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千古風流人物 (8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葦渡江的菩提達摩


                                          文/善住

◎中國禪宗的初祖

菩提達摩是出生於南印度的婆羅門族,神慧疏朗,聞皆曉悟,
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
    梁武帝普通年間,自印度來到廣州。大同二年(536)滅化於洛濱,
後來被推為中國禪
宗的初祖
    《歷代法寶記》以及《碧巖錄》第一則中皆記載:達摩應梁武帝之請,
到金陵和武帝對
話的內容:梁武帝篤信佛教,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
因而請示達摩︰「我
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並無功德。」武帝又問︰
「何以並無功德?」達摩
說︰「此是有為之事,屬人天乘果,不是實在的功德。」
武帝接著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說:「廓然無聖。」武帝問:「對朕者誰?」
達摩:「不識。」
    武帝無法理解達摩所言,達摩也知其機緣不契,
於是折蘆一枝渡江到洛陽,
入嵩山少林
寺,面壁而坐九年。有道育、慧可法師銳志高遠,禮見達摩,
達摩初逢法將,知道有歸,經
四、五年感其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
我觀漢地,惟有此經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達摩晚年的事蹟,皆未有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
葬於熊耳山;但又傳魏使宋
雲自西域回國時,於蔥嶺遇達摩手攜隻履翩翩獨逝,
所以又有「隻履西歸」的傳說。

文獻中有關菩提達摩之重要記載有二:
一為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二為道宣《續僧傳
》之〈菩提達摩傳〉。

◎達摩學說 

據敦煌出土資料,「二入四行說」為達摩之真正思想所在
唐朝淨覺法師《楞伽師資記
》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是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達摩的言行集成《達
摩論》一卷;而達摩為坐禪之學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
也稱為《達摩論》。
二論文理圓淨,皆廣傳於當時。
    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
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
〈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
〈血脈論〉六種。
還有敦煌出土
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
《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
(一名《大
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
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
》所收有關達摩的論文。
    其中〈觀心論〉、〈悟性論〉、
〈血脈論〉為後代禪師所造,
因未標明造論者,而被誤
傳為達摩造論。世俗留傳有
《達摩易筋經》、《達摩一掌金》,也都是托名、附會為達摩所
造的。
    南天竺為龍樹空義之發祥地,「南天竺一乘宗」
即上承《般若》法性之義。
菩提達摩依
「南天竺一乘宗」,專以四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做為參禪印證。
慧可禪師也皆依此經說
法,因而被稱為楞伽師。《楞伽經》雖被瑜伽唯識學者,
列為六經之一;
但《楞伽經》所說
的唯心所現,意在超越,重心在離心意意識的自覺聖者
迥異於瑜伽唯識的唯心重在建立。
    達摩弟子曇林,據其師所傳之楞伽禪法,撰為「二入四行」。
二入是《達摩論》「印心
」的實錄;四行的前三行所引的經文,都出於《阿含經》及《法句經》。
後一行〈稱法行〉
,所引的「經云」,是《維摩詰經》。「三空」是三輪體空,
是《般若經》義。
《維摩詰經
》及《般若經》,都是江南佛教所特別重視的。
達摩傳《楞伽》的如來(藏)禪,
而引用《
般若經》與《維摩詰經》,
可能與達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關。(註一)
    後來,四祖道信禪師以《文殊說般若經》

〈一行三昧〉與《楞伽經》,
制成「安心方便
」。其弟子弘忍大師又推崇《金剛經》,
這都是《楞伽》與《般若》合一的明證。
    繼承達摩學說的,是惠能大師的《壇經》。
《壇經》的中心思想,
即直入如來地的頓教
,闡明人性本來清淨,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
只因一向被妄念所覆蓋,而不能自悟。
如能得
到善知識的指引,念念起般若觀照,一旦妄念俱滅,
內外明徹,頓見真如本性,
自能成佛道
。這是禪宗的根本思想,後世禪家所說,
也都依此再把它演繹或擴大
    其次,達摩說︰「安心無為,形隨運轉。」
惠能說︰「但行直心,不著法相。」
後世禪
家便把這種禪的意味運用在學人的日常生活中,
使它成為一種隨緣任運的處世態度。

