵了烏龜。最後,官員們吩咐請出白頭老人,準備給他官做,可是老頭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樣無影無蹤。


  官員們後來經過多方打探,才知道老頭之所以曉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為他是黃巾起義張角三兄弟的後人。


  曹操是以鎮壓黃巾起義發的家,當年,張角在廣宗病死,黃巾起義失敗。參加黃巾起義的將領們,為了保護自己領袖的屍骨,在鄰近的縣埋了許多假墓碑,欺騙官軍。官兵們找遍了方圓三百里地面,挖遍了幾十座立有"大賢良師"的張角墳,也沒有找到張角的屍體。


  只有曹操不肯善罷甘休,他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從叛徒的口中得知了張角真墓的秘密。於是,親自帶領兵馬開赴張角的老家巨鹿郡內,在老漳河邊鑿穴探墓,終於在深深的河床下找到了張角的墓室。他吩咐把張角的腦袋割下來,帶著人頭回京城報功。曹操由此深受啟發。他生前秘密派人在洛河水下秘造墓室,又把參與修墓的人全部殺掉,想躲過後人的懲罰。可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張角兄弟的後人就猜透了曹操的詭計,為自己的祖宗報了仇。


  首倡薄葬,兩處墓地,撲朔難辨


  毋庸置疑,曹操的節儉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的。


  曹操在其死前兩年就下過一道命令,命人為他在西門豹祠西邊高原上的貧瘠之地建造一座陵墓,並特別囑咐說,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墳頭,也不要做什麼記號。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同年二月葬於高陵。後人猜測,所謂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門豹祠西原上所建造的陵墓。


  但是,仍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對曹操的遺囑進行了歪曲,《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說,曹操在臨死前叫人于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座,不讓後人知道自己的遺體葬在什麼地方,生怕有人去發掘。


  也正是他的信口胡言,使後人對曹操墓址所在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個就是西門豹祠西原上,號稱高陵;第二個則是彰德府講武城外,有疑塚七十二座。


  如今,誰也不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裡,我們先看第一個位置,西門豹祠附近。


  西門豹是個偉大的治理專家,他用了兩年時間就把鄴城治理得井井有條,因為他給鄴城一帶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所以今天臨漳一帶,也包括今天的安陽市一帶,有許多西門豹祠。那麼,按照第一種說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座西門豹祠?至今還無人知曉,因為那是一座沒有任何記號也沒有墳頭的陵墓,想要找到它比登天還難。


  但是,疑問也就在這裡。後人無法找到的地方難道時人就能找到嗎?他的兒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時候難道不會留下點記號以便將來祭奠?如果曹丕真的不留任何記號,那簡直不符合中國的倫理綱常,更不近人情。


  曹操真是英明至極,將自己死後的歸宿化成一道謎題,等待著後人來解。按照羅貫中的答案,曹操在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置了"七十二疑塚"。


  而在今天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里處,確實有個地方叫講武城,有人認為那可能就是羅貫中所說的彰德府講武城。從那裡向西一直到磁縣,也就是今天安陽市北郊的豐樂鎮一帶,的確有許多像小山頭那樣的大土堆,當地有人叫它們"曹操墳"。這些可能就是傳說中所謂的"七十二疑塚"。


  傳說永遠是老百姓的最愛,早在清朝同治年間,對"七十二疑塚"的傳說就已經成型了。


  據說,彰德府附近有一個叫朱伢兒的少年在講武城東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時候這裡曾是一個人工湖泊,曹操將其命名為玄武池,專門在這裡操練水兵。後來因長年不疏浚,加上中原一帶連年乾旱,池水枯竭,玄武池便漸漸淤塞,長滿蘆葦,變為陸地。


  這個叫朱伢兒的少年在打柴時見到在一人多高的蒿草叢中有一座大塚,大塚墓磚已顯露,墓前倒臥一塊石碑。由於他不識字,就回到村子找來一位識字的。識字的人在他的帶領下來到大塚旁,將石碑上的字一讀,才知道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於是村人立即將這件事報告到磁州縣衙門。


