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古籍中常称为"玉匣",又作"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银、铜丝缕织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


 



 


起源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而幕"和"缀玉衣服"。1954年至1955年,在洛阳中州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尸体面部有带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尸体上也有玉片,这可能是玉衣的前身。《吕氏春秋》节丧篇中述及的"含珠鳞施","含珠"施于口内,"鳞施"则施于身上,即用玉片或金属片,像鱼鳞般施于身上。玉衣至汉代才正式见诸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衣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蕨,璧珠玑玉衣。"但以玉衣敛尸只延续到东汉末年。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废除了"玉匣"。至今,考古发掘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玉衣。
  自从190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候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为止,相继共发现了玉及22套以上,其中比较完整的有5套。最著名的是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套,刘胜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160片,金丝约700克。这些玉片一般作长方形或方形(四角有穿孔),特殊部位用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文物

       金缕玉衣,西汉,长1.88厘米。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漢代的玉衣是皇帝和諸侯王特有的一種葬服,目的是使埋葬地下的屍體永保不朽。玉衣分金縷、銀縷和銅縷三種,其使用有嚴格的規定: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和列侯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所有玉衣由少府統一製造,不得僭越等級。但西漢諸侯無視朝廷,大多使用金縷玉衣。滿城漢墓中共出土兩件金縷玉衣,均保存完整。


  玉衣外形和人形一致,由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組成。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臉蓋上刻畫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由數以千計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玉片拼成,用大量金絲線加以編綴。


  次出土的保存完整的玉衣,也是有準確年代可考的最早的玉衣,為研究漢代的喪葬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其中劉勝的玉衣較為肥大,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線約1,100克,做工極為精細。玉片成衣後,對縫嚴密,表面平整,顏色協調,表現出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藝及貴族奢華的生活。竇綰的玉衣略比劉勝的瘦小,全長1.72米,由2,160片拼成,用金絲約600克。結構基本相同,只有上衣前、後片的編綴方法略有差別。據估計,要生產這樣一套金縷玉衣,需要花費一個熟練工人大約10年的時間。


  這兩套金縷玉衣是中山靖王墓中最為轟動的發現。它們是中國第一次出土的保存完整的玉衣,也是有準確年代可考的最早的玉衣,為研究漢代的喪葬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