◎達摩禪法 

 「二入四行」的禪法,
以「壁觀」法門為中心,為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
    唐朝宗密法師《禪源諸詮集都序》
卷上之二記載︰「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云,
外止諸緣
,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
在不離聖教的標準,於啟發信仰後,
不再憑藉言教
,而著重悟解佛法的宗要。
    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
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理入是從禪思去證
入真理,用來安心;行入是用來發起行動,以便隨時隨地實踐。
二者也就是指禪法的理論和
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道宣法師在《續高僧傳》
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
大乘壁觀,功
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巿。
    後世佛教以「藉教悟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是因為它單刀直入,
以徹見心性為參禪的
最終目標。
    後人追溯達摩的師承有種種說法:
《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
菩提達摩為二
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
主張自達摩、慧可
、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 
    智炬法師的《寶林傳》,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
繼以婆舍斯多、不如
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
為後代所依用,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
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
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
由此,可以略知其禪學程度
之一斑。
    達摩禪到四祖道信禪師而隆盛起來。經道信、
弘忍、惠能的先後弘揚,
禪宗成為中國佛
教的主流。

◎結語

 在禪宗相關著作中,皆闡明禪宗不離實際生活,
運用生活中的教材,
指引學人樹立起獨
立自主的人格。
    相傳農曆十月初五為達摩祖師的聖誕。在紀念、
緬懷祖師之懿行風範之餘,
我們更應繼
續發揚禪宗的優良精神,承先啟後,並共同來建設人間淨土。

註釋:

註一: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頁13。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十六;《神僧傳》卷第四。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
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第一章第一節。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菩提達摩〉、〈禪宗〉等條目。
經文內容可查下面網站{佛陀教育基金會}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2_14.php
/////////////////////////////////////////
以下為吾寡學疏識.
佛教自漢 東傳至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無論是學術思想、宗教信仰、以及美術創作的風格等,
都產生了鉅大的變化,其中唐代以前的文化,時時反映
出受印度中亞的影響,仍然餘風猶存。但是入宋以後,
中國本土風格確立,中國式的佛教和佛教美術,已和前期
有相當的差距。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在史實上,他是外國人,
約在南北朝的後期,渡海來中國,當時的中國處於諸宗並弘,
佛教思想走向全面流布的時代,
北方以開窟立像為國策,法華、維摩、淨土思想盛行,
南方則融合魏晉玄學,而成實學、涅槃學、彌陀信仰等流布一方
、達摩的東來,便是在這南北禪風各異的背景下,再添一宗門
,也為往後的中國禪宗史,立下了標竿
 
 
6世紀 以前紀載.較無神績.後幾世紀 唐.宋.元.
越來越多 神績穿鑿附會其中.也許這就是一般百姓.內心
所希望.
{梁武帝} 與 {達摩祖師}的對話.在 梁朝ㄉ正史中.卻從未提及.
 
截錄其他
事實上,最早的記載應是道宣的《續高僧傳》:

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四五載,給供諮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行,謂四法也。……


換言之,當初的壁觀,是指修行時心堅如壁,如《楞伽師資記》亦曰:


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另無錯謬,如是安心,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


  可知壁觀,其實是安心修行的一種比喻,並非一定是面對牆壁


達摩的事蹟從南北朝晚期開始流傳,本是一位平實無神蹟的高僧,在嵩洛一帶傳法,以《楞伽經》四卷為傳法依據,但是到了唐代以後,


神異的事蹟隨著《壇經》、《語錄》、《燈錄》等史傳的編修而逐次增添,終於到宋代成為定型,經過皇室的認可,士大夫間的傳誦,達摩的神蹟成了正史。


  達摩的圖像自南宋起,也成定制,梵相、葦渡、面壁禪坐、斷臂、西歸等帶一點神通想像的動人畫面遂漸流傳開來,結合了當時盛行的禪意水墨畫風,開啟了十三世紀禪文化的一朵奇葩,引著禪人畫家去創作、去布局。