  縣令得知後,馬上坐轎趕到彭村,可是再撥開蒿草叢看,那座大塚竟無影無蹤,連石碑也找不到了。縣令十分生氣想打朱伢兒的屁股,但這少年卻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樣,從此再無消息。


  曹操遺令徹底否定"七十二疑塚"


  傳說畢竟還是傳說,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裡,還是要從他臨終時的遺令談起。這份遺令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陸機於無意中在宮內秘閣發現的。全文如下: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製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不做記號不做高丘"的曹操的臨終遺言。在遺令的最後,曹操還提到了銅雀台,他吩咐他的妻妾們,在銅雀台的公堂上安放一張六尺大床,掛上靈帳,並供上乾果祭品,逢到每月的初一、十五的上午,向靈帳奏樂歌舞。同時,遺令還囑咐他的群臣,"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後人便依據這篇遺令裡所說的內容,以銅雀台為中心,尋找曹操的陵墓,但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未果。


  這封遺令雖然不能幫人找到真的曹操墓,但卻解決了一件事:徹底否定了"七十二疑塚"的存在。在這篇遺令中,曹操明確規定他的壽陵需要建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也就是說,陵墓必須建在地勢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種樹,沒有任何標記。這樣看來,臨漳、磁縣境內的"七十二疑塚",卻是人工封土堆積而成的,這些墓塚小的高數丈,大者則高數十丈,遠遠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其中一座叫申莊鄉的天子塚,其封土長九十米,寬八十米,高四十米。這顯然不符合曹操所規定的形製。


  否定"七十二疑塚"最堅定的當然還是盜墓者,民國初,有人盜掘了諸多疑塚,疑塚內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齊時代王公要人墓。有一座是齊王陵,還有的是齊獻武帝第十一子高陽王浞墓。一碑額題曰:"墓主為齊王四叔。"


  諸多考古學家都證實了曹操疑塚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並指出其確切數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來,七十二只是個概數,非實指,因此"七十二疑塚"僅舉大數而言,說明曹操疑塚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確不在這"七十二疑塚"裡。


  曹操墓居然緊鄰甄后陵,可能有隱情?


  那麼,銅雀台之地呢?成書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彰德府志》,在一幅描繪詳細的臨漳縣圖上,在位於銅雀台正南五公里的靈芝村處,清清楚楚地標著一座"魏武帝陵"。讓人驚詫的是,這座"魏武帝陵"的南面,居然緊鄰甄後朝陽陵!


  甄後是什麼人?據史料記載,乃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文昭,也就是曹操的兒媳。這就更讓人不得其解了,公公和兒媳婦的墓居然在一起!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哪裡去了?曹操玩得再瘋,也不至於向這一諱莫如深的傳統道德挑戰吧!


  那些編撰《彰德府志》的老學究們,則公開認為曹操與甄氏公媳之間有曖昧隱私之事,所以在繪製縣圖時,把公媳兩人的陵墓畫在一起了。這可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假設,假設曹操的墓就在這位女子附近。這種假設承認了曹操的私情,也承認了曹丕對父親給自己戴綠帽子的認可。


  可是,假設終究不能成立,因為曹操墓是否在那裡,沒有人拿得出證據證實。


  任何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這天沒有到來之前,就只有猜測了,無論是哪一種猜測,都有道理。蒲松齡的《曹操塚》一文也該在此行列。其實,自從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塚"不斷被人盜掘,"疑塚"之說也就不攻自破了。當時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寢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論據為,曹丕廢漢稱帝之後,曾寫過一份詔書,其中有"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之句。


  一位考古學家說:"過去漳河河道在丘陵區以下到冀南、豫北平原,經常滾動。據明代修撰的《邯鄲縣志》(我在四十年前看的),漳河到邯鄲一分為二,冀南平原到處是老漳河(即漳河古道)。說曹丕要祭先王,‘覽省上下,悲傷感切’,似乎是找不到曹操墳。有無可能由於漳河滾動,而把曹塚淹沒了?!因為北齊時,鄴都規模宏大,城中還築有大湖、仙島、樓閣供帝王玩樂,以後被淹沒;銅雀台也是被漳河衝垮的;河北巨鹿縣城地下就是巨鹿老城。所以說,曹操塚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麼,如何打破曹操塚疑案,也恐怕只有將漳河兩岸都發掘了才能打破。如前人所謂的"盡發疑塚七十二,必有一塚藏君屍"了。


