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渡江的菩提達摩


                                          文/善住

◎中國禪宗的初祖

菩提達摩是出生於南印度的婆羅門族,神慧疏朗,聞皆曉悟,
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
    梁武帝普通年間,自印度來到廣州。大同二年(536)滅化於洛濱,
後來被推為中國禪
宗的初祖
    《歷代法寶記》以及《碧巖錄》第一則中皆記載:達摩應梁武帝之請,
到金陵和武帝對
話的內容:梁武帝篤信佛教,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
因而請示達摩︰「我
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並無功德。」武帝又問︰
「何以並無功德?」達摩
說︰「此是有為之事,屬人天乘果,不是實在的功德。」
武帝接著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說:「廓然無聖。」武帝問:「對朕者誰?」
達摩:「不識。」
    武帝無法理解達摩所言,達摩也知其機緣不契,
於是折蘆一枝渡江到洛陽,
入嵩山少林
寺,面壁而坐九年。有道育、慧可法師銳志高遠,禮見達摩,
達摩初逢法將,知道有歸,經
四、五年感其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
我觀漢地,惟有此經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達摩晚年的事蹟,皆未有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
葬於熊耳山;但又傳魏使宋
雲自西域回國時,於蔥嶺遇達摩手攜隻履翩翩獨逝,
所以又有「隻履西歸」的傳說。

文獻中有關菩提達摩之重要記載有二:
一為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二為道宣《續僧傳
》之〈菩提達摩傳〉。

◎達摩學說 

據敦煌出土資料,「二入四行說」為達摩之真正思想所在
唐朝淨覺法師《楞伽師資記
》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是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達摩的言行集成《達
摩論》一卷;而達摩為坐禪之學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
也稱為《達摩論》。
二論文理圓淨,皆廣傳於當時。
    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
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
〈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
〈血脈論〉六種。
還有敦煌出土
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
《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
(一名《大
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
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
》所收有關達摩的論文。
    其中〈觀心論〉、〈悟性論〉、
〈血脈論〉為後代禪師所造,
因未標明造論者,而被誤
傳為達摩造論。世俗留傳有
《達摩易筋經》、《達摩一掌金》,也都是托名、附會為達摩所
造的。
    南天竺為龍樹空義之發祥地,「南天竺一乘宗」
即上承《般若》法性之義。
菩提達摩依
「南天竺一乘宗」,專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做為參禪印證。
慧可禪師也皆依此經說
法,因而被稱為楞伽師。《楞伽經》雖被瑜伽唯識學者,
列為六經之一;
但《楞伽經》所說
的唯心所現,意在超越,重心在離心意意識的自覺聖者
迥異於瑜伽唯識的唯心重在建立。
    達摩弟子曇林,據其師所傳之楞伽禪法,撰為「二入四行」。
二入是《達摩論》「印心
」的實錄;四行的前三行所引的經文,都出於《阿含經》及《法句經》。
後一行〈稱法行〉
,所引的「經云」,是《維摩詰經》。「三空」是三輪體空,
是《般若經》義。
《維摩詰經
》及《般若經》,都是江南佛教所特別重視的。
達摩傳《楞伽》的如來(藏)禪,
而引用《
般若經》與《維摩詰經》,
可能與達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關。(註一)
    後來,四祖道信禪師以《文殊說般若經》

〈一行三昧〉與《楞伽經》,
制成「安心方便
」。其弟子弘忍大師又推崇《金剛經》,
這都是《楞伽》與《般若》合一的明證。
    繼承達摩學說的,是惠能大師的《壇經》。
《壇經》的中心思想,
即直入如來地的頓教
,闡明人性本來清淨,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
只因一向被妄念所覆蓋,而不能自悟。
如能得
到善知識的指引,念念起般若觀照,一旦妄念俱滅,
內外明徹,頓見真如本性,
自能成佛道
。這是禪宗的根本思想,後世禪家所說,
也都依此再把它演繹或擴大
    其次,達摩說︰「安心無為,形隨運轉。」
惠能說︰「但行直心,不著法相。」
後世禪
家便把這種禪的意味運用在學人的日常生活中,
使它成為一種隨緣任運的處世態度。