  達摩的圖像除了表現在水墨紙絹之間之外,立體的造像也悄悄地興起,禪寺中的禪堂,每每只供奉達摩祖師為唯一的本尊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摩祖師』也稱作『達摩大師』,係『釋迦牟尼佛』下傳的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而『達摩祖師』之名,卻是本省善信一般的稱呼。

      『達摩祖師』,俗家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改號菩提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羅尊者得道祖師的密跡,因而說:『汝於諸法,已經得到通量,要知達摩的意義,為通為大,宜名達摩;』此後,祖師便改名為菩提達摩了。


      祖師易名之後,又向尊者說:『我既已得法,應當去哪一國作佛事,願垂開示。』尊者說:『汝雖得法,還不可遠遊,而且最好待在南天竺,等我滅後六十七載,前往震旦(支那的譯音.即中國.中原),設大法藥,直接上根,千萬不移速行。』祖師又說:『那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的否?』尊者說:『汝所化的地方,獲菩提的不可勝數,(中國已經有佛教傳入.唐三藏.白馬寺講經..)我滅後六十七年, 其國正有難(改朝換代),水中文布,自可善為降之,汝到時,不要去南方,那裡好為功業,不見佛理,縱然到那裡,也不可久留。』聽我偈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演八偈,都是預為佛教隆替的暗示,祖師恭稟教義,服侍左右達四十年之久;等到尊者演化後,祖師便於粱朝武帝普通元年(或說武帝中大通元年),泛海到了廣州,武帝立即派遣使者迎接他到建業(在今南京市南);可是話不投契,便渡江去到魏朝,在嵩山少林寺那個地方停留下來,闡揚佛法,為達摩禪宗佛法東土的初祖,又稱祖師為中嶽嵩山少林寺的始祖;隨即面壁達九年之久,後來傳法和袈裟給慧可大師(二十九祖,姓姬名光,武牢人),便端居入寂了,時在後魏孝明市太和十九年十月五日,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定林寺。祖師圓寂之後三年,魏朝宋雲奉使西域,道經蔥嶺,遇見祖師手攜隻履,翩翩獨行,雲問祖師何往?祖師說去西天,並對雲說: 『汝主已厭世。』,雲聽說之後,茫茫然道別東去,等到回國覆命,明帝已經遐升,雲奏聞,孝莊帝令人啟開祖師的墓穴,空棺裡祇有革履一隻,朝野都為之驚嘆,詔命把遺履供奉在少林寺;唐朝開元年間,又被竊取到五臺華巖寺供奉。梁武帝曾撰寫墓誌,刻碑豎立於鍾山,唐太宗並賜謚號曰『圓覺大師』。
      釋皎然『達摩大師法門義讚』,讚揚『達摩大師』的道行說:『我師西來,傳于真訣,大輪當路,小乘亡轍;冥冥世人,初見日月,權跡有歸,光雲不滅。』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聖嚴法師圓寂
 










  台灣佛教4大山頭之一、信眾逾百萬人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昨下午4時因多重器官衰竭,在台大醫院返回法鼓山北縣金山總本山途中圓寂,享壽80歲。 

  台灣蘋果日報報道,昨下午法鼓山網站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為題,發表聖嚴圓寂訊息,震驚各界,各地道場湧入大批信眾,哽咽落淚,誦念佛號送法師最後一程。 

  聖嚴詮釋佛法簡單易懂、深入人心,追隨者眾。昨圓寂消息傳出,藝人張小燕、蔡依林,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等皆表示震驚,馬英九昨晚也冒雨前往瞻仰致意。 