  跟蒲松齡的《曹操塚》相似的一個故事是在清人沈松的《全健筆錄》一書中,引《堅瓠續集》裡敘述了發生在漳河河底的一段逸聞:清朝順治年間,有捕魚人曾在河床底下發現過曹操陵墓,墓內還有許多隨殉的宮女。


  可我們從黃初三年(222年)曹丕所頒的詔書中卻看到了另外一個版本:先帝(指曹操)一生躬履節儉,他老人家遺詔天下,要求以省約為原則,作為人子,我應該遵守孝道,聽從父訓。他的陵墓上的殿屋皆予以拆毀,車馬還給軍庫,所藏的衣服也送到府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算是遵從和繼承先帝儉樸的美德。


  這篇詔書告訴我們,曹操陵墓原有地面建築,且規模很大,除設有祭殿、配殿外,還有車馬坊等。據《歷代陵寢備考》引《述異記》雲:"魏武帝陵下銅駝、石犬各二。古詩雲:‘石犬不可吠,銅駝徒爾為。’又俗說,魏武帝陵中有泉,謂之香水。"


  那麼,曹操墓在河底的猜測就又被否定了。


  關於曹操陵墓的形製,有人從《資治通鑑》中查到了端倪。這一端倪講述了曹丕使於禁謁高陵這一史實。益壽亭侯於禁,是曹操麾下的一員大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與蜀將關羽拒于樊城,於禁率軍增援,時漢水暴漲,所部七軍皆沒,遂投降。孫權奪取荊州,於禁被遣還魏。途中,曹丕恨其英雄氣短,便帶他趕赴鄴城,拜謁高陵。高陵,就是曹操陵名,於禁見陵寢壁畫上有自己被俘乞降之狀,遂羞慚撞壁而死。


  這段史料告訴我們,曹操陵墓前曾建有寢殿。可是,這樣一個地方無論是河底還是在"七十二疑塚"中都不會出現。


  曹操生前用機智詐謀使得他的對手咬牙切齒,他死後,也讓對手對其念念不忘。中國歷史上因為有這樣一個傳奇人物,多了許多傳奇色彩。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卻東西門行》句,“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


莫不有終期。莫不有終期。


聖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願螭龍之駕,思想崑崙居。


思想崑崙居。


見期於迂怪,志意在蓬萊。志意在蓬萊。


周孔聖徂落,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望文揣意,直譯如下:萬物從開始生成,皆屬造化之神的作品,無不有其終結的時候。莫不有終期。前聖先賢都不能避免的結果,為什麼心懷這樣的憂愁呢?只想乘上螭龍,安居在我想去的那崑崙之巔,思想崑崙居。當發現我時不要以為繞遠而覺奇怪,我嚮往的地方在蓬萊,志意在蓬萊。如我像周、孔二聖那樣隕落的話,也像禹祖那樣以會稽山為墳丘。會稽以墳丘。這樣樂意而為的意思誰能猜得到?諸君對此不要擔憂。年歲已老怎麼辦,過去和未來的時光是很少的!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曹操高陵墓出土的刻銘石枕刻銘石枕


 



 



 


 



 



鐵證出土 曹操千年陵墓找到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一代梟雄墓地北宋後湮沒無聞


《三國演義》七十二疑冢之說不實


臨終前,遂命令下屬為自己建造疑冢72座。


“從時村營鄉中南部到講武城鎮西部,再到安豐鄉,這方圓5公里內,無論是位置還是地形,都與史料中記載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


據劉心長介紹,曹操生前就對自己百年之後的墓地位置作出了明確的安排。在他的《遺令》中,明確表示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這方圓5公里範圍非常符合《遺令》對方位的描述。


在《遺令》中,曹操還要求子孫將自己埋葬在不能出產農作物的“瘠薄之地”。而這方圓5公里範圍的地勢很高,無法引河水灌溉,土壤又很貧瘠,確實不適合作為農田,所以地理條件非常符合曹操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曹操的《遺令》中還提到了自己的後代每當登上銅雀臺向西眺望時,就能看到自己的墓地。經過對銅雀臺的考察研究,劉心長髮現,從銅雀臺遺址位置登高向西看,這方圓5公里土地一目了然。