◎達摩禪法 

 「二入四行」的禪法,
以「壁觀」法門為中心,為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
    唐朝宗密法師《禪源諸詮集都序》
卷上之二記載︰「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云,
外止諸緣
,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
在不離聖教的標準,於啟發信仰後,
不再憑藉言教
,而著重悟解佛法的宗要。
    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
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理入是從禪思去證
入真理,用來安心;行入是用來發起行動,以便隨時隨地實踐。
二者也就是指禪法的理論和
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道宣法師在《續高僧傳》
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
大乘壁觀,功
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巿。
    後世佛教以「藉教悟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是因為它單刀直入,
以徹見心性為參禪的
最終目標。
    後人追溯達摩的師承有種種說法:
《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
菩提達摩為二
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
主張自達摩、慧可
、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 
    智炬法師的《寶林傳》,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
繼以婆舍斯多、不如
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
為後代所依用,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
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
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
由此,可以略知其禪學程度
之一斑。
    達摩禪到四祖道信禪師而隆盛起來。經道信、
弘忍、惠能的先後弘揚,
禪宗成為中國佛
教的主流。

◎結語

 在禪宗相關著作中,皆闡明禪宗不離實際生活,
運用生活中的教材,
指引學人樹立起獨
立自主的人格。
    相傳農曆十月初五為達摩祖師的聖誕。在紀念、
緬懷祖師之懿行風範之餘,
我們更應繼
續發揚禪宗的優良精神,承先啟後,並共同來建設人間淨土。

註釋:

註一: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頁13。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十六;《神僧傳》卷第四。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
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第一章第一節。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菩提達摩〉、〈禪宗〉等條目。
經文內容可查下面網站{佛陀教育基金會}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2_14.php
/////////////////////////////////////////
以下為吾寡學疏識.
佛教自漢 東傳至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無論是學術思想、宗教信仰、以及美術創作的風格等,
都產生了鉅大的變化,其中唐代以前的文化,時時反映
出受印度中亞的影響,仍然餘風猶存。但是入宋以後,
中國本土風格確立,中國式的佛教和佛教美術,已和前期
有相當的差距。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在史實上,他是外國人,
約在南北朝的後期,渡海來中國,當時的中國處於諸宗並弘,
佛教思想走向全面流布的時代,
北方以開窟立像為國策,法華、維摩、淨土思想盛行,
南方則融合魏晉玄學,而成實學、涅槃學、彌陀信仰等流布一方
、達摩的東來,便是在這南北禪風各異的背景下,再添一宗門
,也為往後的中國禪宗史,立下了標竿
 
 
6世紀 以前紀載.較無神績.後幾世紀 唐.宋.元.
越來越多 神績穿鑿附會其中.也許這就是一般百姓.內心
所希望.
{梁武帝} 與 {達摩祖師}的對話.在 梁朝ㄉ正史中.卻從未提及.
 
截錄其他
事實上,最早的記載應是道宣的《續高僧傳》:

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四五載,給供諮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行,謂四法也。……


換言之,當初的壁觀,是指修行時心堅如壁,如《楞伽師資記》亦曰:


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另無錯謬,如是安心,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


  可知壁觀,其實是安心修行的一種比喻,並非一定是面對牆壁


達摩的事蹟從南北朝晚期開始流傳,本是一位平實無神蹟的高僧,在嵩洛一帶傳法,以《楞伽經》四卷為傳法依據,但是到了唐代以後,


神異的事蹟隨著《壇經》、《語錄》、《燈錄》等史傳的編修而逐次增添,終於到宋代成為定型,經過皇室的認可,士大夫間的傳誦,達摩的神蹟成了正史。


  達摩的圖像自南宋起,也成定制,梵相、葦渡、面壁禪坐、斷臂、西歸等帶一點神通想像的動人畫面遂漸流傳開來,結合了當時盛行的禪意水墨畫風,開啟了十三世紀禪文化的一朵奇葩,引著禪人畫家去創作、去布局。


  達摩的圖像除了表現在水墨紙絹之間之外,立體的造像也悄悄地興起,禪寺中的禪堂,每每只供奉達摩祖師為唯一的本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