  聖嚴囑咐身後事儉約莊嚴,勿鋪張,不可辦成喪事,靈堂只掛輓額“寂滅為樂”,昨晚信眾已遵囑掛上。今起法鼓山總本山大殿24小時開放民眾弔唁,也可上法鼓山網站點燈發願。聖嚴遺體定8日火化,15日骨灰植存在法鼓山植葬公園。 

  聖嚴14歲出家,正規學歷僅小學四年級,卻以佛教相關著作,40歲時申請赴日攻讀碩博士,成為國內第一位博士僧侶。聖嚴已在2006年將方丈一職交棒給果東法師。 

  無事忙中老,
  空裡有哭笑,
  本來沒有我,
  生死皆可拋
  ──────聖嚴最後偈語 

  聖嚴法師小檔案 
  ◎俗名張志德
  ◎江蘇南通人
  ◎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
  ◎1989年創辦法鼓山
  ◎2006年交棒法鼓山方丈職務

  聖嚴語錄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讓別人快樂是慈悲,讓自己快樂是智慧
  ◎多聽多看少說話,快手快腳慢用錢
  ◎用奉獻代替爭取,以惜福代替享福
  ◎一個笑容,一句好話,都是廣結善緣的大布施
  ◎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用心祈福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楷棟捐私藏 故宮設楷棟堂







展覽預告













 







法象風規-彭楷棟先生遺贈文物特展
陳列室:107(2008/12/31起)
 














韓國 高麗時代 坐佛三尊像 (林格立)這一尊北魏佛坐像,被日本列為重要文化財。 (林格立)


 






 





  











彭楷棟將一生收藏捐獻給故宮,因此故宮特別設立了一個「楷棟堂」,用來常設他所捐獻的文物。(陳素芳攝)


  







觀音菩薩像。(故宮提供)


  







二○○三年十一月,羅福全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促成了彭楷棟(中)捐贈畢生收藏美事。(羅福全提供)


  







大威德怖畏金剛展立左立像。(故宮提供)


  







「楷棟堂」長期展示彭楷棟所收藏的佛教文物。(陳素芳攝)


  








佛立像。(故宮提供)






  


收藏佛像 跑遍拍賣會場


  彭楷棟回想自己的一生,他想起自己幼年最快樂的回憶,就是五歲時,跟媽媽一起去北港朝天宮拜媽祖,小小的他,一抬起頭看到的是媽祖的金身,那段最幸福的回憶烙印在彭楷棟的心裡,當時,他就發願,出獄後要開始收藏媽祖的佛像,彭楷棟就這樣踏上了收藏佛像文物之路。


  收藏近五十年,就是因為彭楷棟的個性相當執著,所以一旦被他相中的文物,一定要、也一定會收藏到,而收藏沒有他法,就是砸下重金而已。此外,羅福全說,彭桑和其他的收藏家不同,他一定是親自到拍賣場合競標,要不然就聘請工讀生,前一天到拍賣會場外漏夜排隊,爭取第一順位的資格來搶標、下標,就是這麼固執。羅福全強調,不要小看彭楷棟只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歷,為了收藏,他跑遍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拍賣會場,法語、英語等外語的實力可不容小覷。


  眼光獨到 藏品質量俱優


  說到彭楷棟的收藏實力,世界三大博物館的法國巴黎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都曾在拍賣場合中與他較勁過,卻無法得標,之後,彭楷動捐贈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七座南亞、東南亞早期造像佛像文物的收藏品,日本東京博物館更以十億元日幣的天價向他購買了三座的文物;說到此,不得不讓人質疑,彭楷棟的財務實力有多雄厚?羅福全以日本繳稅排行榜的名次來表示他的財力,彭桑曾是日本繳稅排行榜的第十六名。


  而彭楷棟對佛教藝術收藏真正引人入勝、舉世聞名的地方,在於他的收藏範圍十分廣大,不僅涵蓋了中國、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還包括喀什米爾、尼泊爾、西藏等東亞、南亞與東南亞的佛教收藏,完整呈現佛教的傳播路線;他的眼光獨到,收藏品製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三到四世紀,延續至十九世紀,跨越一千六百年的歷史進程,收藏的質更重於量,因此,讓長期收藏佛教藝術的專家們不得不臣服於他的品味和見解中。