最後,劉心長表示,曹操生前雖未稱帝,但墓地選擇也應該是比較嚴格的,而磁縣、安陽縣的這塊土地的地勢等,非常適合造陵建墓,符合那時所謂的“風水”要求。


,著名的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就位於這裡的三台村中。


西門豹是戰國時的鄴令,


。近期,文物部門在臨漳縣發現了一塊石刻,記載著西門豹祠的重建時間等重要情況,而這塊石刻,恰恰來自歷史學者們圈定的那5平方公里範圍內。


“以漳河為界,我們圈定這個5平方公里範圍內,又可以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從具體情況看,北區的時村營鄉、講武城鎮的地形、地貌更符合曹操對墓地的要求。可以對這裡進行考古試掘,以儘快揭開曹操墓這個歷史之謎。”


喪事簡辦卻被誤認為生前欺天 死後欺人


“七十二疑冢”原是北朝貴族墓


“生前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盡發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屍”,這就是後世詩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被刻畫成一個著名的反面人物,謀奪漢室帝祚,設立72疑冢,成了一個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陰險狡詐的人。


“曹操恐陵墓被人發掘,設立72疑冢的說法並不是史實。,北宋以後,曹操墓的準確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


作為一代梟雄,其墓葬為何“消失”得如此之快?劉心長表示,這和曹操的性格有關,但這種性格卻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奸詐、欺世。在曹操所做的《終令》中,要求將自己葬在“瘠薄之地”,而《遺令》中,更對喪葬規格作出了明確要求,即“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要穿著平時常穿的衣服下葬,不準用金銀珠寶來做陪葬,隨葬衣物甚至還打著補丁。


由於曹操不肯為自己的陵墓多費銀錢,所以,他死後只過了幾年時間,陵上的祭殿就已經損壞了。由於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等隨葬物品,盜墓賊都懶得“光顧”,再加上此後的烽火戰亂、朝代更替,曹操墓地從此無人能知曉了。


“在曹操墓地附近,確實有不少墓葬,但經過現場考證,這些所謂的72疑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北朝時期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墓地。曹操主張喪事從簡,並身體力行,卻被後人誤認為耗費鉅資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陰險狡詐的一個重要佐證,不能不嘆服文學作品力量的巨大,這也是曹操身後的一種悲哀吧。”一位考古學者表示。


“漳河水 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紅棺材”


鄴城民間曹墓流傳多種傳說


 


在這些傳說中,最主要的說法有四種:


第一種 曹操生前在鄴城西面,現今的河北省磁縣境內,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種 曹操葬於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鋪設暗道,巧立機關,以防盜墓


第三種 曹操死後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城外


第四種 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臺等三台之下,就是現今的三台村


在這四種說法中,第二、第四種說法最離奇,鄴城當地曾有民謠:漳河水,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但這種說法始終沒有找到考古依據。而清代野史中記載的一漁夫發現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則有石門,石門內的石床上所臥屍體就是曹操的記載,至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


 


 


 


 


 


/////////////////////////////////////////


 


【文匯網訊】今天上午,曹操墓考古發現新聞發佈會在北京舉行。記者獲悉,曹操墓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至此,曹操墓到底在何處這一千古之謎終於被破解。


 歷史上關於曹操墓眾說紛紜,七十二疑塚、許昌城外、漳河水底、銅雀台下,1000多年來,曹操墓到底在那裡,謎團重重。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二號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終解開了這一千古謎團,專家的主要依據是一塊珍貴的石牌。


 12月19日和25日,記者兩次來到發掘現場高穴村二號墓地——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地一片開闊的田地裡,瞭解了「曹操墓」的來龍去脈。曹操墓規格相當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磚石墓室,墓室分為前室和後室,中間有甬道相通,前後室頂部為四角攢頂,甬道為磚券拱形頂。前後墓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室。兩座墓室最深處距地表16米,屬於典型的深埋墓葬。墓道長35米,寬9.6米,呈階梯式內收。


 在這座墓裡出土有金、銀、銅器,陶器、兵器等,但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最讓專家興奮的就是這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專家介紹,「魏武王」三個字已經足夠說明問題,因為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為王,他兒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後,他才被追封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與他死時的身份相符。這塊寫有「魏武王」的石牌確切的證明了墓主人身份。同時,在挖掘過程中還出土了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約為60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20多歲和40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中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極為相符。


 與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這一古墓為曹操墓的還有一塊在1998年被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的一塊魯潛墓誌,志文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墓在高決橋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這裡所說的魏武帝陵應該就是高陵(西陵),高決橋應該為高穴橋,古代「決」通「穴」,這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另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頒布《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這大概是曹操預感壽命將盡時才頒布的。西門豹祠在今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村一處臨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兩通字跡已經漫漶不清,而另兩通則為民國和清朝道光年間的。另一部文獻的記載,更具體地點出了西門豹祠與曹操墓的關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提到相州鄴縣時說:「故鄴城,縣東五十步。」也就是說,唐代的鄴縣在故鄴城(曹魏鄴城,北周焚燬)西五十步的地方。這是個很短的距離,這就更顯示西門豹祠的坐標意義了。漳河南距鄴縣三十里的地方應該在今安陽縣的西北部。這可以根據唐代的碑刻和墓誌銘來證明。在唐朝開元三年有《相州鄴縣天城山修定寺之碑》,開元七年有《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陽縣西北的清涼山東側的修定寺,說明鄴縣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達了今天的清涼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應該說安陽縣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屬於鄴縣的。


 根據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魯潛墓誌、以及西門豹祠位置,經過多位專家充分論證,最終確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來所有的猜測所有的爭論終於停止,千古謎團終破解。


 


【斷定】六依據斷定為曹操墓


  『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時代特徵,我們認為這座大墓年代為東漢晚期,結合文獻記載,判定該墓的墓主人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獻中記載的高陵墓。』孫英民表示。


  究竟有哪些有力證據呢?孫英民闡明了六大理由。


  第一,這座墓葬規模巨大,總長度近60米,磚券墓室的形制和結構與已知的漢魏王侯級墓葬類似,與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該墓未發現封土,也與文獻記載曹操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情況相符合


  二第,墓葬出土的器物、畫像石等遺物具有漢魏特徵,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與文獻記載、出土的魯潛墓志等材料記載完全一致。據相關史書記載,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陽,二月,靈柩運回鄴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門豹祠西原上』。調查資料顯示,當時的西門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橋南行一公里處,地屬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這座大墓就在西門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後趙建武十一年(西元345年)大僕卿駙馬都尉魯潛墓志,也明確記載了魏武帝陵的具體位置就在這裡。


  第四,文獻還明確記載,曹操主張薄葬,他臨終前留下《遺令》,『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也在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証:墓葬雖規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証皆為曹操平時『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裝飾品也應是曹操日常佩帶之物。


  第五,最為確切的證據,就是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石枕,証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據文獻記載,曹操生前先封為『魏公』,後進爵為『魏王』,死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銘稱『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時的稱謂。


  第六,墓室中發現的男性遺骨,專家鑒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為曹操遺骨。


  孫英民表示,綜上所述,專家們才最終認定,這座東漢大墓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


 


 


中時 更新日期:2009/12/28 02:46 林克倫/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林克倫/綜合報導】



爭議千年的曹操墓之謎,現已確定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該墓雖已多次被盜,但剩餘出土隨葬品依舊豐富,對漢魏時期考古研究極具價值,且墓室內發現的一男二女遺骸,男性經鑑定年約六十歲左右,與曹操終年六十六歲相吻合,能解開千古之謎關鍵,主要是一塊寫有「魏武王」的石牌。



曹操墓考古新發現記者會昨日在北京舉行,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孫英民宣佈重大考古發現指出,經權威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依據古資料現場考證研究,位於河南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的二號墓地,確認是曹操陵墓高陵,一舉解開曹操墓千年之謎。