  這些耗費彭楷棟一生時間與金錢去收藏的古文物,最後竟有幸地定居在台灣的故宮博物院裡,羅福全很驕傲能促成這份機緣。二○○○年羅福全受前總統陳水扁之命,派任為駐日代表,二○○一年時,台灣駐日經濟文化辦事處裡一位林姓女職員說到日本有著麼一位傳奇性的台僑要介紹給羅福全認識,沒想到兩人一見面後談話十分投緣,一拍即合。


  感謝義舉 故宮設楷棟堂


  回想起初次到彭桑家作客時的印象,羅福全的夫人記憶還很深刻,她說,五層樓的住家,除了一樓有簡單的傢具外,其他樓層都被收藏品給佔滿了,十分壯觀。或許同是台灣人的那份緣,再加上有著同樣對古物研究的興趣,所以羅福全和彭楷棟逐漸建立起信任感,為日後文物捐贈埋下契機。


經羅福全透露,其實早在一九八七年時,故宮就已邀請彭楷棟眾多收藏中的金銅佛像兩百多座回國展出,一九九五年立法院更通過編列預算三億元台幣向彭楷棟購買包括北魏太和元年的釋迦牟尼佛等精品,在故宮長期陳列展出。


  二○○三年十一月,羅福全寫了一封信給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內容是有關彭楷棟願意將一生收藏的金銅像捐贈給故宮,說到此,羅福全難得表現出自豪的神情,還小小洩露了讓彭楷棟心甘情願、不求回報地捐出畢生收藏的秘訣,「彭桑是個節儉且對物質慾望不高的人,平時連花個兩千元日幣吃個壽司都不捨得,而我只用三顆鮑魚而已」,羅福全不自覺地得意了起來,接著說,「其實還是緣分促成這麼一段好事。」


  杜正勝在收到羅福全的信後,便安排了訪日行程,談妥捐贈事宜後,故宮同仁前往日本彭楷棟住所接受了兩百多件金銅佛像,之後,還有彭楷棟寄存在台灣親戚家、香港佳士得公司的文物也陸續捐贈給故宮,總計三百五十八件。故宮博物院為此特別將一個展示廳命名為「楷棟堂」,長期展示彭楷棟所收藏的佛教文物,感謝他的義舉。


  除了這三百五十八件文物全數捐送給故宮外,還有兩件佛教藝術品分別為佛坐像、觀音曼荼羅,因為被日本政府認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因此無法運送出日本,彭楷棟將這兩件文物捐給台北駐日經濟文化辦事處,如果有機會到東京的台北駐日經濟文化辦事處走一趟,民眾就有機會一窺這兩件佛教寶物的真面目。


  彭楷棟收藏品


  金銅佛像為主


  ▓彭楷棟將他近半世紀的收藏捐贈給國立台灣故宮博物院,經故宮整理後發現,三百五十八組件文物以佛教的造型金銅佛像為主,其他還有少部分的青銅禮樂器,收藏年代從西元前十一世紀到近代,涵蓋整個亞洲佛教文化傳播的地區。


  佛教起源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印度北部,到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朝時期,透過僧侶、商人的傳播,加上經典的翻譯、圖像的仿製和工匠相互傳授學習,逐漸向外傳播,東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泰國、印尼等地,北至中國、韓國與日本。佛教造像因信仰而生,透過與佛典相應的圖像特徵,並結合信仰內容,以傳達宗教的精神,尤其在文化相互交流與衝擊的過程中,創造出不同面貌和風格的佛教藝術,以金銅佛像最能看見亞洲各國佛像造像的內涵。


  南亞佛像造像:南亞文化圈的本源,就是釋迦牟尼和阿育王父子成長的北印度恆河平原,恆河孕育的吠陀哲學,開啟婆羅門教即印度教,以及互補的佛教與耆那教信仰,包括地理學上的南亞、東南亞、環喜馬拉雅山地區。檢視南亞文化圈的金銅造像,源自遠古的吠陀思想,以濕婆神和毗濕奴神合成循環的宇宙生命能量,衍生金剛總持、觀音、彌勒、般若佛母等造像。


  東亞佛像造像:佛教於紀元前後傳入中國後,形成與印度相異的佛教文化,根據文獻記載,西元372年,苻堅派遣沙門贈送朝鮮北部高句麗佛經和佛像,是佛教傳入韓的起源;552年,日本接受百濟聖王使節奉獻的金銅佛像和佛教經論,揭開了日本佛教的開端。


  中國南北朝中期的佛教造像製作了完全漢化的佛像,並影響六世紀的高句麗、百濟,以及日本飛鳥時代的金銅造像。但自十世紀以來,東亞的政治版圖歷經重新排列組合,在這動盪的政局中,隨著民族意識的高漲,藝術的地方色彩也越加濃郁,因此東亞佛教造像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無論是端凝穩重的韓國高麗造像,圓潤甜熟的日本平安晚期的佛像,或強健有力、表情猙獰的日本鎌倉力士,都清楚說明,韓、日兩國的佛教造像已然走向成熟的自我表現。


  青銅工藝品:在彭楷棟收藏的青銅工藝品中,雖然數量較金銅造像少,卻也十分精典,包括禮器、樂器、雜器、銅塑造型與精美的黃金工藝。其中的銅器又以動物造型為主,大致分成三類,禽鳥類,可見西周到兩漢的鳥型變化;獅子類,從各種獅身造型與佛教護法獅並列,可見相互關係;異獸類,是歷代動物造型的極品。這些動物造像有的是大件銅器的附飾,有的是獨立小品。至於早期的黃金工藝,是利用金箔、金葉所作的包金和貼金技巧。(張倩瑋)


/////////////////////////////////////////////////////


彭楷棟遺贈文物特展 故宮展出


自由 更新日期:2008/12/31 04:09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旅日蒐藏家彭楷棟,因多年來陸續將其蒐藏的佛像數百尊捐贈給故宮,而在台灣古物蒐藏與研究領域裡占極重要地位。可惜,雖然原本身體堪稱健朗,卻驚傳於前年過世,遺命將最珍愛的佛像全數捐贈故宮,即日起「法象風規—彭楷棟先生遺贈文物特展」在故宮展出。



 



彭楷棟六十九歲時就名列日本第十三名富翁,但他更有名的卻是在古物蒐藏的領域,尤其四十歲後對佛像蒐藏的狂熱,更曾追著佛像環遊世界,足跡踏遍各大博物館及國際藝術拍賣會,其蒐藏佛像之質量皆令蒐藏界驚歎。



直到晚年,彭楷棟開始思索如何為珍藏的佛像安身立命,幾經波折後,分別於民國76年借展故宮,舉行金銅佛造像特展;民國85年售予故宮金銅佛像三十八件;民國93年,決定把絕大多數的佛像蒐藏,即銅鎏金造像三百五十八件全數捐故宮,只餘五十幾尊最珍愛的留在身邊。



或許是故宮幸運,原本自認可活過一百歲的彭楷棟,就在他逐步建構的遺囑內容裡,剛擬妥要將剩下的數十尊佛像於身後也捐贈故宮,之後才沒多久他就仙逝了。昨天彭楷棟的律師三原崇功,特別代表彭楷棟來台主持特展的開幕式。這最後一批彭楷棟珍藏的銅鎏金佛造像四十八件,雖然尺寸較小,卻是其藏品的經典縮影,其中如5世紀的北魏〈佛坐像〉、13世紀喀什米爾的〈菩薩半跏像〉等,都是極珍貴罕見的精品。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父 孫中山 出生地



 


 








春秋玉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