憑魏武王石牌 址定河南安陽安豐



報導指出,這座大墓位於西高穴村南邊,曾多次被盜,為及時有效予以保護,○八年十二月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開始對這座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儘管該墓曾多次被盜掘,但仍搶救出金、銀、銅、鐵、玉,以及銅帶鉤、鐵甲、鐵劍、玉珠、水晶等珍貴隨葬品二百多件。



最令專家興奮者,是出土的八件文物上,分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銘文,另一塊追繳出土的石枕上則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而曹操是兒子曹丕當上皇帝後,才被追封「魏武王」,對確定墓主身份提供重要且最直接的歷史證據。



此外,墓室裡還出土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年約六十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廿多歲和四十多歲,男性死亡年齡與史書裡記載的曹操死亡年齡六十六歲極為相符、經判斷應是曹操遺骨。



墓穴被盜多次 官方急搶救隨葬品



曹操墓呈甲字形、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主要由墓道前後室和四個側室構成,經測量斜坡墓道長三九.五公尺、寬九.八公尺,最深處距離地表約十六公尺,墓室平面略呈梯形,東邊寬二二公尺、西邊寬一九.五公尺,大墓占地面積七四○平方公尺,規模宏大、結構複雜。



與出土文物共同指明這一古墓為曹操墓的,還有一塊在一九九八年被該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時挖出的一塊魯潛墓誌,誌文提到了魯潛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與距離,說明曹操的墓地應該在西高穴村附近。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代梟雄墓地北宋後湮沒無聞


經歷史學者考證—— 曹操墓位置鎖定“鄴之西岡”


生前崇尚儉樸死後卻成奸詐證據《三國演義》七十二疑冢之說不實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羅貫中描寫成了一個生性多疑的梟雄,為防百年之後陵墓被盜或被仇家毀壞,臨終前,遂命令下屬為自己建造疑冢72座。隨著時間的流逝,本就顯得撲朔迷離的曹操墓愈發湮沒無聞,而近日,河北省的歷史、考古學者們通過大量史料考證、實地勘察後,將曹操墓鎖定在河北省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講武城鄉西部,以及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約5平方公里範圍內。


“從時村營鄉中南部到講武城鎮西部,再到安豐鄉,這方圓5公里內,無論是位置還是地形,都與史料中記載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告訴記者。


據劉心長介紹,曹操生前就對自己百年之後的墓地位置作出了明確的安排。在他的《遺令》中,明確表示要“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這方圓5公里範圍非常符合《遺令》對方位的描述。


在《遺令》中,曹操還要求子孫將自己埋葬在不能出產農作物的“瘠薄之地”。而這方圓5公里範圍的地勢很高,無法引河水灌溉,土壤又很貧瘠,確實不適合作為農田,所以地理條件非常符合曹操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曹操的《遺令》中還提到了自己的後代每當登上銅雀臺向西眺望時,就能看到自己的墓地。經過對銅雀臺的考察研究,劉心長髮現,從銅雀臺遺址位置登高向西看,這方圓5公里土地一目了然。


最後,劉心長表示,曹操生前雖未稱帝,但墓地選擇也應該是比較嚴格的,而磁縣、安陽縣的這塊土地的地勢等,非常適合造陵建墓,符合那時所謂的“風水”要求。


曹操生前要求將自己“葬於鄴之西岡上”


西門豹祠成曹操墓重要坐標


曹操生前要求將自己“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鄴城就在現在的河北省臨漳縣一帶,其西面緊鄰著磁縣的時村營鄉和講武城鎮。鄴城是“建安文學”的發祥地,著名的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就位於這裡的三台村中。


西門豹是戰國時的鄴令,他初到鄴城時,就發現這裡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百姓深受“河伯娶婦”的困擾。西門豹巧妙懲治了作惡的巫婆、地方豪紳等惡霸勢力。此後,西門豹又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開鑿了漳河十二渠,使大片貧瘠的土地變為良田,民富兵強的鄴城很快成了魏國的重鎮。由於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百姓愛戴,當地人民為他修祠建廟,祭祀不斷,西門豹祠即由此而來。


對於曹操的《遺令》,其子曹丕等人是不能也不應該違抗的,因此,“與西門豹祠相近”就成了尋找曹操墓葬的一個重要坐標。近期,文物部門在臨漳縣發現了一塊石刻,記載著西門豹祠的重建時間等重要情況,而這塊石刻,恰恰來自歷史學者們圈定的那5平方公里範圍內。


“以漳河為界,我們圈定這個5平方公里範圍內,又可以劃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從具體情況看,北區的時村營鄉、講武城鎮的地形、地貌更符合曹操對墓地的要求。可以對這裡進行考古試掘,以儘快揭開曹操墓這個歷史之謎。”


喪事簡辦卻被誤認為生前欺天 死後欺人


“七十二疑冢”原是北朝貴族墓


“生前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盡發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屍”,這就是後世詩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曹操被刻畫成一個著名的反面人物,謀奪漢室帝祚,設立72疑冢,成了一個生前欺天、死後欺人的陰險狡詐的人。


“曹操恐陵墓被人發掘,設立72疑冢的說法並不是史實。”劉心長表示,據史料考證,唐代之前,曹操墓地的具體位置還是確定無疑的,這一點有唐太宗李世民經過其墓地時所做祭奠文章為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宋以後,曹操墓的準確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


作為一代梟雄,其墓葬為何“消失”得如此之快?劉心長表示,這和曹操的性格有關,但這種性格卻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奸詐、欺世。在曹操所做的《終令》中,要求將自己葬在“瘠薄之地”,而《遺令》中,更對喪葬規格作出了明確要求,即“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就是要穿著平時常穿的衣服下葬,不準用金銀珠寶來做陪葬,隨葬衣物甚至還打著補丁。


由於曹操不肯為自己的陵墓多費銀錢,所以,他死後只過了幾年時間,陵上的祭殿就已經損壞了。由於沒有貴重的金銀珠寶等隨葬物品,盜墓賊都懶得“光顧”,再加上此後的烽火戰亂、朝代更替,曹操墓地從此無人能知曉了。


“在曹操墓地附近,確實有不少墓葬,但經過現場考證,這些所謂的72疑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北朝時期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墓地。曹操主張喪事從簡,並身體力行,卻被後人誤認為耗費鉅資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陰險狡詐的一個重要佐證,不能不嘆服文學作品力量的巨大,這也是曹操身後的一種悲哀吧。”一位考古學者表示。


“漳河水 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紅棺材”


鄴城民間曹墓流傳多種傳說


曹操建都鄴城,這裡聚集了大量名流學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赤壁之戰後,曹操又在這裡引水作舟、訓練水兵,誓與東吳決一雌雄。由於長期生活在鄴城,這裡留下了不少有關曹操墓地的民間傳說。


在這些傳說中,最主要的說法有四種:


第一種 曹操生前在鄴城西面,現今的河北省磁縣境內,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種 曹操葬於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鋪設暗道,巧立機關,以防盜墓


第三種 曹操死後沒有葬於鄴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城外


第四種 曹操葬於鄴城的銅雀臺等三台之下,就是現今的三台村


在這四種說法中,第二、第四種說法最離奇,鄴城當地曾有民謠:漳河水,衝三台,衝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紅棺材,但這種說法始終沒有找到考古依據。而清代野史中記載的一漁夫發現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則有石門,石門內的石床上所臥屍體就是曹操的記載,至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饒沛)


 

 

 

 

/////////////////////////////////////////////////////////////////////////////////////



【大紀元12月27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河南安陽找到了曹操陵墓。整個墓地面積740多平方米,為甲字形、坐西向東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

墓地雖然多次被盜掘,但仍倖存一些重要的陪葬品,出土的器物有兩百多件。專家在墓室還發現有人頭骨及肢骨,初步鑑定是一男兩女,墓主為男性,專家認定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應該是曹操的遺骨。

專家認為,發現曹操高陵,有助解答很多有關曹操的歷史懸案,為研究曹操及漢魏歷史開啟新篇章。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是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兒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權:誰再議和.如同此案.   揮劍銷案.


 


即生{瑜}  何生{亮}.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若不是曹操.將有多少人稱王?多少人稱帝?


三國千古風流人物


 


 


 


出師表與諸葛亮



前出師表(建興五年)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後出師表(建興六年)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